粤北江飞霞山游记 (六)魅力无限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疲惫之余,又下了一公里多的石坎,穿过飞霞古洞建筑群,终于来到了北江水边。刚才在山顶远视是窄窄的蜿蜒如静止的“白丝带”,可近前的北江,是宽宽的泛起波浪、滚滚流动的满满一江清水,水边一米左右范围内能见沙石底,再往前则深不可测。

北江、古称溱水,全长573公里,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山,主要汇集湘、赣、粤北所属5.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黑江、锦江、武江、南水等八大江的水流。离飞霞山寺几公里上游处,有雄伟现代化建筑飞霞大坝,拦住了汛期汹涌的大水,湖内水面清澈宽广,从岸边望去,既似水中多山的鄱阳湖,又像一些多岛屿的近海。

我常找机会与这奔腾江水嬉戏,有时也带网来网鱼;在飞霞寺至飞来寺之间,还曾独自一人,仗着自己好的水性在船家撑船陪伴下,下江顺水漂流,也下潜试过不同河段的深度;也曾与朋友一起在夜晚、在偶然没有电灯的照射下,只借微弱的天光和水面的反光,坐上飞艇,充分相信驾艇员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左转右弯,飞奔于飞霞寺与大坝之间的水面上。也多次与香港、东莞、中山等地的客人乘船往返于白庙码头至飞霞寺之间,一边品尝在船上现时加工的北江河鲜,一边欣赏两岸美景,不但易谈成生意,还增进了友谊。

这一河段,有很多鱼,最大条的一般是专吃鱼的、如鳇鱼、鲶鱼等。这些鱼也养育着不少渔民,他们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撑一条小篷船在江边洄水湾处或放网或收网,有时将小船系在岸边,人在船上打盹,等鱼自投罗网。常见他们不声不响、从容不迫,感觉与周围事物有一种默契,似与江水溶为一体,与山峡串通一气。估计发出声时易走神、不安全,也会惊走鱼儿,也会招惹河神发怒——易掀起巨浪将小船推反,也怕水里的大鱼,如北江特有的几十斤重、长条型、身子像箭鱼、剑鱼、本地人叫“感”的鱼发怒。

他们也常上岸于转弯处的小河洲上,做饭、晒网、晒衣服,晚上也在水边过夜,生活及简单,常与水为伴,不怕湿气,不怕风雨,不怕船的摇摆。他们有外人所不知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就如吃鱼,他们绝不会将盘里的鱼用筷子夹住反过来,如这样,等于冒犯了河神,易招来反船沉水。岸上岸下之隔,语言没什么差异,但如老人过逝时,这些渔民的礼仪与江上游的湘、赣处的一样,敲锣打鼓,请围鼓班唱戏等,热闹几晚;而岸上人不来这些,只简单小声稀疏地敲敲小锣,悄悄地不声张,一晚上后就办完事。由此可推知,这渔民的祖上是从江上游而来。

见到渔民们黄黑的皮肤和健壮偏瘦的身体,不竞将他们与岸上一般人进行比较,他们少病痛、少感冒,更不怕冷,我更是输给他们。又想起这江的尽头——大海,想起海边他们的同行,肤色黝黑,手脚粗壮,是因海上那热辣的太阳、更凶猛和变幻莫测的风浪所赐。他们对妈祖神的信奉更是没得说的虔诚。我想起了一句话,配上几句如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风浪染一方身,

一方天地留一方古,

一方民俗译一方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粤北江飞霞山游记 (六)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