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好好学习?

看过很多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仅仅是读过,问下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却说不上来;本子上记录了很多看起来十分有道理的知识点,但是遇到需要解决的事情却一条都记不起来;跟别人讨论一个道理的时候,都是零零散散的别人的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自己的丁点见解……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情况,但是我对此还是很头疼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接触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试图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答案。幸运的是,我想我找到了。

这本是教你“如何学习”的书,也是提高你“元认知”方法的书。在他看来,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而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者行动的速度,更好更快地解释、解决和预测问题。成甲老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临界知识”,即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也就是所谓最底层的认知规律。这本书的核心,也就是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首先要问我们自己一个问题,在信息如此海量,信息获取速度如此之快的时代,我们拼的到底是什么?答案是认知的深度。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而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的具有更普遍指导意义的底层结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临界知识。

那么如何提高认知深度,掌握和应用临界知识呢?成甲老师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

1、升级读书方案,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我们以往的读书方法都太Low,通读全书,然后将一些好的语句摘抄下来,断断续续地记录了满满一本子,到头来却是空空的一个脑子。这些零碎且大量的东西,正是我们大脑不擅长记忆的东西。所以记不住不是我们记性不好,是我们的方法不当。有几个方法可以去尝试一下:

(1)结构化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点不是书中提出的,是我自己提出的。通过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逻辑框架,并不断修正完善,这样只要记住这个逻辑框架就能调用框架里面的知识了。记住,这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2)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极致的是记忆宫殿法。记忆宫殿法的基本原理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可以采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展开联想,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

(3)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读书不要图快,而要图透。什么意思?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跟我们说过一段话,如果火车从你眼前经过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能写成一部小说,那么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作家了。同样的道理,读书最重要的不是读,而是思考,描述读书后所受到的启发。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的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这样,即使这本书没有读完,但是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可能比读了10遍的人还要深入。

2、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1)绿灯思维。简言之,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样的新观点时,不要急着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先去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对待认知要抱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存在即合理。

(2)以慢为快。成甲老师活用曾国藩带兵打仗的经验,建议学习也要“结硬寨,打呆仗”。为什么呢?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的融会贯通,而最难的一点也恰好在这里。所以对于那些阻碍我们打通“任督二脉”的障碍,我们要花大力气去打通它。这种方法看似很慢,实际却是最快的一种。

3、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一般而言,我们做事情的顺序是: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而反思的顺序是:观察结果—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反思不是总结,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至少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发现知识误区;②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③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这里成甲老师还提出了三个训练反思能力的方法:①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②把生活案例化处理;③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2)以 教为学。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我们要教别人,会督促我们发现知识堵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同时教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偶尔别人提出的疑问和质疑,也会增强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3)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是简单地重复练习,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训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心理表征是什么?换个词也许更好理解,就是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过程的思考。那么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呢?这里成甲老师也提出了三个办法:

①对基本知识划小圈,即对前面提到的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堵塞等 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问题吃透、弄明白;

②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我们把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

③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用认知框架将临界知识联系和整合起来,分散的个体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会产生1+1>2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临界知识”、“元认知”、“认知深度”的内容,那么怎么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呢?这里成甲老师给出了四种方法: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所有现象层面的知识研究到底层之后,都会联系起来,所以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乐此不疲地持续深入研究和挖掘;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只是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还不行,还需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这样你对这个结论的可能使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寻找和建立临界知识的过程,也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其实这个过程正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就建立一个假设。一旦这个假设被大量检验验证为真,那么新的规律就发现了。

通过上述四个方法,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临界知识,那么又该怎样去应用呢?答案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刻意练习。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用这两方面的重复,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大量持续地刻意练习。

在最后一个章节,成甲老师介绍了几个重要的临界知识,分别是: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

1、复利效应。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如网站的访问量越多,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就越靠前,那么网站的访问量就会更多(当然排除用钱买的情况)。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2的100次方和2.1的100次方,会相差多少?虽然每次只有5%的差别,但是重复执行100次后,会差到10的32次方这样的数量级。我们发现,有两个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哪怕是微弱的优势,在得到足够多的重复次数后,就会产生可观的复利效应。以公众号为例,每写一篇文章,传播给读者阅读,一部分人分享出去,就会带来更多的阅读量。这个模型的利率就是有多少人受到高质量文章的影响愿意去分享传播这个公众号,执行次数就是公众号文章的推送次数。同样地,人脉也是一个复利模型。一个人认识的朋友多,就会有人愿意将你推荐给更多朋友,那么你就能认识更多的人;而因为你认识很多的人,会吸引更多的人想要来认识你。

2、概率论。概率论告诉我们的是,不能仅仅凭借结果来判断之前的决策是好的。就像不能因为一个人创业成功了,就认为他的决策都是对的,因为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太多了,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是王思聪。换言之,我们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以找工作为例,如果你成功的概率只有64%,如果你坚持两次,找到工作的概率就是64%+36%*64%=87%,坚持三次就变成了95%。这件事情可以给我们两个启发:第一,如果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大概率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增加;第二,我们要有冗余备份、安全备份,防止小概率事件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比如毕业论文除了存档在电脑之外,还要备份在U盘和云端。总结来说,就是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3、黄金思维圈。黄金思维圈最基本的应用是:你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当你不再从what和how的角度,而是从why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站在了这个问题的最底层的角度,也就拥有了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的能力。

4、进化论。进化论告诉我们的是,要去拥抱和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当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不要延续过去的认知和行为。拥抱变化的时候,不是说一定要抱着背水一战的态度,可以采取精益创业的方式,小成本试错,一点点过渡。比如你想做自媒体,不是说一定要离职了才能做,而是要先尝试着自己写文章向大号投稿,或者自己去运营一个公众号看看大家对你文章的喜欢程度,待时机成熟了之后再离职创业。还有一个方式是叫做模仿。看到在环境变化中取得优势的行为后,你可以选择跟进。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抓住一个趋势并不需要你是第一个看见的;你只要是第一批跟进的,就能够享受到变革的红利。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经商潮其实持续了很多年。

5、系统思考。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讨论,有两个假设很重要:一是系统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二是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就像百度和莆田系,是存在一个利益相关的复杂关系中,而去思考他们的关系,就要站在系统思考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单点分析。系统思考的一个迷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系统模型分析,找到系统的关键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6、二八法则。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成甲老师这里主要是用二八法则来管理人脉,即20%的人脉会带来80%的价值。人脉对于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这里主要谈后两点。首先是如何提高人脉的信息获取效率。这里成甲老师主要用“结构洞”去解释,而我更喜欢用“弱连接”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连接,也就是你的亲朋好友、熟识的人,但是这些人往往和我们拥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背景,所以强连接通常会在信息、活动及人脉上相互重合;还有一类就做弱连接,是那些可能只有一面之缘或者很久没有联系的人,因为弱连接通常处于你关系网的外围,更有可能为你带来新的信息和人脉资源。要学会利用人脉资源这个渠道,提升整个网络的信息质量和新信息的敏感度。接下来讲下如何分享彼此的资源和能力。第一个方法叫做自我暴露,和别人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秘密,这样可以和别人迅速建立信任感;第二个方法叫做给予。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多向朋友去分享你的资源和能力,这样在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伸出手来帮助你。

7、安全空间。什么是安全空间?简单理解,,就是万一前文说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了,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而做的准备。比如我们可以完整备份或者关键节点备份,这样在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起码不会一脸懵逼。领英的创始人霍夫曼提出了一个有名的ABZ计划,A计划我们都懂,就是一开始制定的计划;B计划是指万一A计划出现意外,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Z计划是用来应对最糟糕状态的备用计划,即在A计划和B计划都失败了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在这个地方,成甲老师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就做构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间。通过加强系统的反脆弱性,来减少极端事情的发生。比如你在山上走,被一块10斤的石头砸中,伤残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被0.1斤的石头砸中,就算被砸100下,也会轻松许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才能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