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里的中国
初到UCSB,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华人面孔,然后才是校园美景。UCSB的校长杨祖佑就是华裔,校园中华裔的教授、中国留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数学系的访问学者所在的课题组,5个老师中4个华裔,4个学生和博后中三个中国人;全校访问学者中,37%来自中国;全校大概有2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占国际生的比例最高。有位华裔教授告诉我,仅去年就一下子就涌来了五六百名中国本科留学生。这些孩子不参加国内的高考,在高中就完成托福等考试,直接申请留学。前两年听人讲,人大附中的老师教育学生说:现在不努力,将来去隔壁(隔壁是大人)。那些努力的没去隔壁的,是不是都来了美国?近年来加州财政吃紧,州长首先削减高等教育经费,导致学校预算紧张。本来加州政府对UC系统招收非本州学生限制较大,但近几年放宽了比例,国际学生这几年增长很快,其中最多的自然是中国学生。国际生的学费每年4.5万刀,是本州学生的3倍。如果住学校宿舍,则共要6万多刀,再加上生活费,估计一年花费至少8万刀,而且国际生没有奖学金。当然,学校在公开的场合不会直接说招国际生是为了增加收入,但我误入的一次学术评议会的闭门会议上会议主席就直接说了招国际生增加收入的问题,大家纷纷附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是如此,很多短期的硕士项目,基本就是为吸引中国学生而设置的,或者说中国学生有更多的钱和更大的需求被吸引到这些项目中来)。将来如果发达国家大学的大门越来越大,而付得起学费的家庭越来越多,那么优质生源去“隔壁”的,是不是会越来越少?有人说,不怕,现在大部分留学生都会回国就业。这不假,但是花在这里的大几十万美元,可是带不回去了。中国的留学生们也总喜欢聚在一起,吃饭聚一起,打篮球、踢足球也是华人找华人,有若干华人的团购群、租房群、车辆买卖群、访问学者群等,作为联络的工具。我和一些本科生交流,他们说这边学业并不重,平时比较轻松,但是考试季会比较累。学生们也带来了一些特色的东西:我在一些中国学生的微信群里,看到过多次代听课、代写作业、代写论文或论文润色以及代办学历认证的广告(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意”如何)。当然,在校园之外,也到处中国元素。美国的电视、广播里也整天China,China,China。遗憾的是我在电视广告里从来没有看到过中国品牌的广告,尽管很多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但品牌不属于我们。如果我们的民族品牌充斥美国的广告和美国人民的生活,那时候的中国就算是真正的强国了。在整个圣巴巴拉郡,大概有2000多个华人,他们也会经常举行一些聚会。整个美国大概有450多万华人,其中60%是移民而来,其他的是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又叫香蕉人,皮黄里白)。如果单从种族的角度来考虑,华族应该是世界上最成功——基因扩散的范围最广的种族。
二、开放的校园
UCSB的校园是开放的,没有围墙,和IV社区交织在一起。校园内绿树参天,青草如茵,加之紧邻大海,故是加州大学系统最美的校园。学校的建筑并没有整齐的规划,也没有一条贯通校园的道路。建筑各有特色,这里一座那里一座,但一般不超过五层。最高的建筑就是Storke Tower,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大部分的建筑看上去像是以人名而命名,可能是为了纪念捐赠者或做出特别贡献的人。学校在周边买了一些地,建了学生公寓和Family house。如果学生或访问学者有家属、孩子,则可以申请Family house。Family house一般为两室一厅,每月1800刀。据我观察,Familyhouse里面住的最多的是中国人。一是因为很多中国来的访问学者拖家带口,Familyhouse价格比周边民房便宜很多。二是因为很多中国访问学者申请的Family house和几家共享的。虽然按照学校的规定不准对外出租,但是大部分访问学者为了省钱,都会把其中一间出租,有的甚至客厅也出租。这也难怪,因为访问学者的补助标准不高,大家能省则省。学生公寓和Family house其实完全不同于国内的学生宿舍,更像是社区,环境优美,洗衣房、运动场、儿童游乐园等一应俱全。Family house还有一大片菜地,住户可以申请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地,而且农具、肥料全部免费提供。一位留学生朋友申请了一块菜地,由我来种。菜地多年无人打理,杂草及腰。我顶着烈日,费了一天的时间把杂草除尽,浇水翻地,种上了草莓、西红柿、黄瓜、豆角和生菜。但不几天菜地就被囊地鼠折腾得没了摸样。于是重新翻地,土下铺上一些铁网,重新种植,情况略有好转。但仍有囊地鼠和松鼠经常光顾,今天正喜草莓、西红柿结了果,第二天一看已被鼠儿抢先享用了。迄今为止,我只从鼠口中夺得半根黄瓜。鼠儿们、鸟儿们也经常会光顾校园。有一次一只大天鹅大摇大摆从教室门口经过,还有有一次一只不知什么鸟儿径直飞进教室,旁若无人地立于课桌上。大家也不管它,估计它听着课程索然无味,便又嗖地飞去。大学的校园虽然是开放的,但是各项管理井井有序。学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车辆和停车场的部门,权力很大,可以开具罚单。刚到的时候,有一次把车停在family house,忘记了更换Permit,就被贴了罚单,罚款48刀(后经我Argue,降为13刀)。校园里有专门的警察部门(UCSB Police Department,包括火警),图书馆还有一间警务室。我一直想去访谈一下警察部门,咨询几个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问题,但是约了几次都没成功,我也不敢贸然前往。从警察部门的网站上可知,警察部门人员最多的时候多达108人,其中宣誓警员(sworn police officers)38人,学生联防员70人(student CSO)。法律对大学校园的保护也及其严格。加州教育法(California Education Code)典有一条专门规定了加州大学警察部门及其执法范围,董事会任命人员组成警察部门,每个警员需要提供给警服及“加利福尼亚大学警察”徽章(教育法典的相关条款还规定了加州州立大学、加州社区学院警察部门)。这些警察部门就是受雇于大学(董事会),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加州刑法典(California Penal Code)也有条款专门规定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的警察执法问题,比如规定任何人在中小学校、加州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内打架要罚款400刀。加州车辆法典规定任何人不经许可不能在大学的道路和地面上停车,否则也要面临罚款。虽然警察部门力量强大,但是犯罪案件仍时有发生。根据克里克法案(The Jeanne CleryDisclosure of Campus Security Policy and Campus Crime Statistics Act ,简称CleryAct),警察部门每年度、要公布公布校园内外各类犯罪数据报告。我查看该数据,2014年有强奸罪(Rape)28起,其中校园内11起,校园外17起,盗窃罪30起,校内校外各15起;2013年有强奸和强制猥亵犯罪(Sex offense,包括Rape和Forcible Fondling)27起,其中23起发生在校园内。警察部门经常会给师生发邮件,通报近期安全信息。前段时间发邮件说有人性骚扰女学生,有人在校园偷东西,前几天又发邮件说Family house发生两起入室盗窃事件,提醒大家注意并及时报告嫌疑人员。前几天一位住family house的访学老师告诉我,一裸男破落地窗玻璃而入,搞的地毯血迹斑斑。报警后警察和警犬废了半天劲才把他逮着。我们就估计这哥们是磕了药。
三、不一样的课堂
说完校园,再谈一谈课堂。我在UCSB没有看到过一个有讲台的教室(在电影院上的大课,有舞台,老师在台上讲),我也没有看到过一个有固定桌椅的教室,所有的教室的桌子都可以移动,大部分椅子都带转轮,便于随时分组讨论。教室内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且一个教室一般有两块投影。课堂的规模有大有小。我上的本科生的世界历史课,在电影院上,选课者580多人,听说还有上千人的课堂。这样的大课除了教授集中授课外,每个学生还要参加一般人数不超过20人的小组,由助教带着,每周上一次讨论课;我旁听的政治系的博士课,只有5人,3名学生加上我和另外一个访问学者。美国课堂的第一个特点是自由,首先是授课老师的自由,他由完全的自由决定上课的内容、方式和上课时间(当然不能违法,比如发表一些歧视性、煽动性言论),他也有完全的自由决定课堂的规则。大部分的课堂、特别是研究生的课堂非常自由。我旁听的教育学院的硕士生课,课上学生[图片]有的坐着,有的斜躺着,有的盘腿坐在凳子上,有的边吃饭边听课,一个伙计整堂课一直在和老婆孩子视频聊天,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吹口哨。但是也有一些教授要求比较严格,世界历史课的教授不准学生上课把手机和电脑拿出来。每次上课前,他就会绕着偌大的电影院走一圈,看到谁用手机就给收走。第二个特点是参与。学生的参与性极强,老师讲着课学生随时举手提问。即使是像世界历史这样的大课,学生也不断地高举胳膊提问,老师Say Yes后,就扯着嗓子大声把问题讲出来。我觉得这是美国学生从小就培养出来的习惯。可能他们并不是很刻苦,但是这些学生绝对很好问。” Any questions?” I have a question”是美国课堂以及一些会议上最常听到的词汇。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参与对老师的评价。每个学期末,都会有一次学生评教。学生们一起讨论给老师的评分,老师要回避。评教的结果和老师的工资、晋升都有直接的关系。教育学院一位聘用制的讲师学生评教不高,下个学期就被辞退了。学生缴纳高昂的学费,自然具有更多大话语权。所以,很多老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和学生维护好关系。很多老师最后的一节课会带来食物、水果和同学们分享。在课堂上,也会经常听到China,特别是政治系、历史系的课堂上。我上的世界历史课,第一堂课讲的就是China,老师讲到孔子、老子等中国先哲,秀了几个中文,还读了一段英文版的道德经,听者大多云里雾里。
四、服务无处不在
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服务也让人印象深刻。出行有免费的公交,图书馆有免费的扫描仪,学院办公室有免费的打印机,有设施一流的免费的健身房、游泳池、棒球场、高尔夫球场、篮球馆等等运动设施,有免费的电影,开研讨会有免费的食物(我“蹭饭”数次),有很多对学生的奖励、资助,连研究生会都有每年都有14万刀的经费拨款,研究生会主席有7000多刀的补助,菜园子里作为肥料的牛粪也是免费的。虽然很多服务看似免费,实际上都包含在了学费之中。因为是公立学校,对州内学生收费相对较低,但一年也要1.5万刀的学费,而且不断增长。很多私立学校要五六万到。美国人家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可能要付出一个家庭大半年的收入。一些好的商学院,学费动辄过十万美金,超出了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年收入。高昂的收费,相伴的是优质的服务。说到这里,我要提一个可能挨骂的建议:大幅提高中国大学的收费标准,至少翻一倍,同时提高对学生的服务保障水平。目前,中国的大学的学费,一般的专业不过五六千元,可能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月收入。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学生,国家不可能像欧洲的很多国家那样实行免费的高等教育,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我们不像20年前那样,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已经极大提高,而且普遍的低学费并不能真正帮助到贫困家庭的孩子,而只是让富有的家庭也享受了高等教育的福利。现在,已经具备了大幅度提高学费的条件。在国家拨款不能快速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学费增加的收入,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人心往往就是如此,你一次性收了学生的钱,再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的反馈给他,学生可能交学费时不爽一次,但是以后就每天能感到学校的关心和服务;你不收他的钱,而是在平时不断地收费(比如复印、扫描、健身等等),虽然都是小钱,但是学生就一次次感受到交费的不爽。还要用提高学费增加的收入为贫困生和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给困难学生发更多的助学金,可以给学业优异者提供更多的奖学金,设立一些项目资助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学费调节贫困家庭学生和富裕家庭学生的经济差距。关怀和服务,才能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才会让学生走到哪里都会记着、爱着他的大学。我甚至认为,提高学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美国的大学,学生积极上课、积极参与,不可否认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是花了很多钱来修这个学分,我如果不认真上课,其实是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我和美国的学生交流,他们也说到这一点。付了很多钱的东西和免费或低价的东西,一个人对待它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是否中国的大学生交的钱多了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确信如果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钱用来提高老师的待遇,老师会有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
五、杨校长的故事
在刚到学校不就的访问学者招待酒会上第一次见到杨祖佑校长并做了简短交流。杨校长已73岁高龄,自1994年上任以来,已经做了23年UCSB校长。UCSB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他特别善于为学校延揽人才,在1998年至2004年的短短7年间,出现了6位教授获颁诺贝尔奖,其中有些人本已学术成绩斐然,他费尽心力招揽而来后不久就获得诺奖。引进和挽留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就是典型的一例:中村修二1991年已经取得蓝光LED技术的关键突破,2000年,他三次飞往日本,三顾茅庐,将在日本日亚公司工作的中村修二请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给他最优厚的薪水,还配了两个日本的秘书。因为中村的英语不好,为了配合他工作,学校把整个实验室的人送到日本去培训一年学习日语。2006年,他陪同中村修二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接受芬兰总统颁发的千禧年技术奖及100万欧元奖金,刚回到大学不久,中村修二就告诉他,附近另外一所大学要为自己建一座大楼,请他和研究团队过去工作。杨校长说:你别走,我将为你建一座大楼,就真的给了中村一座楼。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放在今天,可能只对了一半。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楼,或者说只有有了大楼(大钱)才能招来大师。现在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研究,不像100年前,200年前,主要靠科学家的天资和勤奋,而是要大量的设备、经费、人力投入和团队协作,有大钱、大投入才能出大成果。其实就连中村修二的研究,也是大钱堆出来的。据他的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李博士,我的篮球球友)介绍,中村80年代在日亚公司研发部做一个职员,想搞蓝光LED研究,但是没设备没经费,就找到74岁的公司董事长,要400万美金。在这当时对一个规模并不大的公司来说,是笔巨大、而且风险很高的投入。没想到董事长竟然答应了,还派他到美国学习使用设备,没想到他真的把蓝光LED发明出来了,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我还听李博士讲,他在西北大学做博后时的导师,也是西北大学花大钱从法国挖过来的,给车给一套house,而且house里的家具全是从法国运过来的。没有大钱,怎么能做得到呢?
六、纠结的李博士
中村实验室的这位李博士是武汉大学本科、中科院博士毕业,在西北大学做了一年博后,三年前进入中村修二的实验室做博士后,每月“老板”给发5000美元左右的补助,实验室还给他买了最好的保险,一家三口租学校提供的familyhouse居住,也算衣食无忧。我问他要不要回国工作,他说很想回国,但是不敢回去。回去就业,如果想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大学,根本买不起房子,他的同学回国在北京一个大学任教,买不起房子,也排不到教师宿舍,一家三口租在一个小房子里,压力巨大、几难维持,已心生退意。我说一线城市房价高,去二线城市的一些大学也很好。他说最好的大学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去差一点的大学,又担心科研条件、研究环境不好,支撑不了自己的科研。所以他宁愿在美国飘着,博士后出站后也准备在美国工作。他说他读书一直优秀,上最好的大学,原来是十里八村羡慕的对象,父母也很骄傲。但是现在他却整天被父母抱怨:你看看你都三十岁了,弄得啥都没有。而他本科毕业的同学在北京结婚买房,现在房价翻了几倍。去年有一个国内的人向他打听美国的房价,他说一般的house要四五十万刀,这人竟说很便宜嘛。他想着一路尖子生、搞研究,现在和那些买了房的当年“学渣”相比却天上地下,气愤难平。当然,他的女儿刚满两岁,除了国内的房价之外,他对国内的基础教育也比较担忧。我希望我们的大学不光要有大楼,也要有小楼。我们要多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要引进一些有潜质的年轻学者。他们不需要大楼,但至少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小房间,教师公寓或者廉租房,来安放他们的青春、保护他们的理想。
七、我们还缺点了点什么
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说过,大学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经济的中心往往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此言有理。但是我觉得经济的发展只是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学校有了大钱和大楼也只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二,经济影响力已让全球刮目相看。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并没有水涨船高,自然而然地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虽然在有的评价中,我们的有的大学已经排名全球前30,应该说已经是一流了,但是我们总觉得差了点意思。差了什么呢?可能是差了点一流大学的气度、一流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昨天下午,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之后的聊天中,我让在这里访学的国内一位985大学的副教授用几个词来评价一下美国大学的可科研制度和国内的差别,他说的是尊重、自由、平等。尊重知识的价值,尊重人的智力的价值;自由的研究环境,学校给教授大量的资金和设备的支持,而且完全交给教授自由支配,在国内花在科研上的精力不足30%,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管你,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填表、报账等事务上;在这边年轻教师也很辛苦、压力很大,拿项目也不容易,需要进入名教授的团队埋头坐上个好几年,但团队中体现的非常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研究氛围。另一位南开大学的博士交换生补充说,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兴趣,研究生搞科研都很开心,他们都是真正的对这个专业感兴趣才读到博士。 接着一位访问学者又谈到国内一所很著名的985高校新出了一项制度,所有的老师用科研经费买的书都要登记,退休以后要归还学校。我觉得这就有点小家子气,这好像就不是一流大学的气质和文化。而一流的文化哪里来?从制度上来。制度凝聚文化、积淀传统,制度也能引领和塑造文化。好的制度可以引领和造就大学文化,好的文化要落在制度上,不然就可能人走政熄、烟消云散。而这个制度,就是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制度之下,推进大学各主体的参与、协商、共治;这个文化,就是学术自由、尊重人才、师生平等、保障权利的文化。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从内部看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从外部看,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挖美国高等教育墙角的好机会。正如此前所谈,近几年美国公立高校政府拨款下降,学校经费紧张。有一位州立大学的华裔教授告诉我,他们学校由于经费压力大,去年开始改革了经费管理体制,学费不再由学校统一收支,而是直接由学院管理,但是同时学院要自行负责教师薪水及各项支出,自己进行收支平衡。她说她所在的教育学院想设立一些在线的硕士项目,不用到美国来学习,通过网络学习、一年就可以拿到他们的硕士学位,还希望我帮她介绍一些国内的高校进行合作(教育技术专业,如有大学想合作,我可协助联系)。该校之财政状况可见一斑。加之今年特朗普推出的预算案,要大规模削减科研经费,搞得教授们怨声载道,AERA会议上一位教授全程在骂。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不惜代价、不惜大楼,创新体制、营造文化,“深挖”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墙角,争取引进一些全球顶尖的专家。这些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国内很多大学也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有的大学直接到美国的知名高校开招聘会。这是很好的做法。但是听说有很多学校非洋不用,可能也有点机械主义一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