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悖论

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提出的沙堆悖论:

有一堆1,000,000颗沙粒组成的沙堆。如果我们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有一堆;如果我们再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一堆。如果我们就这样一次拿走一颗沙粒,那么当我们们取得只剩下一颗沙粒,那么它还是一堆吗? 

回答: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如果我们说10,000颗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0,000颗沙粒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颗沙和10001颗沙就有点不合理。那么就有一个解决方案了——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是多少,并不需要知道。


沙堆悖论的核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词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定量词,而是定性词。

比如沙堆悖论中的“堆”,在定量的世界里是没有“堆”的合理解释的,如何定义“堆”一直都是一种感觉的定性判断。

所以既然“堆”本身就不是定量的判断,那自然也就没办法从“数量”上区分——多少可以为一堆了!


说到定性判断的问题,我想起之前在单位和同事闲聊“红包”的事情:

我的一个同事在吃饭的时候和我们闲聊,他说周末的时候本来是要去参加朋友小孩子的满月酒,已经到了对方楼下了,结果在微信群里被“告知”,所有去的人都给600的红包,他觉得“贵了”,然后就掉头回家了。

然后我就问他,“那多少红包你会上去而不是掉头回家?”

他说,“500吧”

我说,“501呢”

他说,“也回去!”

在YY之后,我们不妨来看下,600/500和501/500的差别,不可否认,在我们yy的世界里,100的差别和1的差别是一样的,它们都定义了“贵”这个概念。


沙堆悖论的启示: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趋势(方向)的进步,并不用刻意追求“量”的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沙堆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