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年头,走进一家咖啡馆坐下来,不需要太好的运气,就可以从邻座那儿旁听到一个价值几个亿的“business idea”。
上周五下午,我在咖啡馆等人时,旁边坐了一位基因检测公司的负责人,他正与一位职业销售顾问探讨公司的销售策略。他们讨论的非常具体,其中关于话术的部分引起了我的兴趣。销售顾问提出,话术设计的目标不只是让顾客本人购买基因检测服务,而是最大程度让其家人一起购买。
销售顾问具体谈到,比如可以指出“您的检测结果显示,xx疾病的概率很高,这种疾病有xx严重后果。建议您的家人做一下类似的检测,我们有专业的医学顾问会帮助您解读检测报告,并针对风险提供相关的预防建议。”这段话并不那么高明,但引起我思考一个问题。
作为九号院的经营者,我每天其实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考虑如何让患者信任我们,并选择我们的服务。那位基因公司负责人和销售顾问的对话,让我想起了时下两个非常时髦的产品推广策略:
①贩卖焦虑。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家长焦虑子女的教育,于是出现了培训补习机构;成年人焦虑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购买付费知识课程;还有关于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甚至颜值身材等等大量焦虑,于是情感博主可以售卖心灵鸡汤,医美机构可以卖玻尿酸。
②消除防备。网购时代,整个交易过程都是虚拟的,用户可以随时走开,想拉都拉不住。那用户什么时候会走开?就是当他们意识到你在卖东西的时候。所以,产品经理需要做到让用户在购买过程中没有防备心理,甚至沉溺其中,不给用户一点理智思考的时间和可能性。
那位基因公司的销售顾问表面上是在推销基因检测产品,而本质上是在贩卖恐惧,关于疾病风险和严重后果的恐惧。在医疗这个领域,恐惧这个东西特别好,可以同时实现引起用户焦虑和消除心理防备两个目标。
举个具体的例子,医疗业内某派系医院有一个著名的销售三段论:病很重,能治,得花钱。这个三段论操作起来的重点不在于“能治”,而在于“病很重”。他们非常清楚,只要把病描述得很重,患者就会因为心生恐惧而失去理智、失去防备,然后就可以被任意牵着鼻子走。
这样的恐惧面对“能治”的诱惑,极难抵挡。我自己也曾经体会过。之前髋关节疼的时候,我去医院做了些检查。后来我在网上搜索相关检查时,出现的第一条信息是“xx病会不会死”。虽然知道那是骗人的,但我还是清楚感到自己内心的恐惧指数飙升。最后,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克制自己没有点开那条广告。
大多数患者可能也都有过在疾病面前恐惧的经历,比如在选择治不治以及怎么治的时候,你会听到“要是不马上治,会怎么怎么样”,“要是不这么治,会怎么怎么样”。你根本无法辨识那些可怕的后果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面对治疗方案和疾病本身的双重恐惧让抉择变得万分纠结。
这样的恐惧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赚钱的机会。我在直接跟患者或家属沟通的时候常遇到些需求,比如能不能挂到某某专家的号,能的话马上付钱;再比如能不能加个床马上手术,多少钱都可以;又比如能不能找到最好的专家,一定要主任以上级别的,等等。
面对这些诱惑,我只能坦诚的回复“抱歉,那不是我们的服务范围。”我们不希望你是在恐惧的情绪下非理性的决策和花钱。我们希望以一种更专业的方式,让专家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历资料推荐合适对症的咨询人选,给出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做出医疗决策的建议。
九号院从最开始设计服务模式时,就是想为患者和专家创造一个安静私密的环境,让双方能够心平气和、仔仔细细的交流沟通,帮助患者尽可能严谨的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做出医疗决策;而且能够让他们释放内心的焦虑,更加从容勇敢的对抗疾病。
虽然加号加床专家点名是很普遍的做法,但九号院不做。我们觉得这是种“不为”,有人也许觉得就是九号院“不能”。当然还是要坦白的讲,全国最好的专家随便选,病床随便加,这事儿我们确实做不到。
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告诉你疾病时是什么样的,治疗是什么样的。我们希望有了这样的帮助,面对疾病时,你不是恐惧的、软弱的;你是坚强的,能够做出理性分析判断;你能够对任何建议都有所防备,能够认真思考他们的优劣。
曾国藩曾经对李鸿章说过一句话:“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冯唐在他的新著《成事》中点评道:“李鸿章太聪明。聪明的人容易机巧、权变,有利益就占,讲信用却是个笨功夫。”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聪明人,但在医疗服务领域经营成功的并不多。大概是因为这个领域缺少的不是聪明,而是像诸如“信”这种极难的东西。这必然是需要下功夫的。当然这样做会让我们在发展初期损失业务的数量和起步的速度。
很多人劝过我们,既然人家就认名医,拿出几个名医来去点名不就行了。名气只是名气,不能完全反应水平,也不能完全确保对症。既然我们知道这个缺陷,知道有的方式能够纠正这个缺陷,那为什么不能坚持正确的方式?如果我们了解的专家专业对症、水平很好,对患者又热忱耐心,哪怕只是默默无闻的主治医生,为什么不能邀请这样的专家?
当然,开始的时候能够接受这样观念的人并不会太多,接受起来也不会太快。但“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冯唐这样点评曾国藩的那句话:“理学家讲‘工夫’,工夫不是一日可得,是一辈子做事修炼出来的。”
既然我们都对现状不太满意,那为什么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多坚持一下?我们相信,帮助患者坚强自信理性的面对疾病,能够更好的战胜疾病。你肯定也认为,我们应该在这个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