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之境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20世纪公认的非虚构写作的第一人——巴巴拉·塔奇曼。她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非虚构写作奖,一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非虚构写作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关于本书

《远方之镜》是塔奇曼非常重要,也非常好看的一部作品,在1980年获得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初看起来,这本书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但塔奇曼说,他笔下这位主人公的一生,串起了整个中世纪晚期的历史,就像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历史的不同侧面——这就是“远方之镜”这个书名的由来。所以,本书其实是一幅以点带面的中世纪晚期欧洲全景式画卷。

核心内容

塔奇曼笔下的14世纪,正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欧洲遭受了多重灾祸,而这些灾祸,莫不与当时欧洲经历的五个重大事件相关: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封建制开始解体、教廷权威衰落、奥斯曼帝国崛起,这是14世纪欧洲最重大的五件事。

本书的主人公库西,是生活在14世纪的一个法国贵族,上述这五件事他全是见证者,并且都是深度参与者。读懂了他的一生,不但能够了解上述这些事件的历史样貌,还能用一个近距离的视角看到这些大时代背景,对个体命运造成的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20世纪公认的非虚构写作的第一人——巴巴拉·塔奇曼。她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非虚构写作奖,获奖作品分别是《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连同这两本书在内,我们已经讲过她的很多作品了,相信你对塔奇曼以及她的作品风格,已经很熟悉了。

在塔奇曼的写作生涯中,除了两次普利策奖,她还得过一个很重头的奖项:1980年的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就是这本《远方之镜》。所以,这是塔奇曼非常重要,也非常好看的一部作品。初看起来,这本书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但塔奇曼说,他笔下这位主人公的一生,串起了整个中世纪晚期的历史,就像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历史的不同侧面——这就是“远方之镜”这个书名的由来。所以,本书其实是一幅以点带面的中世纪晚期欧洲全景式画卷。

本书的副标题是:“动荡不安的14世纪”。14世纪,就是1300年到1399年,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元朝以及明朝初期,对欧洲来说,这个世纪是中世纪的末期。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说,这是将近一千年的黑暗时代的尾声,但当时的欧洲人恐怕感受不到这一点,他们仍然在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带你看看,14世纪的欧洲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首先是黑死病,黑死病就是鼠疫。欧洲历史上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黑死病疫情,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发生在14世纪中期,造成了欧洲大约1/3的人口锐减。然后还有英法百年战争,听名字就知道,这场战争前前后后打了一百多年,横跨14和15两个世纪,对西欧造成很大破坏。此外,当时不易察觉的两场社会变革,也在14世纪悄悄开始了,分别是西欧封建制开始逐渐解体,还有罗马教廷权威的动摇,以及随之而来的教皇跟世俗贵族的斗争。而到这个世纪的末期,欧洲又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外部挑战,那就是奥斯曼帝国崛起,开始入侵东欧。

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封建制开始解体、教廷权威衰落、奥斯曼帝国崛起,这就是14世纪欧洲最重大的五件事。瘟疫、战争、外族入侵,这些固然不用多说,而另外两项社会变革,虽然从长远来说不能算灾难,甚至还是好事,但这种转型期带来的动荡与失序,却像种种阵痛一样,作用在当时人的身上。

所以说,这五件大事儿随便哪件都足以改变普通人的一生,那么历史中有没有谁把这些事件全部都经历了呢?

塔奇曼还真从史书当中找到了这么一位,他是生活在14世纪的一个法国贵族,上述这五件事他全是见证者,并且都是深度参与者。所以如果要选一个人来作为样本,了解和研究14世纪的欧洲历史,那这个人就再合适不过了。读懂了他的一生,不但能够了解上述这些事件的历史样貌,还能用一个近距离的视角看到这些大时代背景,对个体命运造成的影响。

这个人的名字叫昂盖朗·德·库西。下面我们就随着他传奇的一生,走进遥远的14世纪。

我们按照库西一生的起伏,分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库西的青年时代。我会带你通过主人公的早期历程来看看黑死病、百年战争这些事件对欧洲造成了哪些影响。

第二部分,库西的壮年时代。这部分我们通过讲述库西参与的一场战争,来展现中世纪教廷与世俗政权之间的权力倾轧。

第三部分,库西的晚年和结局。功成名就的库西最终卷入了一场必败的战争——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这是库西的谢幕之战,也标志着此后三百年间欧洲头号大敌奥斯曼帝国的登场。

第一部分

我们的主角昂盖朗·德·库西,1340年出生在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领地位于法国西北部的皮卡蒂地区,北边就是英吉利海峡,地处战略要道。他的家族非常显赫,在法国根深叶茂,虽然只是地方领主,但过得比国王不差多少:他们有自己的城堡,有自己的法庭,有家臣,甚至还有私人武装。这样的家底儿,在当时的法国贵族当中也算是一线水平了。

我们开头说了,库西生活的年代欧洲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天灾人祸,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黑死病,也就是鼠疫。这种病通过血液和呼吸道都可以传播,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就是防不胜防啊,而且鼠疫感染之后发病很快,患者会持续发烧、吐血、肿块流脓,到临终之前,身上的皮肤都会变成黑紫色,非常恐怖,所以被称为“黑死病”。

一般认为,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大规模爆发,是始于1347年,也就是库西7岁那年。几年之内,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造成了2000万-2500万人死亡,差不多相当于欧洲1/3的人口。

库西的家族也被疫情波及,他的父母都死于黑死病,所幸他本人幸免于难,还成了家族的当家人。但是黑死病造成的后果,未来还是会影响到他,我们一会儿再说。

到了1355年,库西15岁了,黑死病的疫情也基本平息了,但这时候的西欧还在经历着另一场灾难,就是英法百年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在1337年,说是百年战争,其实前后一共打了116年。这么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其实原因很老套,就是争地盘,也可以说是争夺继承权。

1328年法国的国王查理四世去世了,没有男性继承人,王位就被他的堂兄,瓦鲁瓦公爵腓力六世继承了。当时的法国境内诸侯林立,国王实际控制的地盘并不大,腓力六世想扩张地盘,看中了一块地:阿基坦。这是法国西南部很大的一个地区,它的主人是英国国王,这是因为当年阿基坦的女公爵嫁给英国国王,把这块地当嫁妆带到了英国王室名下。到了1337年,腓力六世要求收回阿基坦,英国方面当然不干了,于是双方就打起来了。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是法国前国王查理四世的外甥,打到1340年,他索性宣布,腓力六世的即位非法,他自己才应该是法国国王。

这矛盾就更加激化了,于是1355年,随着战事规模的扩大,15岁的法国贵族库西上了战场。15岁的小孩儿就上战场了?其实这在中世纪很正常,中世纪的贵族男孩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骑马、射箭、长枪、剑术是他们的日常训练课程。练到15岁,也就差不多可以参加实战了。

第二年,普瓦捷会战打响,这是英法百年战争当中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英军以少胜多,重创了法军,法国骑士被英军全部歼灭,这时法国在位的国王约翰二世和小王子都成了俘虏,被带回伦敦。英国人狮子大开口,朝法国要400万金埃居的赎金,并且还要求法国送40位王室成员和贵族到英国作为人质,才能换回国王。英国列了一个人质名单,前面说过,库西的家族在法国属于最显赫的一线贵族,所以他年纪虽小,但作为家族掌门人,也榜上有名。

这些法国贵族,别看身份是人质,其实在英国过得相当舒服,他们穿得珠光宝气、带着仆人来到英国,英国人也对他们以礼相待,没有限制人身自由,他们可以随意走动,参加狩猎、宴会,除了不能离开英国之外,其他都跟度假没什么区别。

这群人质当中,最幸运的就要数库西了:他跟英王爱德华三世的长女伊莎贝拉相爱了。他们在1365年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库西25岁,伊莎贝拉33岁。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他们来自两个交战中的敌国,又都身份显赫,怎么能结婚呢?库西这算是叛国投敌了吗?在中世纪的欧洲,界定一个人身份的,首先是他所属的社会阶级,然后才是国籍、民族这些。库西是贵族,这跟英国王室就算是门当户对,而且欧洲的君主对封臣,没有像中国皇帝那样的绝对控制权,所以库西做得也不算出格。

库西成了英王女婿之后,当然就被赦免了人质身份。英王爱德华三世还送了一份大礼给他:把这次从法国人手里敲来的一块领地苏瓦松,封给了库西。库西于是又添了个头衔——苏瓦松伯爵。

这块领地,便让库西跟封建制解体这件历史大事产生了关联。

因为结婚两年后,库西夫妇去了这个新领地苏瓦松,库西做了一个决定,把领地上的农奴都解放了。

说到这儿,我们得补充一点关于欧洲中世纪土地制度的知识。欧洲中世纪,王室和贵族手里拥有着大量土地,而土地上主要的劳动力是农奴。农奴不等于奴隶,也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法律权益,但他们和领主之间,还是存在一种主从关系,农奴要向土地领主缴纳各种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也就是按照领主的要求给他干各种杂活。

那库西为什么要把农奴都解放了呢?这是因为当时苏瓦松的农奴制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这里固然有社会进步、经济结构改变这类的宏观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黑死病之后,人死得太多了,劳动力变得稀缺,也就更值钱了,农奴有了跟领主讨价还价的资本,或者是逃亡到荒地上去自谋生路。而百年战争的影响,也导致领主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控制农奴了。

这个现象,在苏瓦松非常明显。库西意识到之后,索性因势利导,宣布给所有农奴自由人身份,不用再交税、服徭役了。这一下苏瓦松的农奴都高兴坏了,愿意留下来。不过库西也并不吃亏,因为土地所有权还是他的,被解放的农奴改作佃户,还是给他干活,交租子。

这部分内容塔奇曼并没有过多着墨,但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个重大社会变革的开端,就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农奴制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农奴制的松动,也可以看成是整个欧洲封建制度解体的开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影响也不是立刻就能体现出来,但相比于黑死病和百年战争,这种影响要来得更深远,因为它从制度基础的层面,决定了欧洲中世纪的终结,近现代的开端。虽然这些在本书叙述的14世纪还讲不到,但我们可以看见,这个影响深远的变革,在这个时代已经初现端倪。

而库西本人可能也未必意识到,他以明智的方式参与到了这场变革之中。

好,截至1367年,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三件事,都已经跟我们的主角库西产生了联系,分别是黑死病、百年战争,以及封建制度解体的开始。而通过库西的经历,我们也能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一种更接近“体验式”的认知。

这一年,库西才27岁,人生才过了一小半,接下来他还会有什么经历,从中我们又能看到这个时代什么样的面貌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第二部分

现在我们就来讲讲库西人生的第二阶段。

我们还要把时间再倒回三年,1364年,库西还在英国一边当人质,一边跟公主谈恋爱的时候,法国又换国王了。被英国人抓过的那位约翰二世去世,他的儿子查理五世即位。

上一次法国输掉普瓦捷会战,割地赔款,赔了血本,所以查理五世上台后就想一雪前耻,再次跟英国人开战。1369年,查理五世向英国宣战。这时候库西为难了,一边是法国国王,他的君主,他有义务为查理五世效力;而另一边,英国国王爱德华是他的岳父,还封给他土地和爵位,库西也没法跟他为敌。用中国的俗话说,库西现在的处境就是“一仆侍二主”,帮谁都是错。

库西只好想法子躲开这场纷争,去了意大利,几年后,他又在意大利卷进了教廷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战争。

这一次交战双方是教皇和意大利北部的统治者维斯孔蒂家族。

这场战争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14世纪初的1309年,当时的法国国王“美男子”腓力四世非常厉害,他胁迫教廷从罗马搬到了法国的阿维农,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从那以后一连七任教皇都出自法国,并且大多都腐败透顶,名声极差,并且被法国控制,所以基督教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教皇称为“阿维农之囚”,囚徒的囚。

这七位教皇里的最后一位,是格里高利十一世,他于1370年出任教皇,虽然也是法国人,但他决心改变教廷的处境,回到罗马,重掌权威。而当时教廷离开罗马已经六十多年了,逐渐失去了对意大利的影响力,早有一个贵族维斯孔蒂家族乘机填补了意大利北部的权力真空,现在教皇想回来,这个维斯孔蒂家族当然不愿意。

于是教皇从法国贵族当中招募了一支联军,护送教廷回罗马,库西就担任这支联军的统帅。库西率领着大军向维斯孔蒂家族的老巢米兰进发,总的说来是节节胜利。虽然库西后来没有打完这场战争就回到了法国,但因为他在意大利捷报频频,教皇对他赞不绝口,让他在法国一夜成名。而此时法国的国王查理五世,仍然希望库西担任法兰西统帅对战英国。

1377年6月,库西的岳父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去世了,困扰了库西半辈子的道德困境终于结束了,此后库西全心全意为法国效劳,替查理五世立下了一件大功:平定诺曼底叛乱。诺曼底是法国西北的一个半岛,渡海到英国很方便,反过来说,要是英国想进攻欧洲大陆,这也是一个最理想的跳板,了解二战历史的人已经知道,1944年盟军就是在这里登陆,开始向纳粹德国发起反攻的。

而在14世纪,诺曼底的领主是“纳瓦拉国王查理二世”,纳瓦拉这个地方在今天的西班牙北部,当时是个独立王国,下面我们就简称他为查理二世。这位查理二世还有一重身份,是法王查理五世的外甥,但是他跟舅舅关系可不太好,总想干掉他取而代之,为此他跟英国暗中勾结,是法王的心腹大患。

1378年,库西奉命出征诺曼底,不到一年,他就摧毁了查理二世的所有要塞,把诺曼底的领地几乎全部收复。这个功劳太大了,查理五世想要封库西为骑士统帅。这是法国仅次于国王的军事统帅,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主管征兵、粮草和所有战争安排,大有油水可捞。

然而库西又拒绝了。因为他已经看出来,查理五世已经病得很严重,不久于人世,他身后国家可能陷入动乱,这时候身居高位,就等于站上了风口浪尖。

果然,就在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了,他的儿子,年仅11岁的查理六世即位。库西成为辅佐小国王的摄政委员会成员,在王室和贵族里威望崇高。因为他已经证明了,他不仅有突出的军事能力,他还有冷静的政治判断力。

这个时候的库西40岁,虽然人生过半,但事业如日中天。从他的这段人生经历中,我们能看到关于当时欧洲政治格局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廷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阿维农之囚”的经历,让教廷越来越重视抓权,这就引起了教权和世俗政权之间的摩擦;而对政权的介入过深,又让教廷变得越来越像政府衙门,滋生各种勾心斗角和腐化堕落,这些都在一点点动摇教廷在中下层教士以及普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引发的矛盾将在一百多年后的16世纪集中爆发,那就是我们在很多书中都讲到过的宗教改革,其实引发这场改革的问题,在14世纪,就已经露出苗头了。

其次,国王和各级贵族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也错综复杂,库西就是一个典型,受困于多重身份带来的麻烦。而这些矛盾,也是导致14世纪种种动荡的一个原因。

第三部分

刚才我们讲到库西辅佐法国小国王查理六世,在王室和贵族里威望崇高。尤其是1382年,他帮查理六世平息了巴黎市民暴动,整个事件中他通过高超的谈判能力,恢复了巴黎的秩序。在法国,除了小国王以及王室成员,库西成了首屈一指的贵族。截至此时,库西这一生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多彩了,从15岁上战场起,他参加了对英国、意大利、诺曼底等地的战争,和上至教皇,下至巴黎暴民,都进行过谈判,是御前会议的成员,他的事业遍及军事、外交、政治多个方面。

正当库西如日中天的时候,欧洲东部出了一件大事。

在14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了,奥斯曼帝国是由土耳其人建立的,他们本来主要居住在小亚细亚半岛,1354年他们渡海踏上欧洲,随后一点点蚕食衰落的拜占庭帝国,以及东欧各国。1395年,奥斯曼帝国已经征服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他们的苏丹,号称“雷电”的巴耶齐德一世又发动大军,打算彻底消灭拜占庭帝国,再进攻整个欧洲。

土耳其人围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处在东欧的匈牙利国王深知,拜占庭被灭之后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了,他派人到巴黎求援,哭诉土耳其人的种种暴行,请西欧兄弟出手相助。对西欧来说,拜占庭就是他们抵挡东方民族的屏障,而东欧是缓冲地带,唇亡齿寒,所以虽然西欧各国以及教廷和拜占庭也有不少矛盾,但还是不能眼看着他们被灭。

于是1396年,西欧组织起了又一次的十字军,由法国人牵头,以教皇的名义召集了十万大军,准备东征,抵抗“异教徒”。作为法国最富盛名的骑士,库西也参加了这次东征。

在11到13世纪,欧洲人曾经先后组织过九次十字军东征,去攻打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他们也在当地建立过一些政权,但都已经被消灭了。到1396年,距离欧洲人在中东的最后一个据点陷落,都已经过去100年了。而遭受过前面说的14世纪的种种动荡之后,此时的欧洲实力更是大不如前,这次仓促上阵,结果可想而知。

1396年,在保加利亚北部的尼科波利斯,十字军中了土耳其人的埋伏,兵败如山倒。库西也没能够幸免,被土耳其人俘虏。

这一战,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因为和前九次相隔太远,所以很多写十字军的书里,都没把这次计算在内。

库西等一干贵族俘虏,被送到了布尔萨——这是奥斯曼帝国在亚洲的首都。库西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和忧郁,他在1397年2月客死异乡,享年57岁。

这就是库西的人生结局。在晚年,库西参加了欧洲历史上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但这时,经历了一百年灾难动荡的欧洲,已经非常虚弱,没有力量发动对外战争,这次十字军的失败就是有力的证明,库西个人再厉害,也改变不了这种大趋势。

虽然1396年奥斯曼帝国没能乘胜拿下君士坦丁堡,但此后的三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一直是欧洲最大的威胁。

总结

好,讲到这儿,本书的内容就基本结束了,再来总结一下。

塔奇曼笔下的14世纪,是一个黑暗的年代,欧洲遭受了多重灾祸,而这些灾祸,莫不与当时欧洲经历的五个重大事件相关: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封建制开始解体、教廷权威衰落、奥斯曼帝国崛起,这是14世纪欧洲最重大的五件事。

我们的主人公库西,是这些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们分三个阶段,介绍了他的生平,而库西一生浮沉的背后,透露出这五件大事的影响。

在库西从出生到青年的阶段,经历了黑死病,在这场瘟疫中他失去了父母;他还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因为法国在普瓦捷会战中的惨败,他被迫到英国当人质,却因祸得福娶了英国公主;因为瘟疫和战争的破坏,西欧的农奴制难以为继,这时库西又顺应时势解放农奴,从而不自知地成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的最初见证者。

库西在壮年的时候,卷入了教廷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让教廷越来越重视抓权,滋生了各种勾心斗角和腐化堕落,从而动摇了教廷在普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

库西在晚年,参加了欧洲的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抵抗奥斯曼帝国,但是遭遇失败,客死他乡,此后的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一直是欧洲最大的威胁。

随着库西去世,本书的故事落幕,14世纪走到了尽头,欧洲的中世纪也临近尾声。虽然14世纪的欧洲充满灾难与动荡,但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文艺复兴已经曙光初现,并将在接下来的15世纪达到高潮,还有地理大发现、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这些变革将带欧洲摆脱中世纪的黑暗。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方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