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地里“骉”起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马太效应

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

简单一点解释

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多的更多,少的更少

而社会贫富差距

也会产生“马太效应”


关于“马太效应”更多的知识背景

我们不在本文中过多讨论

这是各行业专家学者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常用的术语


而在自然界

我们可以透过这个词汇浅析那些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或高的更高,低的更低的自然现象

然而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各类自然现象

其真实情况却比“马太效应”复杂得多

——也许用“骉[biāo]太效应”

戏谑这些自然现象更为合适

下面

我们就到中国的地里“骉一骉”



河 谷 地 形



河流携带泥沙具备一定侵蚀作用

使河流两岸的地表下切

造成凹槽状地带

在同一地段

(同样的海拔落差、土壤环境等条件下)

水流越大,流速越大

对峡谷的深切作用越明显

而携带泥沙等颗粒物的质地、含量

以及其他自然和人为因素

也会在河谷的塑造过程中具备一定影响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05月


安集海河发源于依连哈比尔尕山主峰

一路奔腾

在冲出天山峡谷后

如脱缰之马一泻千里

在天山北坡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山前冲积扇

在天山山前的丘陵平原地带

河水切出了万丈悬崖绝谷

安集海大峡谷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2张图片


海拔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峰

和加拉白垒峰在峡口对峙

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不仅因为它最长、最深、海拔最高

世界上最齐全、完整的植被分布

和萦绕在谷中梦幻般的水汽

都是为大峡谷增添壮观、神秘

和美感的重要因素

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3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0月

摄影/田捷砚


大渡河只是长江的二级支流

但它从青海的果洛山东南麓发源

冲破横断山东部崇山峻岭的层层阻挡

一路奔腾了1062公里

才在乐山收纳青衣江并注入岷江

从丹巴到康定河口

从泸定的烹坝到得妥

从田湾到安顺

再从乌斯河到金口河

一个个险峻的峡谷

就是它历尽艰辛

在大地上深切、雕刻出来的印记


在这条峡谷之河上

几乎可以看到包括嶂谷、隘谷

等在内的所有峡谷形态

大渡河大峡谷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4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2月

摄影/曹铁



河 流 袭 夺



河流在发育过程中

总是不断把上游侵蚀下来的泥沙物质

向下游和河口搬运

并随着侵蚀作用的发展

河流也不断在源头地区扩展


不同河流水系之间以分水岭相隔

但这个分水岭并不是固定的

分水岭两侧的不同水系

因河床坡度、水动力强度不同

而导致侵蚀速度和向源头扩展的速度不同

向源头侵蚀和扩展速度更快的河流

将迫使分水岭向另一侧的水系后退

并把原属另一水系的部分河段

变成自己源头的一部分

这就是河流袭夺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5张图片

图自123rf

拍摄地点:若尔盖


河流袭夺后

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

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

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被截断

称断头河

在发生河流袭夺的地方

河道往往形成突然转弯

称袭夺湾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6张图片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7张图片

图自123rf

拍摄地点:若尔盖


下图为若尔盖地区水系袭夺示意图

在若尔盖地区

长江水系是袭夺河

而黄河是被夺河

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在这儿相互交错

几乎到了难分彼此的地步

致使这里堪称

研究河流袭夺的最佳地质博物馆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8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2月



喀 斯 特 地 貌



也叫“岩溶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

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

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

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

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地缝

在地理学中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就是指地面的裂缝

而喀斯特地缝

则由流水溶蚀而成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9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摄影/宋昊恩


为了表现地缝的细长

摄影师团队采取了接片的拍摄方式

从谷底正前方有光线的地方开始拍摄

绕过头顶后,再拍摄身后的谷口

最后拼接成一张图片

拍摄地点:

重庆天井峡地缝式岩溶峡谷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0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摄影/赵亮


天坑大家已经很熟悉

定义不解释了

我国著名的天坑有很多,诸如:
小寨天坑、

乐业天坑群、

陕西汉中天坑群等


天坑主要有两种类型

见下图

塌陷型冲蚀型天坑形成的原理

在这两种天坑的形成过程中

“马太效应”的现象很明显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1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绘图/李晋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2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绘图/李晋


放几张天坑的实景照片感受一下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3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7月

拍摄于重庆武隆

摄影/张超音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4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7月

拍摄于重庆

龙孔飞瀑,位于芙蓉江右岸

摄影/张超音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5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月

拍摄于广西巴马

摄影/税晓洁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6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月

拍摄于广西凤山

摄影/黄勇士



裂谷



裂谷在板块构造学中

是大陆崩裂、大洋开启的初始阶段

是洋盆的雏形

但并非都会演化发展成为大洋

当裂谷中止伸展开裂,停止发育

所谓的“马太效应”也随即中止

而裂谷坳陷就可被各类岩石所充填

而失去构造形态特征

但景观“骉”态依旧


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应属

东非大裂谷

这里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

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7张图片


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

东非裂谷带存在着许多活火山

这些活火山的不间断活动

导致大裂谷不停地向两边开裂

虽然速度非常缓慢

但近200万年来

却达到了平均每年开裂大约2-4厘米的速度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8张图片


按每年开裂3厘米的中间速度计算

其速度达到了1纳米/秒

假如给这份速度加一个期限

1万年后就将开裂300米

那时候

还有没有爱情和“马太效应”我不知道

但如果依此不停地开裂下去

未来的某一天

东非大裂谷终会将它东面的陆地

从非洲大陆分离出去

从而产生一片新的陆地与海洋

以及众多的岛屿

就像当年澳大利亚“离家出走”那样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19张图片

图自123rf

摄影/Jacek Sopotnicki


除了世界闻名的东非大裂谷

中国也有很多裂谷带:
雅鲁藏布大峡谷、

罗布泊大裂谷、

泰山地下大裂谷、

虎跳峡大裂谷

四川攀枝花—西昌古裂谷带等


举个例子,皖西大裂谷

地处大别山的北麓

是山前盆地裂谷

由流水沿断裂构造长期侵蚀下切形成

裂谷长约1500米

宽数十米、高十余米

为一陡立的“V”字形谷

谷坡多在80度左右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20张图片

图自网络



荒 漠 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

使干旱、半干旱

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

发生了退化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21张图片

全球沙漠化脆弱性分布地图

来源:美国农业部


过去我们常将荒漠化理解为

沙漠不断扩大,

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

这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由于大风吹蚀、

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

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都称为荒漠化

如果没有良性的人工干预

土地荒漠化在一定程度之内

都将陷入恶性循环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22张图片

中国荒漠化和沙漠化简况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

来源:国家林业局


干旱的气候条件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因而干旱本身

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

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

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

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23张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拍摄于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

摄影/张春荣


若只从视觉效果上判断土地荒漠化

是壮观的、是宏大的

而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摆在自然环境之上

土地荒漠化无疑是来势汹汹的、

是令人惴惴不安的

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可以概括

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特定现象

例如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资源与环境的恶性循环等等

然而“马太效应”理论却欠缺辩证思维

任何事物都遵循

发生-发展-成熟-衰老-灭亡的规律

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惟一不“运动”的就是运动本身

就像一直受到板块挤压

而不断“长高”的喜马拉雅山脉

也终将有它停止生长甚至崩塌的一天


在自然环境中呈现出的景观与自然现象

比“马太效应”这一概念更加复杂

这是自然界之所以迷人的一面

也是为什么自然之所以“有别”于人类社会

最直观的体现


板块运动、风、水、阳光……

地球自有它行使法则的方式

人类在就在自然的脉搏节奏中寻求生存

我们能感知到的

永远无法跳脱人类自身的视角

而我们也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

存在于自然界的“马太效应”?
到留言区聊一聊吧


- END -

撰文| 闫研


别错过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24张图片

中国最美的秋色地方

什么能代表秋天

雪人应该怎么堆

北京的桥


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

旅行攻略

壁纸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25张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在国家地里“骉”起来_第2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国家地里“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