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2

序:

2017年7月7日,我参加了一个神奇的体验活动:@易仁永澄老师组织的#观察永澄50天实验#。

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2_第1张图片
《#观察永澄50天实验#》介绍

2017年3月23日,在成甲老师的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有这么一个人,永远激励着你》,文章中说:“我说永澄风生水起,不是说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而是知道他的人都真心爱他”;“而永澄不一样,他脱下长袍,放下所谓的玻璃心,暴露给你看,他是怎么正视他的恐惧、担心、疑惑、又用什么方法,走出那些恐惧,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些话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很想知道这个被大家真爱,敢于暴露自己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于是,第一次接触到了永澄老师。

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2_第2张图片
永澄老师的公众号

读完老师的第一篇文章后就深陷入其中,因为我发现老师的文章有极强的关联性,其中的理论体系前后相关,如果不能把相关的文章也读清楚,似乎对眼下的文章就缺了深刻的理解。于是,一篇一篇的关联,又读到老师的博客,读到了老师的共读。其中好几次都在懊悔,为什么没有早点认识老师,错过了几次共读,也错过了早日澄清自己目标的机会。

懊悔中迎来了我的一次幸运,2017年6月21日,正式与老师近距离接触,共读《思考快与慢》。共读的第二天,我就忍不住对自己说:“你终于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2017年7月7日,在老师又一次跃迁式成长后,竟然给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次“跃迁”的机会——“#观察永澄50天实验”。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把自己的心里表征、行为范式如此毫无保留的坦露在众人眼前,共我们观察。所以,不用犹豫,跟紧了,跟上了!


#32天-50天的一些题外话#

从32天后,因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时间实在有限,有4天时间陷入了恐慌和焦虑当中,用一个小伙伴的话来说,就是太累了,想要放飞自己,结果不仅没有放飞了,反而是更加的焦虑和自责。很巧,群里的另一个小伙伴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且她跟老师做了公开的沟通,这次沟通,收益的不止是她,还有我,我想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焦虑的人。所以,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当中,我会适当的调低自己的留言标准,先保证自己的进度。因为我知道,留言和观察老师并不是50天的事情,也不是会因为一次、两次完成的很好就能实现跟高手的心理对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可能会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关键在于持续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思维系统,知识系统。通过持续的观察、学习、对标,最终实现自己跟高手接近的水平。


#观察永澄50天-50天大结局#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系统思维是什么-02?》2017.8.30

今天是观察实验的第50天,还是有很多感慨的地方。说起来50天似乎并不算太长,但真的持续坚持阅读、思考、留言,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庆幸自己50天顺利毕业,首先为自己点个赞!

今天是关于系统思维的价值,从理解、判断、决策和改变四个方面论述。自己在用系统思维对事情做出解释的方面,可以打7-8分,这应该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对简单事情的判断可以打6-7分,而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就很吃力了,因为复杂问题面对的元素本身就多,而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一时很难看出,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训练,真的很难做到准确判断。而决策和改变都是在判断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和行为,相对应用程度就更少一些。

今天的问题:四个价值方面,我最感兴趣的是决策。面对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要做出一个决策,是对一个真正决策者的巨大考验,当然也是挑战和机遇。不仅需要决策者对系统的各个要素环节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解透彻,更需要决策者拥有绝对的耐心和长远的眼光。对这种挑战,我的内心是充满了期待和欣喜的。

正在尝试用系统思维对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做出思考和决策。还没有清晰的决策结果,但已经能够感受到用系统思维在做思考时候,自己的视眼无形中被放大,时间感明显被拉长,考虑问题也更加的全面。期待遇到未来那个更美好的自己!

一段旅程的结束,只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9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系统思维是什么-01?》2017.8.29

因为已经跟随老师进行了《跃迁》的领读,而且前几期的文章中都有讲到系统思维,所以今天的这篇文章读起来相对就感觉轻松了一些,给自己的理解力打7分,能用老师的话顺利的将文章进行组织和理解,用自己的话还差一些真实的感受和经历。

系统思维是一种比较新的思考方式,看起来也确实很简单,输入,系统,输出。老师说过,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要输出,用系统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听起来这么简单的道理,用起来其实并不简单。很多时候,难就难在我们只能看到输出,连输入和系统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今天的问题比较难回答,这是一个需要对自我进行深刻剖析后才能得出的结论。在我的白箱系统中,我占优势的几个元素是:责任心、清晰的业务表达和沟通能力、理性客观分析能力、流程化和结果化思维,再加上现在的系统思维。这些元素的综合作用,让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我的领导他的白箱系统中的优势元素包括诚信的品质、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对成果精益求精的态度。他的这些素质为公司积累了大量忠实的客户,也让我们的成品质量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8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每个人都可以快速上手的最小成长策略是什么?》2017.8.28

这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文章,必须透彻的理解,才能够真正的明白它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意义。做事情和做成事情,一字之别,但差之千里。在前面的文章里老师讲到,做事的意义来自于把事情做好,我想这里的成和好应该是可以替换的。做成、做好本身就具有了伟大的意义。如果以做事情为标准,可能更注重做事的过程,但以做成事情为标准,就是以结果为导向。虽然是过程决定了结果,但是对结果没有要求的过程在大概率上也产生不了“成”的结果。

在以成果为切入点做事情的时候,文章给了三种类型的成果:项目管理可交付的成果;项目成果;成果产生的方法。我对这三种成果的理解程度为6分吧,对项目成果是可以完全理解的,是做一件事情最更本的目的相关的成果。项目管理和成果产生的方法这两项,只能说在文章的案例中是能够理解的,但在具体应用方面,还待检验。

今日问题:我给自己定一个3天可以完成的任务,是完成9月的月计划和第一周的周计划。

按照今天文章的套路,我要从成果角度进行项目推进思考。

1.项目管理成果:提供月计划和周计划表格模板;提供8月份的总结表;

2.项目成果:

01.9月计划表;

02.第一周计划表;

03.每日任务进度表和清单;

04.上手机日历提醒;

3.产生方法:月计划制定流程、方法。

三天后再增加进度汇报。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7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积超送来了认知体系全新的破和立》2017.8.27

今天的文章确实有些难懂,哲学可以说是最难读懂的一门学科了,但也是最重要和最有用的一门科学,意义感无不出于此。

今天文章的最大收获:做事和人生意义的分离,这样就不会因为事情无意义而否定自己的人生意义。老师给出的两个观点,做事的意义就在于将事情做好,所以选择高概率正确的事情,持续去做好,这就足够。而对人生来说,存在即意义。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我们赋予生命的哪些伟大,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意义。这让我想起了《跃迁》中的一句话,整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而是由整体组成的整体。每个人如果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每个人就是整个生命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每一个元素的变化,都可能带给整个系统的改变,比如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也许我们身在系统,根本看不到自己在生命这个大系统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个人作为整体一定会对这个系统起到作用。在这个角度下,人与动物及自然都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每个物体的存在本身就是足够大的价值和意义。(好像有些跑远了)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讲自己意义感缺失的时候该怎么进行自我恢复。看完今天老师的文章之后,有两种感受,一种是觉得自己的渺小,想事情,看问题还只能停留在工具层面。虽然想到了这些问题涉及到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事情,但却无法展开去论述,因为自己也想不明白在那么高的层面怎么去论述;第二是一种欣悦,因为正好看到了怎么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意义感。

我想我也要调整一下自己做事的意义感:把一件事情做好,体验完成一件事情的完整性。我想这应该是做所有事情最本质的意义感了!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6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尝试写个小册子——如何生成知识专题》2017.8.26

老师又在搞搞搞事情,这个事情我喜欢。知识专题,就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将相关的概念、观点、案例等按一定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就像老师之前做的这种共读网站,就是关于某一本书的知识专题。

最近也在和三四个朋友共读一本书,受老师的启发,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相关的知识专题。围绕这本书,做出一个问题树,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角度去收集和汇总资料,定期讨论,解决信息重叠和信息缺失,统一汇编,形成对这一部作品的专题知识。

关于联机写作,古典老师书中将要点写的非常明确,作为参与者来说,我想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积极参与话题讨论,不管观点的价值度高低,一定要敢于说出来,只有说出去,才可能形成碰撞,产生新的机会;第二是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材料准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这些观点和想法不能只是感受的表达,要做到有理有据。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5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想让自己停几天》2017.8.25

最近这段时间总是听到身边刚过30岁的朋友被查出各种不太好的病,加上自己工作的压力,突然就有些感伤起来,开始思考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好,是不是也在用健康和本该有的生活乐趣在交换所谓的成长?开始怀疑自己追求的究竟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应该更简单一点生活,不要只盯着未来,也要享受当下生活的乐趣?这些想法虽然没有让自己陷入到完全的低谷,没有要死不活的什么都不相干,但生活节奏悄悄然的在有一些变化。比如,平时下班后可能考虑到晚上要阅读,晚饭就会将就一些,但最近下班后,突然就想把学习放一放,给自己做一顿精致的晚餐,去感受生活的乐趣;比如平时早上的时间都争分夺秒,最近就会想要给自己留点时间浇浇花,深呼吸,感受下清晨略带清凉的空气,甚至想要出去散散步,回来做一个精致的早餐再出门上班。这种状态会让自己感觉到舒适和轻松,但事后又有一丝丝的无奈,时间就这么多,到底哪个更重要?理性的价值判断和感性的当下体验,到底怎们取舍?书中有无数的道理,生命有无数的意义,在这个时候,似乎都好像跟自己无关。我还是在自己的低能耗慢节奏中走着,想着,矛盾着。就这样一两天或者五六天,直到有一天早上醒来,似乎受到了神秘力量的感召,内心充盈而美好,眼前和未来似乎融为了一体,积极时刻又回来了。学习,快节奏的状态似乎才是对自己更重要的,才真正能该给自己能量和动力的。于是自然而然,开始忙碌,学习。

生活的无奈,也许正是生活美好的一部分。因为有了平时的学习,忙碌,在偶尔慢下来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浇花、做饭、散步的乐趣,也才会更加珍惜这种美好的感觉。也许也正是这种轻松的舒适,让自己愿意为了维护它的存在而忙碌。

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2_第3张图片

生活状态大约也就如上图一般,在时间轴永恒向前的基础上上下波动。只不过不如上图一般规则,有的人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波形弧度大;有的人则变化更加频繁,高低峰值也会更加尖锐。但无论是谁,总还是逃不离这个规则,没有人一直在峰顶,也没有谁一直停留在谷底。所以,无论选择什么——紧张、高能、付出还是轻松、低能、享受,都不会是一个一直不变的状态,只需要知道对自己来说在时间轴的尽头想要什么,有能量的时候,就全力以赴,累的时候就适时休息一下,不用害怕,跑不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4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当能量不足时,到底要怎么办?》2017.8.24

身体能量不足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选择,睡觉,或者运动。

精神能量不足就比较麻烦,越不足越想放飞,越想放飞越焦虑,内耗越严重!我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我也喜欢老师的一个信念“世上一切问题都可以被解决”。尤其是学习系统思维以后,对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了清晰的思路,时间和层次,关键还要找到自己问题的来源。看到自己问题的根源,该怎么办怎么办。

以上是从个人层面看待能量不足的,把自己做好。而今天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构建在外的能量支持系统,总结为一个词叫“良师益友”。现在在跟随永澄老师学习,他是我的对标对象,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身边的小圈子没有,但网络给了我这样的机会,结识了一圈比我优秀许多的人,跟他们在一起,总能获得收获和动力。接下来,要跟他们形成更有效的赋能互动,以目标为导向,相互支持,相互督促!

内在结合,让自己在没能量的时候快速满血复活。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3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目标,必须要像渴望呼吸一般?》2017.8.22

只带来情感唤起的目标往往就像烟花,瞬间让人热血沸腾,情绪激动,但却只有瞬间的灿烂。喜欢老师说的最后一句话:“耐心地把一件件必须做、应该做、想要做的事情做好,结果就来了”。

必须,应该,和想要是有不同层次的,必须是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做,应该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而想要往往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但是渴望做到的。面对这三种不同的事,我们的直觉反应往往会把必须的事做的不情不愿,把应该的事做的推三阻四,能不能就不做,对着想要的事空流口水。而现实的需要恰恰可能相反,必须的事,要100分做好,应该的事要能做就做,全心全力,最后想做的事才有能力做到。

今天的问题:曾也有一些话会时不时激励自己,比如“最怕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每次不想动的时候,这句话就会跑出来告诉自己,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现在也会被激励,但多了一份客观和理解,少了激情澎湃,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优秀,慢慢来,持续做。


#观察永澄50天-42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意义、目的、目标、资源的关系》2017.8.21

看完今天的文章,总算将任务背后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目标之间的关系捋清楚了。意义,价值,目的,目标/任务,不同的层级,不同的思考维度,有的在显处,有的在暗处。每天工作生活,无不围绕着具体任务打转。大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层级也只停留在显性的任务层,只知道要完成什么事,至于完成这件事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意义,懒得去想,更别提再深层次的价值假设和意义感。所以,大多数我们的普通和平庸真的怨不得别人,更怨不得环境。

今日问题:

年轻时候最听不得的话就是“我是为你好”。每次听到都想说“你都不问我想要什么,你怎么知道这就是对我好”?但大多数时候说这些话的人都是自己的亲戚长辈或者朋友,当面反驳并不礼貌,还是你说你的,我左耳进右耳出的好。无声的对抗久了,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倔毛驴,也就不再说了。现在年纪渐长,真正关心自己或者还试图以爱绑架自己的,我都多一份感恩之情,尽管他们的行为有时候不太恰当或者并不让自己那么舒服,但出发点都是好的。对他们更多是和颜悦色的聆听,真诚的感激,但做自主的判断,最后用行动证明。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1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睡了40个小时的体验报告》2.17.8.20

首先,希望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

今天的问题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最重要,第二个是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一定会坚持去做的,因为既然我还有能力可以去做到,为什么要放弃?举一个近期的小例子,虽然不是带着病体去简笔画做一件事情,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克服自我的挑战。我是一个早起鸟,晚上超过11点钟睡觉,就会觉得整个人要垮掉。差不多半个月前,我决定要在每天睡前,读十分钟文学作品,并在喜马拉雅上录音打卡。很不巧,这半个月天天加班,每天到家都快11点,非常疲惫,有时候感觉自己连眼睛都要睁不开了。但不管怎么累,10分钟的阅读录音我持续做下来了。这件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我读了这本书,而是我通过这种微小的行为习惯改变在培养自己内心的秩序感,在不断的进行自我认可和鼓励。这是任何在外激励无法比拟的。老师问,为了最重要的事,你愿意付出什么?我想,这是一个价值选择,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我愿用10分钟的休息时间获得内心的强大动力,超值!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0天#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接下来,就是要一起实践跃迁了!》2017.8.18

小我的那些畏难,逃避情绪都是系统1的直觉反应,如若以前不知道它的存在,就会跟随它的指令,放弃,焦虑,做多,再放弃…一旦识破了它,它就再也难起作用。

李笑来老师一直强调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在现在的我看来,在日常觉察自己系统1的各种直觉,偏见,捷径,就是一种很好的提升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观察永澄50天-39天#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为什么“做多”是一件高概率错误的事情?》2017.8.17

又是一篇烧脑文,不过在听完老师昨天《跃迁》的分享之后,就感觉容易理解多了。文章思路:理论层:递弱代偿的假设说明了,在自然状态下我们总会第一反应的用多做事来增强生存能力。(我尝试举一个例子:工作忙碌时候,我们总感觉缺一个人。而第一反应就是增加人,好像只要增加人就能解决问题。尽管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增加人手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可一旦忙起来,我们还是会第一反应要增加人手。)熵增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系统最终只有一个结果,死亡。只有通过熵减来对冲熵增,才可以保持活力。(我能想到的例子,退休员工,他们可以被看作一个企业运营的必然熵增,企业为了对抗熵增,不断的扩张业务范围产生熵减,而业务扩张需要更多人,就会带来更多熵增,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策略层:做出反直觉决策,做少,开放而专注。开放才可能带来元素间结构关系的变化,实现非线性收益。而结构的改变,是长周期的才可能发生的,所以需要保持专注,专注就只能做少。

方法层:用两个实用案例给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

今日问题:在此之前,自己一直处于做多的状态。这几年就陷入了老师文中所说的学习焦虑,一直在恶性循环着。有幸遇到老师,开始真正慢下来读书,思考,实践。专注于当下的工作,以工作问题作为出发点去思考,学习,实践。保持开放性,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学,并主动求的反馈,实现结构性转变,从而让自己实现跃迁。


#观察永澄50天-38天#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成为幕布布道师》2017.8.16

首先恭喜老师成为了幕布的布道师,我想这是老师内在势能积累的一种在外化体现,如同成为中信指定的领读人一样,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跃迁。

今日问题:

我想用系统化的思维去尝试回答今天的问题,任何一个平台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有三要素,元素,关系和功能。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都是平台的功能,比如说幕布平台的功能就是提供给客户幕布这个工具。但我们极少去考虑实现这个功能的元素及元素之间的关系。尝试将幕布平台的元素简化:管理团队,软件(产品),客户。作为客户,我和工具产生直接联系,和团队产生的是间接联系。如果想要借助平台实现自己的势能拉升,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吧,怎样充分使用工具,将工具磨练成自己的利器,这也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而另一个方面就是怎么和管理团队建立起直接联系,和团队共同成长发展。比如说在工具使用性能最大化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反馈,站在团队角度去思考更好的发展可能性,在可能的情况下主动为团队积累势能…老师有几个标准我觉得真的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比如积极主动,赋能。

如果要通过幕布展示自己,我会怎么做?

老师说幕布的社会化进程刚刚开始,这是幕布想要的,那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走在这个方向上;其次,标签化自己的结构化思维工具为幕布,即帮助自己成长,也让幕布成为一种标志;第三,联机学习,和更多更优秀的幕布使用者呆在一起。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7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茫然的时候,要重建你的意义感》2017.8.15

最近遇到了和霜降一样的问题,除了早上的两小时,其余时间都被工作碾压,原定的计划瞬间被打乱,留言,共读都没能及时跟上,内心就开始怀疑自己了,原以为是自己能力和时间管理的问题,没想到是更高层的意义问题。如果不是看到今天的文章,不是看到群里的讨论,自己会一直陷入这种纠结中。其实这种情绪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不忙的时候,一切进行顺利,成长努力都可以让自己能量满满,而一旦忙起来,就会越来越焦虑,直到放弃。过去好多年,好多次,一直陷入这个循环节,一直在系统内找办法。今天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被老师讲透彻了,名师开悟省10年。

今日问题:参加共读,跃迁等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站的更高,跳出原有的低维度思考,通过学习高手的战略能力,通过联机帮助自己实现跃迁。那这个目的背后的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想要跃迁?我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和家人都生活的比现在更好,同时希望自己有能力兼爱天下,能够帮助更多和我一样的人去除心中的桎梏,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机会。(对,就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帮助更多的人看到更大更精彩的世界)。所以,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1.承认事实,时间被大幅缩短已无法改变,纠结抱怨都没有用,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做,想办法做下去就好了。2.降低标准,先完成再完美。利用碎片时间,听共享,写笔记,做留言。3.重建自己的8月计划,和思考体系,增加意义感这一条。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6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2017.8.14

永澄: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读文章之前的回答:我认为的目的:1.构建知识体系,方便知识自组织,让知识和知识之间产生有效碰撞,从而产生创新。2.方便知识的记忆和提取,使学习效率提高。3.节省注意力。)看了老大的文之后,发现自己还是不能从底层去思考问题,同时,自己的思考好似缺乏了一个标准,不知道怎么去判断自己的思路对不对(就是缺乏老师用的检验体系)。【重点事情,需要好好琢磨,怎么给自己的思考做一个标准】。

今日问题:每次被问有没有类似事情的时候,总想狗带。过去太缺乏记录和反思,过的糊糊涂涂的,今天被问起,就噎的难受。之前笃信运动带来健康,去年一年也尽自己的能力持续运动,为了时间赶得上,晚餐就吃的很凑合。结果因为不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导致自己血糖血压过低,直接晕眩,在医院挂了一周的吊瓶。从那之后,深刻的体会到一个词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写到这里才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局限:不会抽象。具体问题遇到的经验教训不能总结抽象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用它来解决类型问题,还是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看事情好恐怖!!!背心发凉!(留言就像一面镜子,不断在看清自己的弱点,还好,有这么一面镜子)。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5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不带金箍,无法救你,带上金箍,如何爱你》2017.8.13

这两部片子看了多次,每次感觉人生没意义的时候,都想看看,只为最后听夕阳武士说出那句:“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好像一条狗”。虽然不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又好似感觉,生活就是这样,伟大光辉,最终还要像条狗一样的活下去。(跑远了)

今日问题:关注老师有5个月了吧,是最近这一两个月才透过共读更深一层次的接触到老师,三个最深刻的印象“严格而真诚的大家长”“高标准的自律者”“一个敢于坦诚自己的人”。

每次听到,看到你在群里或共读时发飙,都能体会到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心情,我想也只有把成员当成自己人才会用如此真诚的心给我们讲道理,帮我们度过陷阱。

高标准的自律者,不用多说,很多事情都已经摆在眼前。

而最开始打动我来跟随老师学习的是你的真诚坦白,自己的优点,不足,甚至内心的恐惧,都会真诚的拿出来,告诉大家,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师,被很多人追为老大,就把自己藏着掖着看不清。我最敬佩的就是这个坦陈的你。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4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如何用分形原理思考战略问题?》2017.8.12

已经第四次读这篇文章了,依然很难把它理解透彻,清清楚楚的讲出来。先理出几个大的关键词:分形,战略,战术,非重叠性。因为分形的相似性,我们在小分形内做的努力,在大系统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一直呆在小系统内,这个努力会有意义,如果要向外走,就必须在更高的视角,在大分形系统看问题,只有大分形系统才能带来非线性收益。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大分形?任务的非重叠性。

今日问题:

今天一直在想,如果我是W姐姐,收到永澄老师的回复,我会怎么回答。我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我和W面对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任务多,时间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跳出具体的问题,用系统思维来分析,输入端是知识,输出端是能力。我想要能力的提升,就要从输入和系统去找原因。老师给出了具体的三个关键词:时间浓度,必要难度,产生价值。对应我自己,整片时间既然已经不能保证,那就想办法提高碎片时间的价值,将一些不那么重要,但持续要做的事情碎片处理。这样即能利用好碎片时间,也能保证有限的整块时间更集中的处理重要事情。

第二,从结果出发回推输入,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组织的战略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个点做以价值输出为主的学习。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3天#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怎么样,这么有启发的游戏,是不是一看就会啊?》2017.8.11

要命的知晓感,不断在对自己进行自我催眠和欺骗,让自己感觉什么都会了,到真正用的时候,却什么都不会。

知晓感本质上还是做多思维的一种体现。做的多了,注意力就分散,在输入的时候就降低标准,降低难度。输入越容易,提取越困难。对抗这种知晓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输入难度,保持专注,进行刻意练习。

今日问题:我印象中的自己是挺低调的,干什么都保守,本以为自己也不会高估自己。可事实上真的想想,机会在人生的几个重要选择上,都不自觉的高估了自己。比如说在当时高考选择学校的时候,那是高估到爆棚,才会让自己后来走了那么多弯路。高估的原因就是在根本不理解任何背景的条件下,被所谓的成功人士启发激励,又在没有任何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被感觉控制,认为自己能力十足。结果,做出了很不理智的决定。

未来学习中,怎么消除这种启发感?用老师的办法来说,必要难度为切入点,保持专注,提高会不会的检验标准,那就是学习后必要有成果,文字性的东西要形成作品。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2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问题的唯一原因,用三层系统给出解释》2017.8.10

文章总结


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2_第4张图片
脑图

今日问题

“请使用三层系统的方式,按照套路分析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着找到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以及解决方案。如果依然解决不了的话,那给出你要解决问题的相关思路。”

现在遇到的一个具体问题是:因为公司处于4线小城,招聘关键技术人员非常困难,缺少关键技术人员,其他员工工作效率比较低,需要经常加班,但是工作成果老板还不满意,老板不满意就继续加班,经常加班,员工也不满意,员工不满意就会有离职,人员紧缺就成为了一个解不开的结。这个问题是我近1年来一直在面对的问题,之前的策略是不停的招聘,甚至给出远超当地工资的价格希望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但是实现很打脸,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尝试用三层系统方法找到真正的问题和关键原因:

S1:在有效层,老板、其他员工、关键技术人员都被看做是独立的元素;

S2:在悖论层,当这些独立元素以雇佣关系组合为一体的时候,矛盾出现。首先,系统中缺少了“关键技术人员”这个元素,元素的缺失导致系统结构的变化,而结构变化必然带来功能变化;其次,老板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的冲突。

S3:从这样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关键技术人员这个元素,稳定结构,实现系统正常运转。但外部招聘明显不得力,所以内部培训可能是更好的解决办法。但内部培训就涉及到了第二个矛盾,老板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虽然没有办法真正落实解决,但我想RSQC是非常好的一个思路,在这四个方面,质量和进度都是有一定要求,不能降低的标准,所以能够调整的只有范围和成本,如果能够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适当缩小范围,就能解决时间问题,而时间充足就可以对员工做足够多的技术培训,这样不仅能冲解缺少关键技术人员带来的一些困难,还能够让员工整体的技术层次上升,很有可能实现内容转换,从内部发展出缺失的元素,实现系统的稳定。

总结,任何方法都有适用的边界,三层系统方法更适用于发现问题,判断问题,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还要考平时的积累。如果没有RSQC模型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不能很好的给出解决思路。古典老师说要以问题为中心去学习,今天我也特意的改变了自己做笔记的模式,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待整片文章,果然,哪怕是自问自答也是极有收益的一件事情。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1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遵循这条规则写文章,让他人对你的好感翻倍》2017.8.9

文章总结


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2_第5张图片
文章结构

今天的三个重要收获

1.对“模式”以及怎么在大规模的陌生人协作网络中被别人识别自己的模式有了跟深一步的理解。

从老师开始写文说明模式的重要性之后,我一直在琢磨这个词,但都不是很透彻,今天结合系统的概念,突然有了新的认知,重新给出自己对模式这个词的定义:在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关系就是模式。

怎样的模式更容易被他人识别呢?结合今天的文章,我总结了三点:符合社会的一般标准要求;符合大众的认知和心理要求;有个人独特的特征样式。比如说永澄老师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模式:标题永远是以“永澄:”开始;正文使用的1/2/3/4等序列号是固定的橙子模板;日签+附言结尾。这种固定的形式让人在一瞬间就能识别出文章的作者。

2.文章背后的暗线。

这篇文章明面是在讲怎样通过清晰的表达方式写出一篇好文章,但是暗线在讲的应该是细节,如何通过细节改变系统,实现跃迁。我平时是一个不太注重细节的人,标准也大都定在差不多就行了。但今天的文章对我无疑是当头棒喝,在系统的高度去理解细节和平时眼里看问题的细节,根本不是一回事。

3.一个简单却重要的写作工具——MARKDOWN.

今日问题

“你有没有在哪个细节点上会对自己特别高标准要求,并因此而受到意外惊喜?如果有,请讲讲这个标准是什么吧。如果没有,接下来,你准备将哪件事情的标准提起来,并且像我一样写下来呢?”

我一直是一个比较不太注重细节的人,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有一个小细节,我还是很愿意分享。生活中的一个小习惯——物归原位,哪里拿的还放回哪里。虽然并没给自己带来意外惊喜,但却能够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没有出现过用的时候才找不到东西的现象。

接下来,我准备将自己的作品分类保存的标准提高。目前自己的正式公开的作品主要发布在和公众号这两个平台上,但是作品的类别,输出的模板样式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而是输出后就不再管理了。这很明显会给自己后期查询和整理工作带来不便,趁现在积累的量还不是很多,早做好一个模板,降低边际成本。

PS:在今天文章的留言中看到有小伙伴发出自己对于图片的分类保存样式,已经学习;在跃迁群中看到月晓保存的留言模板,都是很好的借鉴模式。联机学习,虽然还没有很清晰的认知,但已经在默默的对我产生影响了。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0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万物互联是如何通过系统来影响我们的成长的?》2017.8.8

今日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

1.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被互联网无限缩短,交流和沟通越来越便捷,在此基础上,个人影响力可以通过网络迅速的被放大千百倍;

2.人与人的相处模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以前我们被地域局限,人们的相处大多是熟人相处近距离相处,但现在我们可能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和远距离的陌生人相处;

3.人与人的分工协作关系也在发生改变,大规模的陌生人协作成为必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上没有人到不了的地方,整个自然系统因为人为的影响,正在发生着我们无法控制的变化。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想是未来社会必然要面对的重要主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

1.社会的组织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以前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组织正在被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组织形态所代替;

2.以前社会以团体为单位结构,但现在越来越趋向于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结构,个体品牌正在成为发展趋势;

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这是一个开脑洞的题,但是又似乎近在咫尺。以前的世界大系统中,有人类社会,自然界,但我想未来必然会出现人工智能这个既不属于人类,又不属于自然的系统。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我们的影响无法估量,但绝不仅限于社会分工协作,生活方式这些方面的改变,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对我们的改变,最终会改变人类这个种群的基因(脑洞大开)。对于这个被我们创造,又很可能不受我们控制的新系统,我想越早了解,越早参与其中越好。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9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为什么有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2017.8.7

昨晚一个半小时,除了检视阅读之外,分析阅读只进行到了第二部分,十个概念卡片积累,依然对系统这个高维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名副其实的烧脑!但这种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升维的过程,需要慢下来,结合实际情况反复的去体会,去阅读,去思考,直到把这些问题逐个解决。今天早上用了15分钟尝试去复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关于维度基本够讲述清楚,但系统还是不够清晰,继续努力。

今日问题:

过去困扰我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问题让我一直陷入到一个负循环系统当中,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所以一直在寻找,总是看不到眼下的事情,因为眼下的事情一直没有做好,所以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又让自己非常的失落,对眼下的事情更不喜欢,就会更想从远处寻找。突破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卡在了一个认知模式上面,我一直遵从的是如果……就……这个模式。用系统的思维来进行解释的话,我眼下的现实是一个系统,我想象中的如果…就…是另一个虚拟的系统。我站在自己的系统内去看虚拟的系统,发现它就在前方,但是我怎么也过不去,于是眼睛总盯着它,心里焦急,却什么也不做。一旦跳出这个认知系统,用另外一个模式来看待整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在现实系统和虚拟系统之间缺少了一座桥,这个桥的核心力量是(能力)成就感。想要到达虚拟的系统,必须先在现实的系统当中伸出一个用能力构造的成就感桥梁。这时候我的思维模式是“做了…才会…”。由想,变成了做。最终不是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件事情,然后我全情努力去做了,去解决这个问题了,而是因为我做了眼下的事情,产生了成就感,让我越来越喜欢一些事情了。喜欢,不是要去远方寻找的,而是在做的过程当中逐渐发现的。当局者迷,跳出来之后再去回顾,就会发现那个问题竟然可以如此简单,但身在其中的痛苦,恐怕大家都深有体会。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8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如何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跃迁实施方案?》2017.8.6

如果一篇文章的满分是10分,我为它打12分。对于这样的文章,只有一种办法去匹配,就是通过行动去证明。

今日问题:

根据25个问题的归类,我可以得出做一个方案的套路和模式。用8个关键点,将黄金思维圈,grow、port、tmbrt模型都镶嵌其中,非常全面的考虑了外部环境、内外部动机、现实状态、实施目标、具体方案和保障措施。在你没有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想过要用书中的方式帮助自己实现跃迁,但是没有这么全面和深刻,也没有想到这个过程就可以让自己完成一本书,真的是非常好的思路和方法。未来能做什么呢?我想首先把这次跃迁方案踏踏实实的做完,并且一步步落到实处。事情到底如何,只有做到的人才知道。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7天#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遇到Scalers就会被碾压》2017.8.5

今天的两个收获,第一,有永澄老师背书,一定要将scalers的新书买来一读;第二,我非常想听这次价值两万美金的课到底讲了什么,所以一定要完成跃迁的共读听听老师对这次课的解读。

今日问题

必须采用神级标准。听分享,出作品,讲给别人听(以教为学),是这次共读我给自己设置的标准。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6#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为什么完成一件事之后会懒惰?》 2017.8.4

文章总结:

背景:小简面临的现状问题——松懈拖延

实际问题:怎么在执行者和管理者思维之间切换?

问题分析:

1.职场的三个阶段:执行者、管理者、领导者。

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2_第6张图片
职场的三个阶段

2.职场现状:2%大组织专业分工;98%小组织战略战术一人干。

战略:要求你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分析判断内外部环境,优势劣势、机会挑战,一定要有从容的心态(慢、全局、从容)

战术:要求你把握当下的机会,果断出击,它对效率和结果的要求非常高。(快、细节、高效)

难点:在战略思维和战术思维中不断切换

3.由此产生的问题:人总是有情绪的(系统1的直觉情绪),所以会产生心理上的拖延。

4.解决办法:做战略身份和战略身份区分

小提示:“转换说明”

今天的问题

“你能否说清楚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为什么我们要谈战略问题?如果让你对不同的事情形成战略,你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战略形成套路呢?那是什么呢?”

今天专门做了搜索,感觉自己是懂了一些,战略是一种整体的、长远的、方向性的规划,是和一个人的价值观、使命、目标相关的;战术是为了实现战略的各种具体方法、策略、技术等,是具体的执行方式。但还是有些不够深刻,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去应用这两个概念。

我想出现这个原因,就是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对这两个概念做过澄清,也一直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故而虽然以前总是听说这两个概念,但是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应用它们。

我想谈战略问题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考虑问题,战略应该可以被视为战术的跃迁。让我对不同的事形成战略,我是没有固定套路的。但老师今天文章中提到了GROW模式,这是一种思路。如果把我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我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我要成为一个跃迁式成长者,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个有能力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的人。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我要用考虑用哪些具体的路径去达成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可以细分为任务,每一个任务都需要战术指导去完成。

除了总体战略,作为一家公司来说,还有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组织战略……都可以尝试用GROW模式来进行构建。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