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中国哪里的方言最可爱,重庆话肯定榜上有名。
叠字从50几岁的大叔口中说出来,要不是他面容严肃,你肯定以为他在故意卖萌。
盘子叫盘盘儿,鱼要叫鱼摆摆,鸡爪一定要喊鸡脚脚……
就连骂起人来都像是在撒娇。
央视也出了首《重庆歌》,一腔重庆话唱尽了重庆的魅力。
背后,是一部罕见的9.3分良心纪录片——《城门几丈高》。
摄影团队历时四年,足迹遍布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力求找到最贴近真相的史实。
后期团队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复原技术,一部5集的纪录片,将100年前的重庆活生生搬到了我们面前。
洪崖洞,重庆标志性的网红景点。
有人说它神似《千与千寻》里“油屋子”的梦幻景色。
电影《千与千寻》
夜晚6点,洪崖洞吊脚楼的美丽开始逐渐释放,金光的灯光在重重叠叠的屋檐建筑上闪烁,说是梦幻之城也不为过。
可是少有人知道,这座网红名城曾经只是山崖上镇城的闭山门。
重庆的城门设计是中国城池里独一份的。
别的城池都是四四方方,偏偏重庆因为两江相夹,建的弯弯扁扁。
弯曲的城墙上修建了17座城门,每一座都大有讲究。
明太祖时期的驻守重庆的指挥使戴鼎借“金木水火土”五行定位,用九宫八卦确定数量,主持修建了“九开八闭”17座城门。
其中的洪崖门,紧邻嘉陵江水。
白日里,一条条木船像是浪里白条,在江浪中穿梭。
“蜀通轮船正顶着长江洪流一尺一寸地挣扎而上,浑黄的水是那么湍急,丢一件浮得起的东西下去,等不得你看清楚,早就被水带到你看不见的远方去了”——摘自川籍作家李劼人小说《大波》
“蜀通号”是长江上游第一条由中国人运营的载客轮船,但这条中国船的船长却是一个外国人——蒲兰田。
1900年,英国人制造的蒸汽商轮”“肇通号”将一个热爱航行的职业船长送到了千里川江。
刚来到中国的蒲兰田立刻被长江的原始和挑战性吸引了。
他在长江险滩西陵峡新滩上打造了一支木船,经常往返于宜昌至重庆之间。
蒲兰田心中只有长江,没有考虑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他和中国的船工们同吃同住,一齐掌舵、扳艄、划桡,探索川江浪潮在每个季节的不同规律。
他是新滩上唯一的外国人。
在余下的21年里,他无一日不在川江中航行。
比起英国,重庆似乎更像是蒲兰田的家乡。
在他从巡江公司退休之后,并没有选择返回英国,反而在四川江岸长住下来。
每每有轮船经过时,都会有汽笛鸣动向他问好,他则会挥动帽子或手巾回应。
“他的话不多,生活简单,养一条小狗,爱吃一种叫‘黄骨头’的长江鱼,爱喝当地土法酿造的高粱酒。”
这是重庆人对他的形容。
如今洪崖门外江水依旧湍急,不知道还没有行船人记得这位第一任外国船长。
中国有两种火锅。
一种是是重庆火锅,一种是其他火锅。
有种说法,古时衙门所在的金紫门正是重庆火锅的发源地。
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里,只有靠着衙门驻扎兵营的军饷可以支付得起火锅的价格。
“有几碟冷盘,如咸猪肉片、醋泡豌豆等。一面用力嚼,一面用小杯喝四川酒,夹杂着不可或缺的嗑瓜子的噼噼啪啪声,没有瓜子,中国的饮食就无从着手。”——晚清时期洋商人立德乐记载
一锅火锅,让重庆人吃出了千百种花样。
牛油火锅是重庆火锅里的主流锅底,老牌选手。
一锅里面,半锅是牛油,半锅是辣椒。
九宫格则是完美主义者最爱的锅底。
一个锅里间隔开九个小格子,食材不会串味,更不会煮着煮着就丢了。
但丧心病狂的是,九个格子一个赛一个的辣,没有一个是给无辣人士准备的。
那英就曾吐槽自己在重庆吃完九宫格结果辣得找不到自己的嘴巴。
坊间传闻,重庆毛肚火锅的发源地位于两江相夹的朝天门。
朝天门附近是回民宰杀牲口的地方。
宰杀之后,只有肉、骨、皮被带走,而腥呼呼的内脏会被丢弃在原地。
与此同时,朝天门外是重庆最大的官码头。
码头上贫苦的纤夫来去奔波,只为挣一口饭钱。
重庆毛肚火锅的发明者正是这些纤夫。
他们将那些内脏捡回家去,洗干净投入锅中,加辣椒、花椒、姜、盐等辛辣之物去腥。
一来二去,发现这道菜品竟然极为美味。
毛肚火锅就此流传开去。
如今,火锅店开了一家又一家,热热闹闹,火火辣辣。
或许不会有人记起,自己挚爱的美味,却是当时穷苦人民迫不得已才入嘴的口粮。
历史一点点向前,很多事情都变了样子。
通远门可能是重庆最沉重的城门。
从建成那日起,大大小小的攻城战争都在这里发生。
因为它是重庆城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陆路通道。
自然是兵家险地。
1259年,蒙古大军攻打重庆,蒙古大汗蒙哥在这里战死。
1278年,忽必烈带着蒙古大军卷土重来。重庆守将张钰死守通远门,最后战死在城门之下。
1644年,张献忠发动了农民起义,带着60万大军围攻通远门。经过了6天的激战,通远门转角城墙被炸塌,重庆城陷落。
通远门一直是个阴森惨烈的地方,通远门外的七星岗就是有名的“乱葬岗”。
城门民歌中都直白地唱到“通远门,锣鼓巷,看埋死人。”
山城重庆几千年历史,从未考虑过扩张。
可是抗战时期独有的“抗战移民”,让这里突然有了大量外来人口迁徙到重庆城内。
抗战前的重庆城人口是30万。
1945年则增长到125万。
多了整整三倍。
于是重庆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人口拥挤实在太过严重,扩张势在必行。
可重庆几乎整个被江水包围,江水湍急,不可能填江做城。
唯一有可能性的地方就是靠山的通远门。
于是通远门外的孤坟野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行人穿梭。
那段惨烈的时光消融在了今天的幸福之中。
有一段时间,清政府大力支持商会发展,呼吁商会联合对抗外来竞争。
这段时间是重庆最张扬的时候。
当时重庆的商业巨子都出身于传统票号和商行老板。
云南票号“天瑞祥”当家人李耀庭(右一)和诨号“杨百万”的巨富杨文光(左一)是风云顶尖的人物。
李耀庭家就是如今的重庆鹅岭公园,这里也是重庆半岛海拔最高的地方。
往下看,整个重庆尽收眼底。
李耀庭把它做成了私家园林,供他一家独享。
园林中的别墅名唤“铜轩”。
前门的石柱经过镂空设计,展示出来别墅的名字“铜轩”。
高挑的大厅石壁上印刻着的不是祖宗家规,而是一个圆圆的地球模型。
上面很多标示都非常古老,比如“南极洋”和“阿非利加(Africa 非洲)”等等。
李耀庭用这个地球雕刻警示子孙,眼光要放长远。
风云变幻,这个精美的私人园林也不再被个人拥有,而被交给了重庆市民。
时至今日,重庆九开八闭的17座城门只剩下了两座。
历史在不断地向前推进,我们的今天也会成为历史。
重庆的城墙是为了人民拆除的。
就像17座城门是为了重庆人而生,千百年保护了这里。
《城门几丈高》将这段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到过往前人的努力。
城墙即使消失了,仍然依托影像资料,存活在未来,存活在我们的生活里。
重庆最终还是重庆人的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