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书会的书友们,晚上好。非常有幸能够通过萌薇老师、云飞猫和各位小伙伴搭建的平台,参加这次线上分享,这是我的第一次喔,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
我的儿子快6个月了,有些惭愧的是,我是从他出生以后才开始慢慢认识到育儿知识的重要性的。在此之前,我对看书总是提不起兴趣,但是现在关于育儿知识的书或者文章,我都求知若渴,兴趣极大。后悔没有早点学习,以至于现在不得不挤出陪伴他的时间来学习。
因为从小没有得到太好的家庭环境熏陶,我满身的臭毛病和戾气,面对他,必须学着去克服和改变自己。
我关注了很多育儿的公众号,也打算自己总结一些有用的育儿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别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是我无意间通过微信公众号赠书活动而得到的,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啊。我接下来便关注了她的微博,发现里面也有无数宝藏。
作者尹建莉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这本书通篇是她和读者之间的育儿知识问答。下面我就把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精华,整理给大家,为大家解决育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
人生本没有价值,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幸福,内心的幸福感代表着成功。小时候如果只是体力上吃苦多,精神没有受虐待,成年后很多人却是很有出息。但如果是精神方面特别苦,那么长大也甜不到哪儿去。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生活问题。一切的生理的挫折都会给人正面经验,前提是他心态坦然地去面对这一切。
作为父母,只有在孩子面前,才最容易显露你的真实面貌。我们要学习和成长。真诚思考我们的生活,渐渐让自己变得成熟,只改变自己,不改造孩子。 孩子有天生向善向上生长的力量,他自己做事往往是有底线的。你的信念就是他的未来,你相信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对于孩子,我们要做到做人的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我们想要孩子礼貌,那么就要对他礼貌,礼貌就是让对方内心舒服。
不要把客套话当做礼貌和关心,例如孩子在大庭广众下吃饭呛了一口,所有大人都放下筷子,不停地对他说,小心点呀,慢点吃呀。自认为的关心,其实让孩子感觉是对他智商的侮辱,并暗示他是鲁莽的。淡然处之最好。
我们要做的是:
※关心孩子,不是粗暴插手,放手养育,不是撒手不管。
※做个诚实的家长,不要总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高高在上讲大道理。
※尊重孩子,给他与自己相同的自由。
※不要管教孩子,戒除焦虑和唠叨,在吃喝拉撒睡等小事上放手,不要太执着,破坏孩子的好情绪反而更有害。
※只要不危险,不要阻挡他的各种尝试,限制越少,孩子潜能喷发的越多,限制越多,反而激发反抗的兴趣。不过多限制,孩子才能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并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
※给予无条件的爱和自由,才是给予久远的呵护。
※做他们的榜样。
※和孩子谈话,要注意他接收到了什么,而不是我们说了什么。
※父母的权威出自平时对孩子的理解和帮助,犹如国王对民众,应该做一个带路者、协调者,通过魅力让人崇拜,而非通过强权让人害怕和屈服。
※鼓励孩子尊重内心的愿望,勇敢地表达自己,同时自己努力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和支持者。
※当孩子要面对潜在的危险,你不要觉得监护责任有点大,就放弃承担,转而去限制孩子。
※不要去预测你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可能。请你问问你的孩子,他的梦想是什么——请你相信他的梦想。
※不要给学习开出诱惑条件,这会让他认为学习和开心是对立的,需要物质刺激,但惊喜奖励是可以的。
※天天看到孩子的优点,经常肯定他。
※孩子的矛盾,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发生冲突后,家长不要破坏孩子心中的正确原则,而是动脑筋改变局面,转移注意力,缓解情绪。
※当孩子被打了,要他躲开,躲不开就还手,但不非要求孩子一定打回去。
※孩子被欺负了,家长不要胆怯,去找对方谈一谈。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道德经》等书可以作为孩子的语言启蒙内容,四书五经《弟子规》《三字经》不太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念。爱阅读的孩子有自我教育能力。
※对于孩子的不守诺言,我们要体恤他们,不要求他们许诺,尊重和允许他们改变主意,不要让他们有心理负担。只有孩子内心轻松愉快了,才能激发出自觉学习的动力。强行改变会影响他的成长。
文中的观点还对某些流行的认识形成冲击。
比如,不溺爱就是要少爱一些——这是典型的懒人思维、庸人思维。溺爱不是爱太多,而是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正常的真爱,给的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须的生活经验。所谓逆反期只出现在父母的教育有问题的家庭。
再比如,“延迟满足”实验,被偷换概念,衍生出一套虚构的“延迟满足教育法”。实际上,实验中的孩子是绝对的主导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并为结果负责,这期间也没有对孩子的任何评价,实验只证明了从小有智慧、有毅力的孩子将来的人生精彩的可能性更大。而“延迟满足教育法”则是父母为主体,决定是否延迟,孩子从中的得到的经验是,服从就有夸奖和奖励,不服从就倒霉。
“延迟满足法”“哭声免疫法”之类的概念,它们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是恶的,如果对孩子及时回应、即时满足,把自由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他就会得寸进尺、无法无天、腐坏堕落。所以要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和满足感,故意给孩子制造痛苦,令其适应痛苦,体验服从。而相信人的天性是向善向上向美的,这几乎是所有经典教育理论共同的信念,所以爱与自由是基本原则。
造成这些孩子差距的根源是父母主导下的家庭教育。当父母真正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时,孩子的内心是平和而满足的,就会有丰盈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孩子反而对物质没有特别强烈的需要和渴求,往往有良好的控制力,会选择耐心坚持。而那些在管制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没有发展出选择的力量,愿望很少得到满足,内心充满了匮乏感,根本无法忍受诱惑。
那么我们如何检验我们的教育成功了呢?
就是看你的孩子更自觉了,还是更依赖了;你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动意识,最终是削弱了还是加强了,你作为家长越来越轻松了,还是越来越脱不了手了。
孩子是来拯救成人、引领成人的。一个好妈妈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完美妈妈,而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母亲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过程。用悲悯心看待人事及按种重不美好,然后尽力去推动种种美好时,孩子也将成长的清澈、勇敢、有力。
最后对于本书,我仍然存在一些疑问,可能后续要加深学习才能明白。比如懒惰、喜新厌旧等是人性的本能缺点,如果孩子自己想学弹钢琴,但过了几天厌烦了,难道我们要纵容他,不逼迫他吗?还是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坚持不懈的榜样就可以了呢?也许我们爱他,会有很好的办法的。亲爱的小伙伴们,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吗?有任何问题,咱们一起探讨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