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雅图2》后,被电影台词里面的古诗词深深打动,这些古诗词,有的是当年曾经学过的,记忆尤深,有的是第一次听,但因戏动情。凭着自己看完电影后的记忆整理了一些分享一下。(不完全整理,电影中还有很多,文中注释以及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1.“去国怀乡”
出处: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注释:《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2.“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处: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注释:《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代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抒写相思离情,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则寄托的是词人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优美的婉约词。
3.“此心安处是吾乡”
出处:宋·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4.“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出处: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注释:诗中后两句言翟唐以险恶著称,因水为万山所束,巨石所阻,激而为不平之鸣,一入平原,江流漫缓矣。若人心则平地可起波澜,其险恶殆过于瞿唐千尺滩也。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注释:该词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6.“八百里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百里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注释:该剧台词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西游记》中此河水势凶险,又被卷帘大将占据,常人根本无法渡过。有诗为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处:唐·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组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之一。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这组诗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
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出处: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10.“竹杖芒鞋轻胜马”
出处: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注释:《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1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处: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该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2.“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出处:西晋·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注释:这首诗写陆机在外行役的经历,虽然壮志难酬,仍不改“耿介”之怀。一个节操高尚之人,因迫于时命,沉浮世事,结果功名未遂,陷于进退两难,其愧悔可想而知。陆机少有才名,后应诏赴洛阳,在西晋混乱的政局中仕宦不得意,最终陷于王室争夺皇位的斗争,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此诗正是诗人矛盾苦闷心境的真实写照。
13.“云中谁寄锦书来”
出处: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该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14.“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出处:宋·苏轼《屈原庙赋》“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注释: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使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苏轼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建立匡时济世的情感。
15.“父母在,不远游”
出处:东周·孔丘《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16.“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处: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释:《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代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抒写相思离情,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则寄托的是词人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优美的婉约词。
1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该诗词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文/境北,转载请简信联系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