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可以,中文为什么不行

牛津词典公布了2015年度词汇,位居榜首的是这个表情符号(emoji)。表情符号的英文单词emoji,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日文词汇。


菜单上的英文带着浓浓的日文味。作为前菜之一的海带芽(wakame)来自日文的“若布”,港式腊味萝卜糕里的萝卜(dai-kon)来自日文的“大根”。菌菇白果鸡汤里的香菇(shiitake)来自日文的“椎茸”,金针菇(enokitake)来自日文的“榎茸”,就连一旁调味的酱油(soysauce),也是日文shōyu转变而来。

当然,这大根、银果、豆腐、酱油的日文,最终都来自中文。然而英文却略过源头的中文,直接向日文借用。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去年年底,台北剑潭召开了一个英语教学研讨会,这是个全台最大的年度英语教学盛事。在一连三天的会议里,来自全台各地的学者专家与从业人员近千名出席,并有数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受邀参与。

在大会的晚宴上,我与两位日本学者同桌而食,除了延续会议的英语教学话题之外,也在轻松的气氛下谈天说地,聊聊两地的风土民情。

我们吃的是中餐美食,我不经意地注意到,餐桌上部分食材的英文竟带着浓浓的日文味。作为前菜之一的海带芽(wakame)来自日文的“若布”,港式腊味萝卜糕里的萝卜(dai-kon)来自日文的“大根”。菌菇白果鸡汤里的香菇(shiitake)来自日文的“椎茸”,金针菇(enokitake)来自日文的“榎茸”,白果(ginkgo)则来自早期日文的“银果”(ginkyō,现作ginnan)。蟹粉海鲜豆腐煲的豆腐(tofu)直接借自日文,就连一旁调味的酱油(soysauce),也是日文shōyu转变而来。

当然,这大根、银果、豆腐、酱油的日文,最终都来自中文。然而证据显示,英文却略过源头的中文,直接向日文借用,让我颇感无奈。

我向一旁的日本学者分享我的发现,他们看似了然于胸,却以日本人一贯的客套,对我的观察露出略感惊讶之色。我跟他们说,数百年来日文词汇对英文的贡献显著,近年来依旧持续不断,不只日本饮食如此,连社会现象和流行文化都是。我问他们,日本文化里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元素,让英语人士这么着迷,让英文这么乐于吸收?他们只点头微笑,却静默不答。

我说,我研究英文里的中文词汇多年,发现英文权威词典收录、有案可考的,再怎么算都不超过500个。近来我开始调整研究方向,尝试着去了解英文里的日文词汇,结果表明,与中文相较竟有数倍之谱。两位日本学者依旧点头微笑,低调静听。

我接着说,神户牛、松阪牛等昂贵高端的“和牛”,英文不按字面翻成Japanesebeef(日本牛肉),却直接以日文音译成Wagyu,实在让人好奇。我继续说,几年前的台北国际牛肉面节曾经闹出翻译风波,主办单位

把牛肉面音译为newrowmian,却惨遭各界讪笑挞伐,批为不伦不类,说要改成beefnoodles才可。我问,倘若东京举行拉面节,拉面的英文用音译的ramen会有人质疑吗?会有人坚持非用意译的hand-pullednoodles不可吗?我自顾自地讲,似乎越讲越激动。

唉,这实在令人感慨!英语人士以引介日本事物、音译日文词汇为时尚,日本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形之下,我们中国人却老觉得音译没学问,老外也不会懂,一定要在英文里反复推敲,方能彰显自己的学问。食物音译是国际惯例,我们却扭扭捏捏,缺乏自信,总想迎合老外,自废武功。会议结束后几天,举世知名的牛津词典(OxfordDictionaries)公布了2015年度词汇(WordoftheYear),位居榜首的,破天荒不是个英文单词,而是个“笑到喷泪”的表情符号(emoji)。网络上表情符号的出现与流行,日本人贡献良多,表情符号的英文单词emoji,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日文词汇,音译自“绘文字”。日文把“表情符号”的英文音译为emoji,大大方方,英文不以原有的smiley和emoticon为满足,一样乐于吸收这个外来成分。相形之下,我们中国人“甲骨文”的英译却冗长拗口,长久以来用的多是oraclebonescript(神谕骨文字、占卜骨文字)。倘若有人把“甲骨文”的英文音译成jiaguwen,不晓得有多少民众要笑掉大牙、有多少媒体会加以调侃痛批?

为什么如此?这其中牵涉到的因素颇为复杂,可能有语言的,有历史的,有文化的,有经济的,难以一言道尽。

日本的文字源自中国,日本的语言文化受中国的影响至深,而今却青出于蓝。看看日文,想想中文。日文能,我们中文何时能?

(作者为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




本文欢迎微信公号转载。如希望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微信号:nanfangzhoumo。


在这里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
微信号:
nanfangzhoumo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文可以,中文为什么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