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颁奖礼日益临近,各大片方摩拳擦掌,准备做好最后一轮公关,争取为旗下影片赢得重要奖项。
尤其像《爱乐之城》、《月光男孩》、《海边的曼彻斯特》等焦点影片,势必已如箭在弦上,等候冲刺的一刻。
这之中,有一部影片似乎受到了评论界冷落——《沉默》。
按照惯例,无论怎么看《沉默》都不应该被忽视,它的导演是公认的影史大师马丁·斯科塞斯,卡司阵容包括安德鲁·加菲尔德、亚当·德赖弗、连姆·尼森一众大咖,整部影片从剧本初稿创作到最终公映,耗时28年!
怎么看,《沉默》都应该是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之一。不过很可惜,《沉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口碑。
烂番茄新鲜度“仅”为84%。
远低于《爱乐之城》的93%。
与《月光男孩》的98%。
更何况,后两部电影的内容主题紧密贴合当下社会焦点问题,《爱乐之城》重新焕发好莱坞荣光,适时弥补了观众被现实所累的心理落差;《月光男孩》则将“政治正确”贯彻到底,同性、黑色等敏感话题令其本身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而《沉默》则是根据日本小说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欧洲传教士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艰难的传教经历,是一次对宗教信仰的诘问与思考。
该小说已于1971年,由日本导演莜田正浩拍过一部电影,该片还入围过戛纳电影节。
但身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马丁老爷子可不愿看看别人的作品就罢休,他得拍出自己理想中的电影,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在画面之上。老爷子从1990年开始着手创作《沉默》的剧本,期间还邀请过原作者远藤周作一同商议,但直到远藤周作去世,他们也没能写出满意的剧本。
也许斯科塞斯对《沉默》太重视,对自己又太苛责,导致创作过程举步维艰,为此他不得不接拍其他电影来缓解这份压力。
因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对信仰的终极检验。
纵观全片,《沉默》始终围绕“面对人性的苦难,上帝为何总是沉默?”这一诘问进行。
这一问题在许多关于宗教的电影中出现过,比如《一九四二》。张涵予饰演的传教士原本坚信上帝不会看着难民们受苦而坐视不管,但当遭遇飞机轰炸,目睹无数人被剥夺性命时,他的信仰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动摇。
于是就有了下面经典的一幕。
看着鲜血不住的从伤者身体喷出,手足无措的传教士只能用圣经堵住伤口,眼睁睁看着其死亡
《沉默》没有大开大合的战争戏,但对于人性的拷问同样犀利。
德川幕府时期,军事统治者丰臣秀吉下令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无数基督徒不幸遇难,他们有的被夺去生命,有的则被强迫践踏自己的信仰,遭受内心鞭笞。
从欧洲远渡而来的神父费雷拉不忍看到这么多基督徒遭受灾难,选择放弃自己的信仰——弃教;他拥有了日本名字,日本家庭,脱胎换骨变成了“日本人”。
费雷拉的事迹在欧洲引起震动,基督教徒的信仰似乎受到了挑战,他的两位学徒罗德里格斯与戈贝尔不愿轻信恩师会做出如此侮蔑之事,决定前往日本,彻底了解真相。
当他们踏上日本的那一刻,就被周遭的恶劣环境震惊,官府无时无刻不在通缉基督徒,而神父的身份更令他们的旅程举步维艰。
一旦一个人被视作基督徒,官府就会强迫他踩踏刻有耶稣的石板。如此不人道的做法,对基督徒的心理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一次次目睹基督徒们因信仰而遭受迫害后,神父的内心逐渐发生动摇,原本象征希望与救赎的他们,却只能给人带来痛苦与灾难。
他自己也体会到信仰在心中渐渐涣散的过程, 饥饿至极时,只顾狼吞虎咽,忘记做祷告...
渐渐的,罗德里格斯对于信仰的理解发生转变,他告诉信徒们在遭受危难时,即使做出侮蔑神明的形式之举,也不会影响自己的信仰。
“他们让你踩踏圣象,那你就踩吧。”
对于信仰的追求,应该源自内心的认可,而非拘泥于形式上的所作所为。
费雷拉神父弃教多年,书写批判基督教的书籍,以日本人的身份生活,但在多年后,罗德里格斯依然从他的话语中感知到信仰依旧存在。
面对众人遭受的苦难,罗德里格斯也选择弃教。但他的信仰并未磨灭,影片在最后借上帝之口对他的沉默作出回应:
我在你身旁一同受苦,我从未沉默。
对大多数观众而言,《沉默》都太严肃、庄重,这使得它无法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但不可否认,《沉默》是一部杰作,不像其他影片那样耀眼,却厚重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