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大语文作文”(3)

                        “大语文作文”教学观的产生及特点

    “问他往何处去?言者回答说:‘我不知道……我只是由此出发。由此出发,我才能抵达我的目的地。’”“这么说你是知道你的目的地在何方?”“……是的,”言者回答说,“我难道没有告诉你吗?由此出发,就是我的目的地 。”

——卡夫卡

我之所以提出“大语文作文”教学观,除了突破困境的责任,还基于以下关照。

一、变革时代中学作文教学的新视域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已经进入以构建现代社会“新文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强大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及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将会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实现教育文化结构的全面性大转型,已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切不合时代、不适时宜、陈旧的观念,都会逐渐崩解;一切固守“传统”,抱残守缺的行为都会逐渐被颠覆。因此,我们必须以前瞻的理念,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教育新范式的创建。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的形而下层面上的技术操作,或者是仅仅满足于“应试”的功利性成功,必须依据时代的发展,确立我们教育的根基及出发点,体现教育的终极价值及归宿,这种根基的意义就在于,“它使我们具有一个合理而强硬的教育立场,一道明确而庄重的教育底线:即以人为目的,以成人为宗旨,以人对人的方式进行‘人’的教育。正是它们构成了‘教育’的真正底蕴和完整的内涵,使得教育成为‘人’的教育”。( 王啸《教育人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生活方式,一种走向自由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它的全部旨趣在于对人性的滋养和对生命的放飞,在于人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教育的世界也由此而摆脱了狭隘的实证眼光和实然视野,从而和真正的人的世界融为一体,并不断丰富着创造着这个‘人’的世界”。(同上)作为教师也只有把握住教育的终极目的、意义、价值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因为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且作为一个人,生命只有一次,它的发展也具有一种阶段性。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如果哪一个阶段的“消费”不当,就会造成人哪一个阶段的空挡,或者由于此阶段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教育又是细致的事业,一句话,一个微笑,往往就会成全或毁坏一个人,因此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对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时代的主旋律无疑是创造,时代的思想呈现无疑是多元,时代对人的培养无疑是个性。“多元”给人的发展、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个性”则是创造的基础;创造的人,则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能够自我实现的人。一切的创造都是独特生命的自然呈现。因此,吸纳多元思想、培养个性特征、涵养创造能力、无疑是目前教育应然的最高原则,也是我们教育的新视域。但目前的教育恰恰和时代的要求严重背离,正如达拉里所指出的那样:“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会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而我们今天一切为应试的教育视域和达拉里的概括犹之而无不及。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发展,作文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又承担什么责任?怎样承担,这是我们应严肃思考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们世界的界限”。写作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综合整合活动。语文哲学告诉我们,语文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和人的存在是同步的:语言的历程,即人的生命、生存的历程;人的生命、生存历程即语言的历程。言说是社会人、文化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方式。依据这一原理,我们才认为写作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倾诉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建构过程。写作相对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具有全息兼容的涵摄性;相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化育人格的修身性。卡西尔认为,语言处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中心地位,甚至可以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实体,通过语言可以走入人类心灵所有的领域。而写作正是由语言的感受、涵泳 、吸收的层面和选择、倾诉、融合层面的有机结合,正是写作的兼容性才使人在语言文化的潜泳吐纳中,使自己的人性充盈圆融,精神澄明化醇,心灵得以建构。因此作文教学的视域必须从促使人的发展的角度,融合人类文化精神因素,并通过语言而塑造人的角度来考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作文教学就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不应是强制的而应是自由的;不应是工具、应试的而应是人文、创造的。唯有此,作文教学才走向了它的常态、本然,也才真正能起到育能塑魂的作用。我提出“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强调作文的生活性、自由性,目的也在于给作文教学提供一种广阔的视野,从而和多元丰富的社会生活接轨,和人的心灵的建构、人的发展接轨,进而消除应试作文所造成的多种痼疾和人格扭曲。因为我们知道,作文教学如果不彻底颠覆以应试为目的的程式化操作,不彻底颠覆“规训”化的价值,不真正使教学走向生活,融入生活,表达生活,不回归它的自由创造的本然,独抒灵性的本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永远走不出困局、败局。

二、“大语文作文”教学产生的契机

1.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学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如此突出“人”的地位,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关注人的发展。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的根本原则,是通过文化的传授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原和根基,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如何充分生成”。一句话“教育即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考察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不是在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而是以应试为目标,通过削足适履、技巧的迎合而换取所谓的成绩,作文也就成了语言运用的杂耍场。而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用一种新的观念来观照、新的价值来衡量、新的教学方式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从而回到它启知、练能、铸魂的本真,发挥它任何形式也不能替代的综合作用。“大语文作文”教学观,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2.“新的课程标准”“大语文教育”的推动。新的世纪,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作为语文教育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必须寻求其正确的定位,必须确立它具有终极性质的价值建构。在《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等等,它突出的是“生活”、“责任”、“个性”和“创意”、“个人特长”、“自主写作”,而“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这些都是催生“大语文作文”教学观的基础因素。

3.新概念作文的启发。1998年12月6日,北大、复旦等七所高校,与《萌芽》杂志社发起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征文,“新概念”旨在提倡: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

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语,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新概念,针对的是当时中学作文教学中某些僵化、套话、假化的倾向,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写作观念,是对旧的作文教学理念、形式的大胆颠覆,是对学生生命创造力的一种激发点燃,它的影响不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而是一种全新写作观念,是回归作文本真的一种新尝试。目前来看,新概念作文虽然由于某些“商业”炒作有些变型,但它无疑昭示了我们写作教学的正确走向。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多数学生作文提高的迫切需要,我提出了“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美为双翼”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大语文作文”教学的特点

首先对“大语文作文”、“大语文教育”之“大”作一解释。“大语文”之“大”,首先在于它的生活性,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难以穷尽的,联系生活就是和广阔的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相联系,“大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活的结构,一个开放的系统。‘大’的本质是语文对文化、生活的有效容纳,对思想、艺术的有效同构”。 “大语文教育”在认知、练能、启智、育人的各个方面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无限维度。具体来说:(一)教学的广博为大。这个广博主要是指学生对有效知识的吸收上,广博追求的是语文教学的丰富,追求的是一种开放的格局,既是课内的,也是向课外延伸的。(二)深入为大。所谓的深入即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感受的程度。对于可以认知的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只有理解了,学生才能够应用,才是动态的,能够生成的知识。理解就不能仅仅注意其表面,而要探究其精神、其底蕴、其文化内涵。就是一个汉字,要想掌握得牢固,运用得准确,也只有在求深的情况下才能做到。(三)联系为大。所谓联系有以下路向,知识还原于生活,这本身就是扩大知识的内涵。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质言之,一篇文章的逻辑联系,包括情感的发展脉落,文句表达的前后关系,整体为一的浑然状态等。(四)专一为大。一点求透,胜似多点模糊。专一就是对某种重要的知识,阅读写作中的问题,要有探求其内在联系的精神,要把握其实质,透视其底里。专是博的支点,是大的一种呈现。“大语文”是一种多元融合的统摄,是一种育人练能的综合。

而“大语文作文”有什么特点呢?

1.坚持整体开放;2 .坚守“自由”价值;3.强调真美目标;4.强化激励功能;5、注重习惯培养;6、追求人格塑造。

整体开放首先坚持“作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大语文教育”这一精髓。其次突出思想目标的整体性,即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张扬学生个性,成就完美人生;能力目标的具体性,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研究为前提,以促发学生运用“文字符号”而形成文章抓手,以通过反复历练养成观察、思考、表达的习惯为终结,形成作文教学生活——认知——表达——习惯的整体效应。

作文教学中,“自由”不仅是使学生有话说、说真话的前提,也是创造的核心因素,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就没有学生独立的表达和言说。自由不仅是写作教学有效的根本,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因“自由是人的教育及其拯救的所有可能性的最基本和首要的条件”(舍勒《知识形式和教育》)。写作教学中,只有坚持“自由”这一根本,学生才能“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追求、有创造的人,才能实现现代教育培养独立人格的基本诉求。

求真坚持育人的功能性,求美坚持写作内容和艺术的有机统一性。“求真”作为“大语文作文”的目标追求,作为不允许突破的底线,从而把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坚持真理的信念,刚直不阿的品格和作文结合了起来。而求美既指写作内容的积极健康,也指写作规范的坚持,写作技巧的恰当运用、写作的创新等。它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愿写、乐学。写是写作的起点,实践证明,激励的作用是很大的,作家郑渊洁曾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傻子也能夸成天才。激励本质上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肯定,从作文教学的角度,任何的激励都要强于批评,哪怕正面的批评,如果多了也会成为学生写作心理的一种阻抑。激励同样是一种引导,激励、唤醒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并能固化发展学生写作的优势,从而生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大语文作文”教学坚持以激励为中心,它构成了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授培养习惯。“大语文作文,追求习惯培养的目标,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思维习惯,读书必动笔墨的习惯等内容。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写作量,因此,我们坚持“质从量出”的理念,把“多写”通过一定的方法,落地实处。我国的写作理论历来强调人格的力量,所谓“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文如其人,都强调一个人优良的道德对文章的作用。“大语文作文”把一个人的道德修炼作为作文写作的根底和魂魄,并追求通过写作塑造品格的目标。意思也是说要充分发挥写作教学培根铸魂、建构心灵、立德树人的作用。

总之,“大语文作文”教学观的提出,是出于对教育新视域的把握,对时代客观要求的呼应以及“大语文教育”思想和新概念作文的催生。而它坚持整体开放,坚守“自由价值” 强调真美目标,强化激励功能的特征,是对其从生活到表达以及教师指导要求的具体概括。









�V���'�����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