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一个中国小镇的文明生态与文化哲学》简介

《境由心生:一个中国小镇的文明生态与文化哲学》简介_第1张图片

基本信息:

书名:《境由心生:一个中国小镇的文明生态与文化哲学》

作者:车凤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福建泉州聚龙小镇为案例,用散点透视的笔法,条分缕析了一个中国小镇的文明生态的形成过程及其文化哲学的升华机制。作为国内社区文明的领跑者,聚龙小镇贡献了一个未来中国的文明样本。

这里的文明生态,是以人为主,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

这里的文化哲学,是修己安人,养德睦邻,求真明道,聚善归心。

我们从中或许可以寻得一点信心和勇气,用来回答那个被反复问到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


作者简介:

车凤,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开设“儒道经典与人生智慧”课程。著有《中国新闻媒体社会治理功能研究》《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合著)。


自序

替你追问,试着回答

一个偏于福建一隅、历史上穷困贫瘠的地方,一个6000余户业主组成的看似最普通的中国社区,一个从来不打广告的所谓地产项目,一个十年以来默默无闻的聚龙小镇,何以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几十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都竞相探访和报道?

人们惊叹于就在当下中国,竟然真的有一个古书上所写的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存在:人们在这里怡然自得,走在路上可以和初次谋面的陌生人微笑问候;可以无条件地信任彼此,把家门钥匙放在物业或者邻居手里;可以在不安摄像头的超市自助购物,自己在敞开的钱箱里付款找零;有人可以坐拥几千万的资产而顶着烈日去小区里捡垃圾和烟头;可以在业主菜园免费种菜,收获的季节又会无偿分给周围的邻居……这里有能记住三千个业主车牌号的保安,这里有“登山俱乐部”“业主歌舞团”“行车协会”“太极协会”“书画协会”等几十个以兴趣爱好为分类的自组织,也有以助人爱邻为己任的“正能量微信群”“爱心义工社”“爱心顺风车”“老兵服务队”“文明督导团”等十几个公益自组织。这里既有佛教信徒也有基督教的精致小教堂。这里是一个当代的“君子国”,是我们生活在北上广所谓大城市的社会精英难以想象的一种社会生态。每当我和亲朋好友道起此中种种,都会遭遇到狐疑的目光和追问——是真的吗?怎么可能?!

记得北岛有一首诗,叫作《我不相信》,他不无哀怨地写到“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没有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说实话,我很能理解大家的不相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如果不是几年之内一次次地探访和深入地了解,我也是不相信的。不相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的一切距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实在太远。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我最后往往无言以对,因为已经决定不相信的人,任你怎么说也是无用的。看清了这一点,我只好说,“没关系,以后有机会你自己去看看吧。”

话虽这样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习惯理性思考的人,我必须要替我的朋友,包括《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的读者们再次追问:聚龙小镇的成功,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从来不做广告的楼盘,却能让人们口耳相传?为什么作为外省业主的微姐,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带来200余人成为她在聚龙小镇的邻居?为什么聚龙外国语学校可以3年之内做到17∶1的招生比例?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人们就可以变化性格重新做人?小镇的诞生,和泉州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系吗?是偶然的吗?作为一个远离一线城市的小地方,小镇凭什么可以吸引到8个国家和国内34个省份的人趋之若鹜?社群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小镇何以能把一个个过客变成归人,用什么再造了他乡里的故乡?《业主文明公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法规,现实中它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呢?聚龙小镇的物业工作人员,他们的幸福感也和业主一样多吗?以家文化著称的小镇,除了有家人般的亲情,是否也会有诸多难断的“家务事”呢?在整体人文素养普遍较高的群体环境中,情与理的冲突是否依然会发生?这种冲突又如何解决?

小镇真的不需要“业主委员会”吗?到底什么是聚龙文化、什么是聚龙小镇的核心价值观?小镇的公共文明和公共秩序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十年磨一镇”的聚龙人,接下来的十年又会做些什么?小镇的成功经验,可以被其他社区复制吗……

因为小镇是活的,是正在生长中的事物,也因为小镇人千人千面千颗心,一切要素都太丰富了,所以也就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面对。

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大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独具特色、令人惊喜的样本,聚龙小镇或许也能作为一个可被借鉴的个案,为更多的中国小镇、更多的中国社区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价值。

如果说《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一书是对聚龙现象、聚龙生活的展现和描述,是真实的故事和发生,那么这一本书写作的初衷则是要条分缕析拆解一些现象背后的成因,同时去体会和把握这个活生生的小镇的脉动和走向。如果说《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是有温度的、感性的、活泼的,这一本以聚龙的“文明生态”和“文化哲学”为主体部分的作品,则旨在理性探讨小镇十年从无到有、从隐到显的因果,它的来处和可能的去处。以上的诸多追问,我们将用这一本书的容量试着回答。

人生很多的重大选择,往往都是在偶然中发生的。一个好友曾经一脸郑重地对我说过一句话,她说“你是有文化宿命的人”。我不禁在内心比较起“文化使命”和“文化宿命”的差异:如果说文化使命是宏大的可以选择的命题,文化宿命则充满一种注定的意味。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段话:“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本书中我所归纳的这些追问,不知是不是每位读者的追问,我所尽力思考和回答的要点,也不知道能否令您满意。然而,这些或许也不那么重要。是的,我知道的,是我必须去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奢望能创造永恒,但至少不会后悔。


目录

CONTENTS

Chapter 1生命的安顿/ 001

有信者有幸003

分享的真意010

理性之爱018

为文明疗伤023

生命的安顿028

Chapter 2中国人该有的样子/ 035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037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044

给故乡一份深情和荣耀050

中国人该有的样子057

Chapter 3把过客变成归人/ 063

最好的风水在人心065

幸福就在诗意中070

初心初心,莫失莫忘076

何处是吾乡083

Chapter 4在陌地重建故乡/ 091

众鸟欣有托,吾亦觅吾庐093

命名的意义097

爱在一粥一饭间103

真正的欣赏,必定源于品行109

社群的和谐与欢乐113

泉州的禀赋118

聚龙湖边的浮想124

闻一闻泥土的香129

成功不只一种标准133

Chapter 5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 139

文化就是生活中的精气神141

自在就是随心所欲吗147

浩然之气哪里来152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158

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164

Chapter 6人人都需要心的修行/ 167

修己安人: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69

养德睦邻:培植整个社会的道德根系175

求真明道:走一走人生的“明道桥”184

聚善归心:人人都需要心的修行193

附章众说小镇/ 203

我眼中的小镇/阎崇年205 

聚龙小镇的自治意义/郭于华210 

小镇的可贵在于自下而上的生长/刘守英 214 

社区、地方感与女性角色/宋少鹏 217 

小镇印象/凌子222 

中国化的生存哲学与生活方式/丹尼尔 226 

小镇的诗意不在远方/汪剑钊231 

厚土、乐土、净土/崔志光234 

未来中国的文明样本/田原238 

不只是镜子,还是灯和火焰/金冰243 

文化中国的生活实践/王舜平245 

小镇生活的七种武器/路应刚248 

种的梦,会实现/曹颖新254

人间天堂的每一块基石上都刻着“我相信”/仰坡257

桃源生活的现代样本和回不去的故乡/康国平260

梁庄之后/沈辉、宋丽丽262

静好的时光,安稳的心/高昌266

生活社区营造,不离人情物理/逄飞270

莫把知言作等闲/苏力克275

附录1感言两则:致聚龙家人·十年磨一镇/ 280

附录2聚龙小镇文明生态关键词/ 286

附录3聚龙小镇十年大事记/ 303

你可能感兴趣的:(《境由心生:一个中国小镇的文明生态与文化哲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