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 11月23日特稿(记者 安宏)2008年,奇虎360推出免费“360杀毒”软件,倒逼PC安全杀毒市场进入全免费模式。瑞星同金山、江民甚至卡巴斯基等一众老牌杀软厂商在面对360的强攻均成砧板上的鱼肉,个人杀毒软件市场份额一降再降,辉煌不再。自此,国内PC个人安全市场宣告基本已定大局。
近日,一家名为“火绒”的安全公司在3W咖啡举行了一场仅有十几家媒体参与的小型封闭式发布会,宣告面向PC个人用户的火绒安全软件3.0版正式上线,关注者寥寥属意料之中。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自2011年成立以来,火绒团队只专注于一款产品,但凭借对这款仅有15M大小、病毒库仅为1.9M产品的口碑营销,平台已积累数百万用户,目标定位中高端用户群体。
揭行业“伪安全”外衣,PC端仍是蓝海
2011年,原瑞星CTO刘刚带着几位主持过瑞星多个重要版本的核心技术成员“出走”,创立火绒。无疑,创始团队是一群对PC安全市场有情结的人。
然而,市场定律并非“有情饮水饱”。这家仅有20名员工,创始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高龄”创业团队如何360、腾讯等巨头环伺的夹缝中生长?又究竟有何把握撼动PC端安全格局,成为与会媒体的集中发难点。
在刘刚看来,一款优秀安全软件须具备技术能力和行业操守两方面基准。反观当前市场,多数竞品还被赋予了清理、软件下载等与安全多种功能,自重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用户资源,成为“伪安全”产品。
刘刚进一步解释,“伪安全”产品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在于该类企业的长远核心计划并非“安全”,而是借“安全”概念获取用户PC端控制权,获取垄断优势,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平台盈利。
而火绒的另一特质在于其可一键卸载。与某“数字”安全巨头相比,火绒在卸载过程中不会残留任何隐藏模块,解除用户对电脑控制权的担忧, 规避“保安变流氓”的隐患,使规则透明化。
此外,火绒强调,旗下安全软件不设白名单。原因在于,尽管与木马病毒和流氓软件相比,商业软件的安全等级更高,但仍无法保证其实时安全性。而随着软件商业化演进,白名单已成为部分安全软件的牟利工具。
在外界一致认为安全行业已杀成红海之际,火绒的闯入无疑显得异常突兀。与大众观点不用的是,刘刚认为安全市场尚为蓝海。
他进一步解释,首先,目前国内拥有核心技术的安全公司其实凤毛麟角,多数
仍借助国外OEM架构。而囿于盈利模式限制,部分自有安全引擎厂商也因技术老旧导致国内整体安全行业发展踌步不前。刘刚认为,籍于“伪安全”企业层出不穷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失,行业市场发展空间仍很大,市场竞争并未充分饱和。
目前,火绒将第一市场目标放在PC硬件尚处“安全裸奔”阶段的15-20%的用户群体。
作为多年前安全市场大战的见证者,火绒创始团队亲历了互联网安全行业最为惨烈的竞争。刘刚总结,火绒要做安全市场的”逆行者”,让安全软件回归本质。
商业软件侵权行为频发,构多层防御体系
尽管目前国内90%以上的用户均已安全装杀毒软件,仍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PC
硬件中毒甚至遭受财产诈骗。
火绒安全联合创始人周军介绍,尽管传统破坏性病毒越来越少,但以盗取钱财、用户信息的新型木马病毒和以强制捆绑抢占资源的流氓软件却成为个人安全市场新的挑战。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以往的病毒制造者和黑客大量转型于灰色软件公司,甚至知名商业公司的“软件攻防团队”。技术角度而言,病毒行为和商业软件的侵权行为已经没有区别。事实上,商业软件的侵权次数甚至20倍于病毒。周军认为,
互联网环境下安全依然是刚需。
周军介绍,此后火绒产品策略中不再区分二者,而是采用“多层安全防御体系”,从“ 杀、防、管、控” 四个角度打造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火绒官方介绍,新上线的3.0版本具备强悍、精巧、干净等特性,主要包括三方面功能:反病毒、系统防护和防火墙。
其反病毒引擎包括通用扫描、深度扫描技术、虚拟沙盒技术;在基础防护部分全兼容64位和32位架构,内核机摒弃传统代理式过滤,采用实网络系统过滤,
更加高效;而在智能防御方面,则基于零白名单系统。
尽管火绒安全软件安装后仅15MB,病毒库仅1.9M,但日活跃两已达百万,单日拦截捆绑安装软件25万次,日阻止软件流氓行为达30万次。
随着3.0版本的发布,火绒也正式宣布公开包括产品架构、理念在内的全部核心技术文档。对此,刘刚解释,公开信息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司有足够强的自信其他竞品的学习需要时间和成本,而对于安全的爱好者和工程师而言,也是建立
技术沟通、交流的机会。
谨慎融资保障独立性,从C端倒推企业市场
计划也会谨慎推进;而在面向C端用户盈利模式方面,火绒目前给出的也是一张“白纸”。
对此,马刚解释,选择谨慎设立融资计划的原因在于需要保证自身平台的独立性,以保障企业在规则、程序制定和产品策略方面的充分话语权。而在商业回报途径方面,则会始终保持对安全领域的专注度。
马刚透露,火绒目前专注于个人PC安全市场,同时以技术输出形式尝试接入企业级市场,未来或以提供整体安全解决方案为“二级火箭”继续深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