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胜仗者有勇有谋——《战狼》观后感

电影《战狼》我曾看过两回。一回是在办公电脑上,一回是在单位影院里。第一回主要是感性地看故事,超酷炫的动作特技、快节奏的情节推进令人窒息。第二回则转向理性地想问题,精细处的思想刻画,高规格的宏大叙事引人深思。

吴京所扮演的主人公冷锋在电影中,为了达成目标勇往直前,为胜而战最终光荣凯旋,但他最大的亮点是不怕牺牲而莽撞冒险吗?不,我觉得应该是运用智慧去攻坚化险。影片中一处细节便是:为了营救被敌狙击手当作诱饵的副队长邵兵,他不是像其他人那样硬冲上去送死,而是以密集火力打断树干,借树掩护完成解救任务。

金一南将军说得好:“牺牲是军人最大的付出,但不是军人的最高奉献。军人的最高奉献是胜利。”“对军人来说,胜利永远无可替代。”

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打仗和准备打仗,就是为了战胜和震慑敌人,就是为了赢得和扼制战争。所以,军人的价值不只在于能打仗,更在于打胜仗,军人的意义不只在于血洒疆场的战死,更在于夺取最后的胜利。当年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牺牲的民族英雄固然值得尊敬,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成使命,倘若有在天之灵,想必也不会甘心。

当今世界,“战场打不赢”早已不是“一切等于零”那么简单,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战败会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倒退的后果。然而,军队的一些战备训练多少存有“演习如演戏”的遗毒,倚重武术,不重武德,光是演习脚本就写了厚厚一撂,训练科目也总爱照本宣科。军人生来为战胜,如果战败,又如何向国家、民族和历史交代?我们宁可死得其所,也不能白白送死。想要不白白赴死,我们就要懂战略、懂战术、懂战法,以最小的代价赢取胜利。

军人都渴望胜利,但如何才能胜利?胜利,要求我们牢记强军目标,践行强军实践,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一唯一标准,把全部心思和精力向打仗聚集,要求我们从新古田会议再出发,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归结到一点,胜利要求我们要有血性,而且是有谋略的血性,要用这种求胜的刀锋去激活体内尚武的精神,靠智勇双全的血性去打赢。

如果说忠诚是军人的底色,那么血性就是军人的本色。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军人都有着浴血沙场的赤胆忠心,都有着“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必胜信心。正因为如此,习主席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就这要求我们要传承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让本色永远不褪色。

如果说装备是战斗力的标尺,那么血性就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建国之初的朝鲜战场上,装备极为落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敢向世界头号军队“叫板”,靠的就是“气多”。有士气,有杀气,有勇气,有胆气,如此多又如此强的血性不仅弥补了“钢少”的缺陷,更将战斗力放大得令人惊讶,最终打破了美军的不败神话。

如果说血染的风采是最美丽的花,那么血性就是人民军队屡建奇功的制胜密码。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战狼》,也思考过什么是军人。军人若是一把剑,那么军人的血性就是那最锋利的刃。狭路相逢勇者胜,回顾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程,正是凭借这样充满虎狼之气的“刃”,才一步步以弱胜强、由弱变强地奔向强军之梦。

有战争,就难免有流血牺牲。每一次战胜,都会有人为胜利而牺牲。战死的是英雄,战胜的是功臣,智勇双全而壮烈牺牲的人最光荣。如果没有无数英雄的前赴后继,功臣也就拿不到最后的果实。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英雄亦是功臣,功臣则是给予敌人最后一击的英雄。历史和人民都会铭记英雄、铭记功臣,英雄的名字亦将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打仗和准备打仗永远是军队使命。军人的价值在胜利,胜利的基因在血性。为了能打仗、打胜仗,为了从胜利走向胜利、永远保持胜利,让我们像《战狼》那样有勇有谋地战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胜仗者有勇有谋——《战狼》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