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thon,傲游,绰号“马桶”。
一直以来,在国产软件当中,Maxthon算是我比较青睐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它也确实很好用,将“开箱即用”的理念做到了一种高度,而且有很多内建的、很人性化的小功能。
而且事实上,Maxthon算是如今数量庞大的国产浏览器当中为数极少的得到国际用户认可的产品。在著名的便携式软件社区Portableapps当中,Maxthon是唯一一个入选的来自中国的浏览器。
我也算是Maxthon的老用户之一了。从Maxthon 2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这还没算MyIE时代),一直用到4.9,然后回滚到4.4.8,最后,就在几天前,就在全新一代的Maxthon 5即将发布的时候,我彻底扔掉了Maxthon,将浏览器的重心全面转移到了Firefox。
一直以来,我都是Maxthon(Webkit)+Firefox(Gecko)的浏览器搭配,而现在Firefox取代Maxthon成为主浏览器,与之搭配的Webkit核心的浏览器则变成了Opera。
这个曾经被我当成主力浏览器的国产软件究竟作了何等的死,被我彻底抛弃了呢?
曾经的Maxthon
当年我用的两个浏览器,Firefox和Maxthon,那是最符合我要求的浏览器。我曾经将这两个以及Chrome、Chromium、Iron还有Opera做过对比,其实Chrome和Iron都是Chromium的衍生。具体结果可以看下表:
Firefox | Maxthon | Opera | Chrome/Chromium | Iron | |
---|---|---|---|---|---|
便携版 | √ | √ | √ | √ | √ |
官方便携版 | √ | √ | √ | GFWed | √ |
可设置为默认浏览器 | √ | √ | × | × | √ |
独立的Flash插件 | √ | √ | × | × | × |
支持GDI++ | √ | √(4.4.8) | × | × | × |
同步 | √ | √ | √ | GFWed | GFWed |
扩展功能 | √ | √ | √ | GFWed | GFWed |
自动升级 | √ | × | √ | × | × |
iOS版本 | √ | √ | √ | √ | √ |
Android版本 | √ | √ | √ | √ | √ |
Linux版本 | √ | √? | √ | √ | √ |
其中,自动升级并不是最重要的功能,重要性并不高。这里的几个便携式软件,手动升级一下举手之劳,Maxthon和Iron的用户数据目录并不复杂,随手就可以避开。
至于便携版……我的电脑系统盘被Shadow Defender全面保护起来,因此凡是配置文件位于系统盘的软件一旦重启就会立即回到冻结状态,Autodesk、Adobe全家桶这样的生产力软件也就罢了,浏览器这样的日常小工具这么折腾,实在是受不了。因此必须要有用户数据分离存放在系统盘以外的便携版软件。
默认浏览器也是必须,否则一点http协议,直接蹦出一个IE……精神污染。
Flash这玩意儿虽然早已成为弃子,但是巨大的市场惯性仍然存在。没有Flash,如何爬B站?
GDI++的MacType,谁用谁知道,用了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
同步同样是基础。这也和后面有没有iOS/Android平台版本有直接关系。
Linux,我的电脑里除了Windows,另一个重要的系统就是Ubuntu。
扩展,当然极为重要。没有扩展功能的软件局限性就太大了。
从表上看到,除了自动升级这一项不太重要的功能,Firefox和Maxthon是得分最高的两个浏览器。Maxthon的Linux版本似乎在最新的Ubuntu当中无法运行。这个问题并不算非常严重。毕竟我的主要平台仍然是Windows。
说起Maxthon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当年非常著名的MyIE。
和当年很多套壳浏览器一样,MyIE是Trident的一个外壳程序,但是它首度为用户带来了很多全新的功能。比如标签页、鼠标手势等等,虽然这些并非MyIE的原创——这里实在是只能唏嘘一下Opera,它大概不会哭晕在厕所,它早已习惯,浏览器领域Opera是一个伟大的开创者,多标签页正是Opera的首创,鼠标手势同样也是,它还曾经独有Presto核心,与MS的Trident、Mozilla的Gecko、Apple/Google的Webkit并列为四个有相当影响力的浏览器核心,并且在ACID3刚刚上线时,在Trident连卷子都看不懂、Gecko勉强及格、Webkit只有70多分的时候,Presto就以99分的惊人高分力拔头筹。Opera在推广方面也没少花力气,但它的知名度就是不够高,实在是唏嘘不已。
回到MyIE,虽然有Opera在前,但是Opera稀薄的存在感让这些好东西离普通用户还有段距离,MyIE第一次将这些丰富的特性展现在了普通用户的面前,功德无量。
MyIE是开放源代码的,在MyIE因为某种不明原因消失之后,一个名为bloodchen的开发者基于MyIE的代码,开发出了MyIE2,继承了绝大多数MyIE的特性,随后,MyIE2更名为Maxthon,这就是今天的傲游浏览器。
MyIE消失的那段时间,我转换到了Firefox,并且很快为Firefox那惊人的可扩展性赞叹不已——当然也为当年捉襟见肘的内存资源烦恼不已,256MB的内存能很快便被Firefox吞噬殆尽,至今我都记得这么一条设定:
config.trim_on_minimize
碰到内存吃紧的时候,最小化一把便能让内存释放出来。如今已经16GB的内存,还将这条设定加入激活。
当Maxthon回到我的视野的时候,已经是Maxthon 2了。
依旧是熟悉的多标签、鼠标手势、精致的外观,但是在当年我还必须用Google Toolbar来配合Google Bookmark使用在线收藏夹的时候,Maxthon 2已经支持收藏夹同步了。而Firefox Sync是什么时候推出的、刚推出的时候有多难用,老用户都再清楚不过。
Maxthon 3,Webkit成为了浏览器的一部分,这让Maxthon成为了一款“双核浏览器”,既可以以Trident核心运行,又可以以Webkit核心运行,两个核心可以自由切换,这给了用户极大的便利,一时之间这种设定成为了浏览器——尤其是国产浏览器的标准配置,说来也是国情使然,国内有多少不得不用IE的网站啊……
那熟悉的蓝色笑脸已经不再,但是地址栏旁边的黄色闪电至今都在Maxthon 4上面。
到了Maxthon 4,Maxthon自称“Maxthon Cloud Browser”,“傲游云浏览器”,号称是运行在云端的浏览器。在Maxthon 4上,同步功能更加强大,除了收藏夹,插件、历史记录乃至密码均可以实现跨设备同步。
一直以来,Maxthon将简便、易用、开箱即用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的插件系统别说Firefox,离Chrome都还差得远,但是其实细细数来,我在Firefox里装了那么多扩展,很多功能竟然都是Maxthon的标配。
比如 IE Tab,Maxthon本来就是双核心浏览器,Trident和Webkit随便切。
再比如 Flashgot,我主要用来嗅探页面多媒体内容,Maxthon同样自带Sniffer。
还有 SuperDrag,拖放链接快速在后台新标签打开或者快速保存图片,Maxthon自带,而且
Ctrl+LMB
快速保存图片用起来比SuperDrag更方便。
还有 QRCode Generator,生成页面链接的二维码,同样是Maxthon自带。
最小化/关闭到系统托盘,Firefox得安装 Minimize to Tray扩展,Maxthon还是自带。
更不用提上网必备的 AdBlockerPlus,连这样的神器都是Maxthon自带!
不过,这也成了我使用的最后一系列Maxthon,如今,我已经彻底转投Firefox,放弃了Maxthon。究竟是什么让我感到如此不爽呢?
最后一个优秀的版本:4.4.8.2000
Maxthon 4.4.8停滞了很长时间,没有升级的动静。当时还比较奇怪,跑到Community一看好家伙,原来他们直接跳过了4.5等等一系列版本号,直接开始开发4.9版本,都开始发布Beta版本了。
Maxthon说,4.9将是一个“完全重新开发”的全新的浏览器。
终于Maxthon 4.9正式版发布。一把用下来,却让我乖乖滚回到了老的4.4.8版本。
第一眼扣分:GDI++彻底歇菜
GDI++及其实现MacType,谁用谁知道,一用就上瘾,再也离不开。
简单点说,MacType是一个Windows下的字体渲染工具,它可以接管Windows的GDI字体渲染,换上自己更强大的GDI++,实现次像素级的字体平滑效果。当年微软大力宣传的ClearType,与GDI++相比就是一渣一样的存在。
借用网上找的一张图,左边是微软ClearType,右边是GDI++,究竟效果有多优秀,一望便知。
倒也不是GDI++有多强大,而是MS在字体渲染这方面早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MacOS自不必说,连Linux的各大桌面环境也早就支持次像素级平滑的字体渲染了,Ubuntu Unity桌面环境的字体渲染就比Windows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好在Windows比较耐折腾。
不过Maxthon的这次升级,直接把GDI++给毙了。
其实这锅倒也不能让Maxthon背,要怪罪,还是要怪罪到Chromium头上。
Maxthon 4.9将核心升级到了Chromium 39,而新版本的Chromium,将字体渲染引擎从GDI切换成了DWM,号称是可以支持硬件加速。
……老夫只是上个网,又不是玩游戏,至于劳动显卡大人吗?
于是MacType完蛋了。它只能接管GDI,但是对DWM则无能为力。现在,GDI++、MacType都已经停止了更新,开发支持DWM的MacType,难度恐怕也并非个人开发者可以胜任。
Firefox呢?
Firefox同样也支持采用DWM的硬件加速,但是它在选项里设置了一个开关,而且还别忘了Firefox的终极配置工具——
about:config
,就算是将来某一天Mozilla忽发奇想将这个选项给毙了,通过config表同样可以进行设置。
要命的稳定性
Maxthon 4.4.8不算是一个性能非常出众的浏览器,和最新版本的Chromium众还有Opera相比,不论是启动速度还是网页的加载速度,都只能说中规中矩。
工具软件要的就是这个中规中矩!
至少Maxthon 4.4.8用了这么长时间,极少遇到过莫名其妙的死机现象。要知道Firefox都偶尔Crash一下然后一脸懵逼地问我要不要告诉Mozilla究竟发生了什么。
升级到4.9之后,事情就不一样了。
官方声称4.9最大的特点就是——快。
确实很快,冷启动都是秒开……吗?
点击图标确实眨眼间,Maxthon 4.9的界面就出现了,但是——这个界面此时是卡死的状态,根本没法用!要等好几秒让它缓过来,OK,这才算是能正常使用了。
算一下时间,真的比Maxthon 4.4.8快吗?我没有具体算过时间,但是我知道看着一个卡死不能用的界面,比等待界面加载出来更难受。
而且,这个卡死,会在使用过程中不定期出现!4.4.8虽说界面加载没那么快,但是一旦加载完成OK,可劲用吧,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4.9启动时卡死,用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卡死,这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而且这个锅,找不到甩给Chromium的任何理由——Chrome、Chromium、Opera、Iron四兄弟用起来都丝般顺滑除了那个字体渲染扎眼睛。
众多Feature的集体消失
Maxthon的一大特性就是集成了很多有趣的小功能,这些功能要在Firefox上实现,那得外挂一整个军火库才行。
然而到了4.9版本,不少功能竟然谜之消失!砍功能,这无异于砍Maxthon自己的树根了。
比如CloudPush。在Maxthon 4.4.8上,我可以在标签页上右击,便可以将这个标签推送到iOS/Android版本的Maxthon上,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自动打开。这个功能在4.9当中不见了。而在Firefox上,我只能通过Sync Tab来打开,而且估计Firefox也没有加入这个功能的动力——Mozilla扩展库里有PushBullet。但我得装一个扩展、手机上得安装一个App才能搞定。
再比如分屏浏览。就像我现在写东西一样,需要一边写一边看资料,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到了4.9,又没了。Firefox同样需要挂上FoxSplitter或者TileView扩展。
再比如第三方下载工具,Firefox至今都得用FlashGot拐一道弯曲线救国,4.9连曲线救国都没有。
好吧,既然把功能砍得七七八八了,以扩展形式安装总没问题吧?
就像Firefox核心功能没有Maxthon多,却拥有所有浏览器中最庞大、最强大而且最底层化的扩展库!几乎一切想得到的Firefox没有带上的功能,通过扩展的形式都可以搞定,很多扩展甚至是直接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运行的,功能远远超出了浏览器的限制。
这样的先天不够后天来凑,Maxthon也没有。Maxthon的扩展库比较可怜了,一些优秀的服务针对Chromium、Firefox、Opera都推出了官方扩展,但是在Maxthon上就是没有,比如InoReader、Outlook,只有非官方的扩展。
那么,既然都是基于Chromium的,直接支持Chromium扩展不就行了吗?
还是No。Maxthon并不能直接使用Chromium的扩展。更何况Chrome Store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根本上不去,指望Maxthon来维护一个源同样不太现实,看看它现在自己的扩展库是什么情况大概就明白了。
功能缺失是对Maxthon 4.9的致命一击,在既无内功(内建功能)又不修武备(扩展)的状况下,Maxthon 4.9用起来有多糟糕,可想而知。
后来,某次为了更新Maxthon,到了Maxthon的主页——
这里还得插一个小故事,Maxthon支持官方便携版,这个都知道,直接下载Zip包就可以。但是很怪异的是中文网站上的最新版本是4.9.2.1000,而英文网站上的反倒是更新的、也就是安装版的最新版本一样的4.9.3.1000。难道是海外用户对便携版本的重视程度更高?大哥别忘了你们来自中国啊!
就在Maxthon的主页上看到了最新的Maxthon 5 Pre-Register,看来4.9的各种憋屈,敢情是在憋大招啊!
转手就注册了一个Maxthon 5,而且英文在VIP3阶段就注册了,转头到中文网站又注册到了一个VIP2。
嗯,耍猴才刚刚开始。
耍猴记
说起Maxthon 5 α版本的测试,在Maxthon社区里那是一枚炸弹般的存在。
本来,一个α版本的软件的发布,特别是浏览器这样的软件,基本都是波澜不惊,而且很少惊动普通用户,比如Firefox的Nightly Build,α版本的软件Bug多多,适合比较有经验的用户来进行测试。
话说回来,就算是正式版发布,一个免费的软件的发布,值得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吗?这样的场面,搞得和手机的发布会一样,至于的么……
说起新版本软件发布弄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当属当年的eMule 0.50a和Foobar 1.0.0.0。当时多少人热泪盈眶奔走相告,口中重复着三个字:告乃翁、告乃翁……
eMule在0.49版本坚持了不知多少年,Foobar 0.9.9XX也不知多少年,终于跨了一个大版本号。至于Mozilla和MS IE团队的蛋糕基情,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说过。当年每次Firefox发布一个新的大版本号,像是Firefox 2、Firefox 3,IE团队都会寄来一个蛋糕,后来Firefox把版本号玩得飞起,现在已经直接飙升到47,Nightly已经到了50,离Chrome的51只有一步之遥,于是IE团队的蛋糕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回到Maxthon,我不知道Maxthon有什么底气将一个新版本的软件发布——还是α测试版,弄得如此大张旗鼓。
也许真的就是个“革命性”的产品呢?
于是在英文网页上我顺手就注册了。转天回到中文网页,又注册了一遍。
但是在注册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奇怪:VIP?
一个上网的工具,要VIP干嘛?能增加50Mbps带宽?能自动充值优酷土豆爱奇艺会员?
然而这一切我都还不知道。
在上面的图上能很清楚看到:在7月12日起,将向注册用户发送α版本的下载链接。
我英文页面注册时是VIP3,中文页面注册时是VIP2——然而英文页面注册我没收到邮件,但是中文页面注册我是确实收到了注册邮件的!
可现在呢?今天是7月22日,仍旧没有收到任何下载链接邮件!
跑去社区,看到了这么一条消息:
好吧,笑了。
之前有用户在社区当中贴出α版本的下载链接而遭到删除,现在又说“ 你们可以在论坛找到其他人提供的链接”,逗我?
接着……看来真的是连邮件都懒得发了,下载地址已经公布:
说好的邮件呢?我不要这种公布出来的下载地址我要邮件!说实话,对于一个浏览器的α版本,我最多也就是拿过来玩玩测试一下,并不会当成主力浏览器来使用,下不下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但是重要的是什么——一个开发团队对自己承诺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用户的尊重程度。
我一个VIP3一个VIP2没有收到任何音讯,论坛里VIP3没有收到邮件的大有人在,说好了12日发布,却一再跳票,跳就跳吧,在社区里的骨灰玩家之间流传就行了,非要弄上首页针对所有用户推广吗?
至于Maxthon 5本身,目前从社区的反馈来看,比较糟糕。并没有撑起他们所说的“未来浏览器”的程度。具体怎么样,我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
从MX5的新推功能来看,百变邮箱就是UUMail,集成到了浏览器当中;收藏宝——相当于收藏夹+笔记;密码大师,相当于外挂一个LastPass,或者说,原来的密码管理器的增强版。先不说了,试试再看。
耍猴后记
安装波澜不惊,典型的中式安装风格,在角落里蹲着一个“高级选项”,打开后去掉一大堆勾先。
启动第一个界面就让我有些头晕——怎么第一个界面是Login?而且不登录好像还没法用?
我用的是浏览器还是IM?Firefox什么的,不登录照样随意上网,顶多就是同步没法用(可以理解),这不登录就不给用……
反正我有账号,登录总行了吧。
第一个界面就是MX5力推的收藏宝。号称收藏宝>收藏夹+笔记。
大于吗?我看着就是等于。
现在按
Ctrl+D
,弹出来的是一个这么个东西:
收藏个东西变得有些复杂,首先还得选择类型,是书签,还是保存网页内容,还是网页截图?
这功能看着有些眼熟啊,筒子们,有没有看到右上角我自己安装的那个扩展Wiz?
PKM软件的使用习惯,哪里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的。何况外部运行一个WizNote,用起来也并不复杂。在收藏夹里强行摁了一个笔记系统进去,有些让人无语。
再看密码大师。输入用户的Maxthon密码,所有网站的密码明文任意查看……我的天哪……
不过这个问题 已经反馈。
然后,New Tab页面没法自定义。
下面那一排是从MX4继承过来的,可以理解,上面那一排……
广告?
联想起VIP、不登录无法使用,突然觉得有些吃了苍蝇的感觉。还有就是那个搜索框,在NewTab页面,没有地址栏,输入地址就在这个框里——但是在已经打开的标签当中,这个框又移了上去变成了地址框。用户体验有这么分裂吗?
作为一款浏览器,上网就是核心诉求,能够将上网相关的功能做好,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浏览器。Maxthon在以往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Webkit虽非原创,但是效能相当不错,各种小Trick也都是围绕着网页浏览这一核心展开的,比如手势、比如分屏浏览、比如双核心切换、比如随时切换是否使用IE代理设置。
而MX5,让我看到了Maxthon的野心:它将不安于做一个简单的浏览器,而是还要取代用户的PKM,甚至在这样的封闭的模式下,将Maxthon打造成一个用户的一站式PIM工具,试想,在一个只有登录才能使用的环境当中,又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备的PKM的前提下,能够做的事情就太多了。而这时候,VIP是干什么用的,相信每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
问题是,这样的怪胎,似乎我见过……
SeaMonkey就试图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软件,但是它的存在感……比Opera还要稀薄。并且并不算好用。
我一直倾向于软件不要做得面面俱到,而是要精炼,将一个软件在设计之初的既定功能做到极致。所以要问我是支持Vim还是支持Emacs,我是支持Vim的。
最后一根稻草
在MX5α跳票的这段时间,一则新闻彻底让我放弃了Maxthon,连4.4.8这个不错的版本也一道放弃了。
原本没有将Firefox设定为主力浏览器的原因主要是在公司无法同步扩展列表,但是和这条新闻当中的情况相比,一切都是小事。
搜集、上报浏览记录和密码这些,我都能理解,毕竟要同步这些数据肯定需要上报,但是我无法容忍的是三件:
第一、伪装。
将数据压缩一下改后缀装成一张图片?为什么?在防备什么?
第二、没有选择。
不管用户有没有加入用户体验改善计划,都会上报。这个选项设置了又有何用?
第三、弱加密。
如此敏感的数据,竟然用了如此孱弱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坑谁呢?
尽管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一个人已经越来越透明,但是作为用户,我们还是需要给自己加上尽可能多的保护,能加一点是一点。而这种行径,已经让人懒得评说了。
所以,傲游,拜拜了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