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

汉武的帝国——盛世的光荣与阴影

积极向上的傻逼

2017-06-08 20:56 · 字数 4029 · 阅读 357 ·  日记本

一切为了战争

汉初年,从战争中建立的汉朝困顿至极,一次刘邦巡视天下,遇到一个5000人的县城,刘邦惊呼,“壮哉县!”,可见这样人口规模的县城在当时是找不出几个的。正如史记所言,即使是刘邦出门坐马车,居然也找不到颜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大臣出门都乘坐牛车,贫穷衰败之象可见一斑。

于是对于北方崛起的匈奴也就无能为力了,刘邦曾经出过兵,最后被围困在白登山,最后靠着向匈奴王后行贿才得以幸免,这一战后,大汉开始奉行和亲政策,于是一位又一位美丽的姑娘踏入茫茫大漠,从此鸟无音讯。于是后人如是写道: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屈辱的委屈求全换了60年的喘息之机。在吕后、文帝、景帝的励精图治下,大汉的经济实力蒸蒸日上,据说国库里堆放的粮食都发了霉,穿钱币的绳子都烂掉了。汉,已然脱胎换骨。和亲是不是计拙,可以讨论,它给汉朝赢来了时间是真的,它给一个民族带来了屈辱也是真的。更何况,匈奴从来没有因为当了汉朝皇帝的女婿就停止对汉朝的烧杀抢掠。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汉朝的绥靖政策并不是软弱,而是以退为进。如果在国家残破的时代就大举反击匈奴,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仗打不赢,经济又发展不上去,亡国灭种指日可待。我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逞强斗狠之徒,而是懂得卧薪尝胆之辈,更何况古来所能成势者,必能忍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公元141年,汉朝迎来了它第五任皇帝刘彻,这个只有17岁的少年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汉武帝。汉,是幸运的,当他的经济基础足以支持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它所迎来的皇帝不是宋徽宗,而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帝王。汉,又是不幸的,当汉朝一次又一次高奏凯歌的时候,它的皇帝并不知道适可而止,“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代价就是“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

我相信这位执着于战争的皇帝一定看过这样一封诏书,这封诏书是汉朝初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内容如下:

“我生在偏僻荒凉之地,长于牛马草丛之间,我是一个寂寞的君王。你刚刚死了丈夫,想必空闺难耐。既然我们两个人都空虚寂寞冷,又无法取悦自己,何不如你来一趟,我们彼此交换有无、互相取悦?”

这是公然向大汉的国母约炮,更是向汉朝的公然挑衅,只是这种挑衅大汉到了60多年后才有了回应,只是这一次汉朝送去的不再是温婉可人的公主,而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集团军。

寇可往,吾亦可往。

汉匈战争中,最重要的四场战役就是河南、漠南、河西、漠北之战,后两场战役尤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当于解放战争中的辽沈和淮海战役。从此之后,强大的匈奴帝国至此转衰,再也无法对汉朝形成像样的威胁。

(1)河南之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帅军攻取了河南地(今天河套平原南部),汉武帝建立朔方郡,从此汉朝有了进一步打击匈奴的前进基地。

(2)漠南之战,

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卫青率军反击漠南,经过此役的打击,匈奴单右贤王和单于的主力受到沉重打击,他也由此正视了汉军的兵威,开始考虑如何避开汉兵锋锐的问题,被迫退至大漠以北苦寒地区,巩固了河南地区,切断了匈奴东部和西部的联系,为尔后出击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之匈奴和打通河西走廊创造了有利条件。

(3)河西之战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今天的河西走廊)。此战,西汉采取大骑兵集团大纵深迂回,远程奔袭、连续突击等战法,使匈奴措手不及,受到歼灭性打击。浑邪王的数万部众在后来归降了汉廷。河西之战使汉匈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役使匈奴继失河南地后又丧失河西,其统治西部地区的根基便被彻底拔除了。此后,匈奴不仅在与汉朝争夺西域的斗争中长期陷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也在经济上遭受重大的损失。

(4)逐寇漠北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主力在大漠以北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卫青军团率先发起攻击,单于不敌,遂率壮骑数百突围逃去。汉军追至阗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一支)赵信城而还,前后共捕斩1.9万余人。霍去病率部出塞,穿过大漠,北进2000余里,与左贤王部遭遇。经激战,左贤王战败溃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罗斯之贝加尔湖)而还。共俘斩7万余人。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给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击。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上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漠北之战实是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最高峰。

汉武的盛世随着漠北之战的胜利达到顶峰,聊聊千字怎能道尽整个民族为这场胜利所付出的代价,而汉武帝为了这场战争穷尽了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匈奴号称猛士30万,它的人口大约在100 万左右。而在武帝用兵的前二十年,就消灭了20万匈奴青壮年劳动力,这对匈奴是灭顶之灾。而事实上汉武帝在位54年,跟匈奴打了44年,这44年过后,两个民族同时衰落,只不过汉族在下行之后又恢复了过来而匈奴却最终彻底消失。

集权帝国

打仗要花钱,更要集权,整个帝国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政府,一种思想。于是就有了裁抑诸侯,经济管制和独尊儒术。汉朝初年,为了犒赏跟着高祖打天下的功臣,刘邦列土封疆,分封了一大堆异姓诸侯王。我们知道,从秦并天下以来,帝国一直实行的郡县制,而刘邦由于这特殊的缘由,走了历史的逆行路。但逆行的路终究是走不通的,很快异姓诸侯王就威胁了中央,刘邦的余生几乎是在平叛中度过,不过异姓诸侯王消灭了,刘邦又封了一大堆刘姓诸侯王,所以诸侯王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实际上在汉武帝前,汉朝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简称郡国并行制。

急吼吼的吴王刘濞在景帝的时候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他自以为中央政法可以被轻易推翻,可仅仅三个月政府军在周亚夫的率领下就让叛军土崩瓦解。汉景帝趁机大力削除诸侯王的封地,巩固了中央集权,但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到了汉武帝,他便不再有耐心与诸侯一点点周旋,他不但削弱诸侯连地方豪强也要打压,于是酷吏政治应运而生。通过酷吏的残酷杀戮,地方上的大财阀几乎销声匿迹,一个酷吏一个案子就可以诛杀几百上千人,武帝的盛世来的血腥。

对付诸侯王,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要求诸侯王死后王国要均分给所有的儿子而不再仅仅是嫡长子,这样诸侯国越来越小,而非嫡系皇室子孙也乐享其成,温柔的一刀,几乎彻底摧毁了诸侯国。更何况,在诸侯国越来越小之后,皇帝借口贡品金子成色不足,一次就削除了106个诸侯,彻底灭掉了所有的王国,这就是有名的酎金夺爵事件。

在朝廷,汉武帝也不再允许宰相主导朝政,将自己的秘书班子变成了决策机构,建立了内朝,从此宰相和三公被剥夺了决策权,只能变成被皇帝颐指气使的哈巴狗。

在经济上,为了中央政府为了有足够的军费,开始了全面的经济管制,再次统一了货币,并且实行桑弘羊的平准均输法和盐铁专营全面控制物资流通。这样政府财源滚滚滚,而老百姓却从此没有了经商致富的可能性,变得日益穷困。

在人事上,武帝是唯才是举的,他的用人有意避开那些豪族和功臣,并且发明了察举制和征辟制(官员推荐在野的贤才),为了统一全国的思想,他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定为官方思想。

总之,汉武帝的政策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对外征伐,对内集权,一手抓官,一首抓钱。

而对内集权又包含两个方面:先集地方之权于中央,再集中央之权于皇帝。

这样做,是功是过,不好评价。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独尊儒术。武帝确实独尊了儒术,并没有罢黜百家,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仍在民间流传,而且武帝的政府没有禁止。真正的罢黜百家的是后世的帝王,而武帝只是把儒家思想定为官方思想。官方思想的出现无疑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的,实际上中国能一次又一次的从分裂走向统一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文字的统一,一个就是思想的统一。

但另一方面,官方思想就等于没有思想。

于是就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绝大经纶绝大才,功过非在戍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所以我说,汉武帝是一个不好评价的帝王,不同的时代,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立场,对他的评价也大相径庭。

国家的统一和激发人民的智慧哪个更重要,这个可以讨论。

再比如,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哪个更好,君主集权和宰相制衡哪个更好,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怎样平衡,开疆拓土和人民的流血牺牲怎样平衡,这些问题都需要讨论。

所以,汉武的帝国,是一个异样的盛世。因为战争,所以集权,实质上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了汉武帝时期才真正巩固下来,所以历史上也总是将秦皇汉武并列。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叫帝国制度,所以,上面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总结成两个问题。

第一问,帝国制度对我们这个国家的影响到底如何,这影响是双刃剑,这个可以讨论

第二问,一个国家值不值得为了尊严而付出半数人口的代价(武帝末年,人口比汉初年减少了一半),这个也可以讨论。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独尊的是什么,真的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吗?并不是,儒家讲究的是王道,方法就是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汉武帝用的是儒家的等级制度和礼法来巩固帝国的秩序,汉武帝的思想是法家的,法家主张霸道,而手段无非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但他不能像秦始皇那样明目张胆的将法家定为官方思想,因为这些东西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必须有一个华丽的外衣,这个外衣就是儒家思想。所以武帝的独尊儒术其实是外儒内法。

所以,汉,是霸道的。

因此,才有了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其实我们这个民族在帝国时代早期,比后代的汉人多了些刚毅果敢而少了许多叽叽歪歪,多了些尚武精神而少了许多无病呻吟,多了些剽悍精干而少了很多繁文缛节。

汉武帝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固执的几乎不可理喻,否则在位54年怎么会打44年的汉匈战争。国土增加了一倍,人口却减少了一半,对于他,我们无法评价。

但我觉得无论我们持何种观点,站在何种立场,我们都应该对这位一代雄主表示敬意。纵然是否非要集权你未必认同,纵然是否要进行如此浩大的战争你心存疑惑,但我们仍然应该尊敬他。

为什么?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为一件事坚持了44年。

汉武帝是一个认死理的皇帝,诚然,死理的内容你未必认同,但认死理作为一种精神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而人活着,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