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潮流合伙人》开始录制了,网上爆出来的阵容有吴亦凡、潘玮柏、Anglababy和赵今麦,还有作为临时嘉宾的福克斯。
以吴亦凡、潘玮柏等人的名气,再到如此明确的主题——“潮流”。不难想象,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潮流圈内圈外都会被这档综艺节目所影响。
但微博的讨论中,大家的重点似乎不在这里,而是在今年《中国新说唱》的选手福克斯身上。
主要的冲突出现在“说唱选手到底应不应该参与主流综艺的录制”这个问题上,甚至有人说福克斯现在一股“饭圈味”。
这样的情况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小到设计师品牌、国潮品牌,大到音乐、游戏,有新生的热点人物或者事件,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老粉和新粉的碰撞。
以英雄联盟这个游戏为例。这个游戏已经引进中国八年了,虽然大多时间你走进网吧,可能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玩这个游戏。
但相对于篮球、足球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实在还是小巫见大巫。
同年FIFA世界杯的观赛人数为十亿
直到去年,IG战队代表中国联赛在S系列赛(英雄联盟最顶级赛事)拿到第一个冠军后,爆屏的庆祝消息和霸榜的热搜才彻底在大众知道电竞这玩意的存在。
这次夺冠,不仅带来了更多的新玩家/观众,更吸引了包括NIKE、LV、奔驰等金主爸爸的赞助。
NIKE与LPL联名的AF1
LV与英雄联盟的联名皮箱以及定制冠军奖杯
同理的有《乐队的夏天》,几只乐队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代言、广告,现在接到手软,不再只有卖假鞋的去找。
02新旧对抗,节奏不断
IG夺冠后,随流量而来的,是老玩家和冠军粉(指夺冠后才开始关注电竞且没有打过游戏的人群)的节奏不断。
从去年11月3日夺冠后,老玩家和冠军粉的冲突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老玩家嫌冠军粉把粉圈那一套带进了电竞,冠军粉说老玩家莫名优越感太强。
同样的场景在《乐队的夏天》,老玩家就是那些不希望自己喜欢的乐队出名的小众粉;
在2018年世界杯,冠军粉就是那些平常不懂足球却一直刷屏熬夜看球的“死忠球迷”;
对于嘻哈文化来说,到底应该活在地下还是进入大众也一直是讨论热度极高的话题。
03当爹又当妈的真爱粉
这样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老粉丝们一般都会深情又义正言辞地把自己喜欢的乐队保护起来,为了“让他们有一个纯洁的创作环境”或者“不被资本污染以免忘了初心”。
这样用爱发电的言论见得实在太多,以至于后来甚至有人直接了当地说:“他们火了以后我就不喜欢他们了。”
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了,这些人喜欢的东西只是让他们看起来逼格很高的一个工具,这类人后来被称为“亚逼”。
Tips:亚逼是从音乐圈传出来的词,一开始指的是喜欢小众文化的次世代新青年,后来被一些自媒体用来泛指亚文化里那些只追求小众独特,却只浮于表面且毫不自知或引以为豪的人群之后,“亚逼”在大众的认知里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但一些老粉丝们的担心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无数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欲望面前,人性总是不靠谱的,特别是欲望伸手可及的时候。
Justin Bieber年少成名后开始玩叛逆;IG的高振宁拿了FMVP就慢慢拉挎;Big Bang曾经是亚洲第一天团,后来TOP吸毒、胜利搞事……;
还有黑豹乐队、山羊皮乐队、涅槃乐队、枪花乐队、绿洲乐队、花儿乐队……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因不堪名气带来的重负沉迷毒品,最终饮弹自尽
对于没有自制力的人来说,一旦功成名就,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04人总是要吃饭的
国内某支独立乐队的主唱曾经发过一条微博,大意是很感谢初期的粉丝愿意支持他们的音乐,但他不想一年演出下来连自己女儿的幼儿园学费都付不起。
可能有人说我喜欢的人是艺术家,不在乎钱。
为了搞清楚艺术家究竟爱不爱钱这个问题,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病学实验室找了12个艺术家和12个明确表示自己缺乏创意的医疗、保险、金融人士进行对比试验。对他们的多巴胺奖励系统进行脑部扫描,发现艺术家在面对代表钱的物体上反应确实比较薄弱。不过还有一组实验数据表明,如果不让艺术家选那些代表钱的物体,他们就会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也就是说,科学证明,虽然创意人士真的都视金钱如粪土,但你如果明确说出来不给他们钱,他们一定会生气。
这很嘲讽,也很现实。因为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领域,人都是要吃饭的。
//////////
在这个时代,多元文化交融并进,潮流文化、说唱文化、小众文化、主流文化等等看似无关的东西之间的界限其实越来越模糊了,你很难用明确的标准去界定区别开来,仔细想想,跨界联名这种事你听说得还少吗?
流量时代,就连佛系对待都是间接害人。好东西藏着掖着,只想做一个冷酷的亚逼的话,你喜欢的东西指不定哪天悄无声息地就消失了。
别等到文化领域里的劣币驱逐良币,会做数据的流量明星们占据了绝大多数资源,你喜欢的人连锅都揭不开的时候才后悔。
微博搜索1626潮流刊
加入我们粉丝群一起搞事情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