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古道,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读书随笔

在读余秋雨先生散文《阳关雪》一文过程中,我的内心着实为其深深地凭吊了一番,那是怎样的一种孤寂,又是怎样的一种高傲,独立沙漠戈壁,在风蚀日晒雨打中渐渐在岁月中剥蚀着历史的痕迹。现如今只残存一座并不起眼的土堆,曾经它如长城般刚毅,作为东西的界碑,东瞻中华繁荣,西挡外族入侵。曾经它牵动无数文人的心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涤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作为西去游子心目中的家乡的标志的阳关在其中也逐渐的废弃了,带着声沉重的哀叹。

古道

然而,又有多少西去线路也因为政治的衰落或者军事的败退而湮没在史册之中。

大汉初兴,武帝雄略,为雪匈奴欺压之辱,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等西域诸国东西夹击匈奴,往返历时十三载,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但是在后人看来其意义并不在此,这是一条新道路的开辟,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开辟,中西交通自此开始有了新的连接,西域特产——胡麻,胡豆,葡萄等等在这之后渐渐传入中国,同时也为中西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条道路在王朝的兴衰更替中浮沉,大漠黄沙,长河落日,驼铃声声,在悠缓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其应有的价值。但这样的宁静被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残酷战争而渐趋衰落。尤其是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将这条影响深远的道路“古道冷落鞍马稀”,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路上丝绸之路的货源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南方经济的新兴则给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力量,新的城市勃兴,扬州,益州。“苏湖熟天下足”以及新的纺织工业中心的形成都给道路由陆路转至海路提供了方便。这不能不说是政治的因素在作怪。

多少古道,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读书随笔_第1张图片

唐朝初定,吐蕃西兴,来朝求婚,公主西去,文成公主入藏使得原本早已存在但是并不稳定的唐蕃古道定型,唐蕃使团的互往促使了中原与西藏的沟通与联系,再者是尼泊尔公主入藏,使得当时的拉萨成为连接中国与南亚地区的中枢,由是自西南地区的线路得以联络起来,也是中国的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对唐帝国时期形成令华夏儿女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文化圈有极大的贡献。但是呢,唐后期以来唐蕃冲突不断,虽然唐蕃同盟曾维持了短暂的和平,可还是解决不了二者的终极矛盾,而其间的断断和和都给道路的延续性带来相应的影响,直到后来王朝确定了对西藏的政治统治之后才真正使得道路得以完全的畅通。

多少古道,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读书随笔_第2张图片

再者就是郑和下西洋了。1405——1433年的漫长历程,期间到达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壮举可以说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鼎盛之时了,但是凡事盛极而衰,在西方开始尝试着驾着小型帆船出海寻求新大陆的时候,中国的这种壮举在大海的波涛中销声匿迹了,郑和的功劳不可谓不小,来回了为数不少的朝贡国和外商合作伙伴,但是这种不计成本的以政治目的为主要航海动力的行为与西方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力的行为相比,其结果不言自明。

多少古道,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读书随笔_第3张图片

如上所说,在新道路开辟之时,以官方为主要控制,而开辟道路多是在政治或军事目的为根由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旦政权衰落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一个政权在某个地区的消弱,则会影响这条道路的畅通与否。相比之下,新航路的开辟则是一群利欲熏心的野心家,冒险家开辟的,经济利益的驱逐使得这航路延续下来,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是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战争,无论是三十年战争,还是英法百年战争,以及后来的拿破仑征服欧洲大陆的战争,都没有使欧洲这条经济大动脉中断,从而保证了欧洲的健康成长,进而成为傲视全球的力量。试想如果早于新航路开辟的郑和下西洋采用形似的方法,那中国的历史恐怕要进行改写。但是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却为我们提供无限的借鉴,交通的畅通与否与其靠强有力的政权控制,倒不如让活跃的经济驱动,只有经济才会像源源不断的养料供应交通的需要,从而刺激交通道路本身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多少古道,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读书随笔_第4张图片

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故道,其沉默留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少古道,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