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2016·动机和人格 | 2016.4.22

第七章 心理病理的起源

几乎所有的心理病理都会提到挫折和冲突,挫折的一个通常的定义是得不到所渴望的东西,一个愿望或者一个满足收到阻碍,也就是说,目标物没有达成。

一个目标物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这个目标物本身的价值,另一个部分是目标物在这个渴望得到它的人心理上的价值。

比如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一杯拿在手上的星巴克咖啡可能代表了一种归属感和自尊。所以,当这个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可能会引起挫折感。

只有当一个目标物代表了爱、尊重、名望或者其他基本需求的时候,对它的剥夺通常才会产生一般称为挫折的不好的效果。

所以,家长也不必如履薄冰,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成了孩子一生的阴影,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和沟通,了解动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冲突通常是威胁性冲突和灾难性冲突。

威胁性冲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在两个不同但同样重要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作出选择的结果就是放弃某些几乎是和被选中的那个目标同样必须的东西。这种选择最终只会导致对于一种基本需要的长期妨碍,这种冲突是致病的,因为放弃必需的东西使人感到一种威胁。

书上没有例子,不过我的脑子里冒出一句话,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对于做决定的父亲来说,这算不算威胁性冲突?

灾难性冲突是那种没有抉择或者没有选择可能性的纯威胁。比如马上要被处决的人。还有风箱里的老鼠,无论选择什么都得到惩罚性的后果。

要界定一种情况对个体的威胁性后果,要结合人类普遍的基本需要和这个个体的个性来考虑,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种情况会有不同的内在反应和感知。只有对基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造成阻碍的情况才是真正的威胁。

另外,还存在着一些非冲突和非挫折性的威胁,比如严重的疾病,意外事故,濒临死亡,强烈的刺激等等。人的性格类型也会影响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就是一种短期主观无威胁性的境遇,在将来却是威胁性的或抑制成长的,比如纵容孩子,溺爱等行为。这种行为也会抑制自我实现。

第八章 破坏性是本能的吗?

我们没有必要把破坏性要不完全归之于本能、遗传和生物命运,要么就完全归之于环境、社会力量和学习。决定破坏性的因素是多元的,在这些决定因素中我们必须把文化、学习和环境都包括进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有益2016·动机和人格 | 201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