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张图片这 是 场 库 的 第2251部 每 日 一片


万众期待的李安新片《双子杀手》,今天终于在中国院线登陆了。


此前,很多人说《双子杀手》口碑扑街,一大原因就是作为公认的世界电影风向标的美国媒体评价爆冷。
烂番茄新鲜度29%(7评),MTC是33分(0好评2中3差) 创下了李安的口碑新低。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张图片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3张图片
但同时 在法国却是口碑一片向好 普遍四星好评,从导演、剧本、表演到视效、拍摄技术,逐个夸了个遍。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4张图片
看完这种两极口碑,不免让我想起上一次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刚上映时,也面临着如此局面。 时隔三年,李安这次又失败了? 还是我们错怪了他?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5张图片 其实也不难理解。 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观众对同一部电影有很大的观感差异。 美国媒体一向都是更看重剧情,看重娱乐性,而法国媒体则更注重影像,在意的是作者性。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6张图片 《双子杀手》主创

但是别人的评价只能是参考,还是只有自己真正看过,才能感受到这部影片究竟如何。

这不,V姐早早买好了零点场,在CINITY厅体验了一把4K 120帧的“满配版”。

在你看片之前,今天V姐就先帮你详解李安这位“电影技术攀登者”的拍摄奥秘。

(以下内容不涉嫌剧透,请放心观看。)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7张图片 剧情扑了还是爆了?

终于等到18号零点的首映,V姐抱着对技术的满心期待以及对剧情的低要求进了影院。

先不说内容如何,影片放映完人们都不约而同自发地鼓起了掌,而演职人员表结束滚动时又是一阵掌声。

我想这是观众对于一名电影的先驱探索者最大的肯定。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8张图片


说回故事,其实并不复杂。

这是一部披着克隆、特工、动作片皮的反省人生的文艺电影。

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在准备退休之际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杀手的追杀。 在两人的激烈较量中,他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一场“我与我”的对决即将展开…

很多人说这部影片很“李安”。

将老亨利(51岁的史皇)和小克(23岁的史皇)解读成父子关系,以为李安又想来探讨伦理关系和弑父情结。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9张图片

但其实,亨利和小克之间更像是年龄跨度较大的“兄弟”。

严格来说是年老的“自己”和年轻的“自己”的自我对话

亨利与小克之间的追逐战更像是我们年轻的时候偶尔会预感到老去的自己会有多面目可憎,所以小克对亨利的追击虽然心有疑惑但仍毫不留情;

而年纪大了往往会对于自己的一生有所悔恨和遗憾,希望可以穿越回去劝诫自己。

所以亨利对小克多次忍让,也是因为他希望年轻的“自己”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能有一个完整的心和完整的人生。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0张图片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网上众多讨论故事剧情的帖子五花八门,但大多数人在意的故事,却并不是技术狂热者李安感兴趣的。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1张图片

李安在采访中说:

“故事并不吸引我,但是这个元素,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电影和他自己,两个真人并排演戏,那是以前不可能经历的感觉。我很期待看到,这样演出来的戏是什么样。”

换句话说。

李安更在意他极力革新的120帧电影技术。


李安专访-“拍《双子杀手》像回顾自己的生命”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2张图片 两个史皇的“互杀

这就不得不提李安对技术的痴迷。


我们以为李安是文艺片专业户,只是近几年才开始沉迷技术,事实上李安在学生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技术痴”了。

他就像电影世界的攀登者,

一步一个脚印,始终走在电影技术的最前方。

就像他在《十年一觉李安梦》中所说: “其实导演(director),就是给方向(direction)的人。从学生时代起,我拍片就有个目的:想练习一样新技巧…… 直到现在,我还保持这个习惯,每拍新片总希望能触摸一些新技术。” 而到了《双子杀手》这部动作电影中,李安首先要面对的技术难题,就是如何完美还原一个二十岁的威尔·史密斯——

最好的办法,用CGI技术打造一个“人”。



事实上,在此之前“返老还童”的减龄技术, 已经发展了有一段时间。

2015年的《终结者5》通过CG实现了施瓦辛格年轻化;


2016年的《美国队长3》也让小罗伯特·唐尼重回小鲜肉,但是无法与现实演员长时间进行互动。


今年的《阿丽塔》打造了一个超级高仿的“虚拟人”——

她可以和真人演员在现实场景中一起出现。

但是仍然显而易见是个假人


而李安则更往前一步。

在《双子杀手》里制造了一个鲜活的数字版威尔·史密斯,让他跟真人威尔·史密斯在现实场景中进行长时间的对戏。

《双子杀手》的最特别之处也在这里。

一个演员同时饰演年龄跨度大的两个角色,不仅要在外形转换上做到天衣无缝,也要在情感切换上毫无违和。

尤其是4K+120帧的高清影像下,所有细节都必须无懈可击。



怎么做?


李安找到了之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制作者Bill Westenhofer,再次合作。

加上500名视觉特效师,花了整整两年,共同打造出一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

整个特效团队解构了威尔·史密斯的每个身体部位,细致到每一寸肌肤。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3张图片 《茶煲表哥》(1991)
他们回顾了威尔·史密斯早期所有角色,还有生活中的素颜视频,如家庭录像等,几乎找来了他20多岁时的所有视频素材。
1989年威尔·史密斯21岁时的录像视频

特效团队还划分成不同的组,研究牙齿的,研究嘴唇的,研究皮肤的等等。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威尔·史密斯的眼睛,因为眼神是演员表达情绪的最重要武器,细致到巩膜、角膜、脉络膜。

当然,工作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模拟肌肉运动、血液循环、呼吸频率...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4张图片
而在拍摄时,威尔·史密斯只需带上一个头部装具,在脸上布满摄影机跟踪的点位,模具上的两台摄像机就可以记录他所有的面部表情。
特效师再通过模具校准脸上所有的跟踪点。
然后跟踪点通过电脑进行数字空间上的计算转换,在虚拟形象上重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

于是电影里的小克就有了如假包换的皮囊和丰富而变化的表情情绪。
虽然可能是为了展示小克的逼真,各种近景特写实在有些多……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5张图片
再加上威尔·史密斯是个无畏而敬业的演员,既能演出中年亨利的成熟和沧桑,也能演出青年小克的天真和冲劲。

V姐在看电影时,即使明明知道小克是一个假人,是虚拟的。


但还是会被他躲闪的眼神、因为烦恼而拧在一起的眉毛、感到被欺骗被背叛的流泪而吸引。



李安说 “有些人说这是技术,但事实上这就是艺术。
“我们模仿的是上帝造人的过程。创造一个鲜活真实,看起来有自己思想的真人。”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6张图片 120帧,行不行?

如此高的真人还原度下,电影技术“攀登者”李安依然不满足。

因为他的终极目的,

是要观众看到“返老还童”术在120帧下的精彩表现。

但与CGI造人的普遍惊叹不同。

120帧高帧率电影却有人看好、有人唱衰,颇具争议。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现阶段普遍的24帧只是时代选择下的刚好够用,并不是极致


毕竟一开始电影的帧率并不固定。

例如早期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是 16帧,而爱迪生则推荐采用 46帧进行拍摄。

直到30年代学院定下24帧为电影拍摄标准,因为这是人眼能接受的最低极限,再慢就会识别出是连贯的照片而不是一段动态视频了。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7张图片
80多年来,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24格的真理”。 因为24帧画面细微的卡顿感,以及胶片带来的较暗的色彩效果,已经成为对所谓“电影感”的一种固有印象。

所以我们才说24帧看起来像电影。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8张图片


但任何时候都不缺寻求突破的人。

早在1956年的时候上映的《环游世界80天》就是用的30帧每秒拍摄,可惜这个帧率当时的影院都不支持,还是只能以24帧播出。

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尝试用48帧来拍摄。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19张图片

2016年李安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带来了更高更真实的120帧。

可惜的是,当时全世界也只有6家影院支持,大多数人都未能感受到120帧的真正体验。

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北美媒体也曾总结过“HFR(高帧速率)电影”遇冷的原因:

“额外的细节,超真实的画面有时候会阻碍观众的注意焦点。

从而影响整个观影体验,尤其是这个故事还并不让你喜欢。”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0张图片

而对此,李安说道:

电影看了100多年也是这个样子,演了很多东西,其实很多东西已经僵化了,制式化了。

是啊,以前一直是电视追赶电影,但是现在却是一成不变的电影规格被电视远远甩在后面。

电影的24帧已经太久了,如果再没有新的突破,那么在家就可以看的影片,为什么还要花更多钱去电影院呢?

“电影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一个接一个的天才,一个接一个的工匠,多年来汲取观众的反馈,它变得非常复杂。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1张图片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2张图片 低、高帧率观影《双子杀手》示意图
而4K+120帧的3D电影则真实到可以看见人物脸上那些细小的皮肤颗粒、花园里飞舞的蚊虫

(以前只能通过演员拍脸的动作和常识知道那里蚊子很多)。

有的东西以前并不是看不到,只是120帧的画面直接将这种信息真实地、实时地投递到你的眼睛里。

就好像你真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一样。



这在真正意义上给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尤其是,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在一些特效场景则更加明显。 摩托追击时是真正的高速飞驰,甚至那些剐蹭都让我们为主角和行人捏一把汗; 枪战时的流火、击飞的石屑、颗粒分毫毕现; 火焰飞溅出的火星等,全都清晰无比。 从这个角度来看,《双子杀手》也是我看过最舒服的一次3D电影。


尾声
有人说:“(李安)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可能是)正确的事情。
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人做,所谓“正确”的时间又什么时候才会来呢?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3张图片
不可否认的《双子杀手》带来的技术革新确实对行业内产生了震荡,至少会有更多的影院支持高帧率电影。 三年前,国内能够放映120帧的影城仅有2家,到10月18日《双子杀手》上映时,国内能够完整演绎 4K+3D+120FPS的影城已经有超过30家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4张图片
目前为止,支持60帧/3D放映的影院已达5000多家,支撑80%的中国票房市场。现在全国已经有30块CINITY银幕。 10月底会有将近50块,到年底会增加到100块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安凭借120帧的电影推动了整个电影行业的硬件升级。 而硬件的升级也给了更多人探索的信心,也会有更多好剧本和想法被发现、被创作、被呈现在观众眼前。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5张图片
这对于整个电影行业,和李安本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十年前,《阿凡达》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技术撬动了中国的电影市场。

不仅收获了13.78亿元的高票房,还使得IMAX被大众接受且愈发普及。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6张图片

十年后的今天,无论最终《双子杀手》在国内票房如何,都不会是高帧率电影的句号,而只是高帧率电影的又一次尝试和起点。

“我只是相信,数字世界有一种非常不同的美,一种梦幻般的美。我正在找呢。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7张图片 你最喜欢李安的哪部作品? (点击下方图片可直接跳转至文章)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8张图片

“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29张图片“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_第30张图片

如果你喜欢李安的作品, 记得点亮“在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攀登者”李安,这次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