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再读《论语》

十天时间,过得昏天暗地:闭门读书,修改课件,苦心孤诣只为开启长达近一个月的游学讲学。

辗转南北两地,横跨五个省份,从江西井冈山的茂密丛林,到胶东半岛的旖旎海湾,这应该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游学讲学,而此时却丝毫没有少年时的兴奋,有的只是沉甸甸的使命。

四场讲座,两个课题,除了已经升级为5.0版本的《论语中的政治智慧》,此次开讲新课题《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查阅资料,发现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过这个课题,赶紧找来学习,看完心里暗自庆幸,他与我的研究方向相去万里。

其一,从尴尬的出身,孤苦的童年,悲催的青年,坎坷的仕途,直到晚年自称丧家的野狗,一个表象上不断遭遇失败命运的反面教材,为何成就了中国的千古圣人?是人类文化史的偶然选择,还是秦朝之后历朝帝王维护阶级统治的必然需求?抛开一切历史政治的因素不谈,孔子一生的经历对于当世的我们该有怎样的启迪?所谓“温故而知新”,我们如何在古书中窥见先哲的智慧,来指导未来的人生?

其二,孔子学术思想的起源是什么?我曾经提出一个设问,《论语》中“一以贯之”的“一”指的是什么,是曾子所说的“唯忠恕而已矣”吗?忠和恕,一个是真诚,一个是宽容,这是一个意思还是两层含义?曾参是否真正理解了孔子所言的“一以贯之”?我在研究孔子尊崇的圣人尧舜禹时发现,孔子学术思想中充满了三位先哲的影子,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其三,孔子一生有志于从政为官,期望通过实施个人政见来改良社会,那么,处于组织文明和制度文明元点时期的孔子,从尧舜禹三位先哲那里汲取了什么?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初心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必要潜入历史的深渊探寻那个起点,并且从起点处望见未来?

其四,努力将孔子从神还原为一个人,他的面对命运摧折的自强不息,他的对知识智慧的不懈追求,他的跨越现实伸向未来的深远目光,他的量子层级的理论思考,对我们今日的人类社会管理有怎样的启发?

前前后后五六年,两次研读《论语》,给我最大的启迪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圣人的种子,但大多数人却因为懒惰和不自律,让这颗种子永远失去萌芽的机会。

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与以往不一样的自己。

0603再读《论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603再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