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策略性思维

今天继续讲讲策略如何产生的几个比较有感触的点。

图1是一本叫做《策略思维》的书,因为这里的“策略”是特指“博弈策略”构建的基础是博弈论。即便抛开眼花缭乱不明觉厉的数学公式,单单是要以概率来设计博弈的对策矩阵就是一个特别理想的事情。关键是,博弈论对策矩阵中的“策略”是简单的,但双方都有策略所以策略组合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一旦考虑动态的多轮次博弈,那就相当复杂了,复杂到好几个经济学家因此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纳什了,电影《美丽心灵》来纪念这个生活在冰与火世界中的思想家。除非对理论有足够强大的兴趣,或者本身就是学数学统计学出身立志于同步大数据时代,否则咱还是算了别自虐了。[捂脸]

以我卑微的浅见,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策略重要的有五个来源,一个一个来说啊。

图2是伊隆·马斯克,他经常在嘴上最出名的理论是“第一性原理”,事情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尤其是从物理学角度看,那更是容易见到本质,所以创造东西就可以按照物理性原理来做成“应该”的样子。我相信这个从物理学角度的“第一性原理”一定帮助马斯克克服了无数的技术难关。这个原理在商业中应用也价值十足,比如为什么特斯拉一出手就做成了超级跑车,这种商业策略其实也是“第一性原理”:买车的人觉得车“应该”是怎样的?电动车也必须符合这样的“应该”。因为是站在满足客户想象和预期的位置,把要去的地方想清楚了,然后就根据这个目的去实现吧,不是大家都说到了现在已经没有技术实现不了的了吗?[机智]所以,商业的第一性原理就是“目的驱动策略”,而目的往往来自于对未被满足客户需求的想象与洞察。

图3是马斯克经常提出来与“第一性原理”相对应的“比较性思维”,也就是说自己做个什么事情之前可以先看看其他人做过的东西,学习行业经验和行业案例。虽然在马斯克的思想中,比较思维因为不符合“第一性原理”往往会限制住创造者的思路,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带着这种想法就受限制了。我自己觉得,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而言,对所在领域中的案例和事件如数家珍,绝对有助于产生有效的策略。我记得前些年有个朋友创业做家装,自己做设计天天抱着世界著名的家装案例看,就是看,足足看了三个月,看了上千个方案,慢慢有些感觉了,再自己边琢磨边梳理结构化,自己动手出的效果图就比一般的设计师要漂亮和合理了。所以,策略来自于行业经验和行业案例,对普通人肯定是有效的。

图4是大数据的示意图,因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构成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底层平台,比如现在我打车习惯性地用滴滴即便一点也不便宜,即便看到马路上的空车来来回回从面前驶过我还在苦等约的车。一个在滴滴的小兄弟说“这样安全”,司机信息和乘客信息都沉淀在系统中,有什么情况都可以查到。所以,时趣的营销也主打“循证式营销”,出的营销案都是基于平台数据,比如微信微博大号等用户行为信息,这样的策略极有说服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云才会说信息已经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了。即便不说高大上的云、大数据、数字终端等词汇,单单说“指标驱动策略”就很值得玩味。在时趣的复盘案例中,有一个是帮助某大品牌的新产品打开市场知名度,小朋友习惯直接切入到营销活动设计中,但对营销效果考虑得少。了解之后发现,其实作为一家500强企业,对营销活动的效果检测评估在事后会请独立的第三方调研公司,于是大家的策略性思维就打开了:可以看调研公司的评估指标体系,来倒逼出在什么方面做什么样的营销活动才能保证可衡量的效果。[机智]所以,除了目的驱动策略,指标和数据也是驱动策略的大思路。

图5是里斯和特劳特在1991年撰写的《定位》,这是一本讲述“品牌是占领消费者心智”的神作,“品牌认知”是品牌的本质属性。虽然成书于26年前,但这个定位理论依然威力魅力十足现实中也好用,甚至被不少人称为“改变自己人生”的灵魂之作如果要做品牌推广,那么这本书是无法绕过的必读书目。在不同领域里面都有这样的神作,从理论到案例把各种核心策略讲述得很是清晰结构化而且鞭辟入里。所以,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之作绝对是可以驱动策略的,书的好处是系统性,自成一体自圆其说,学习成本低领悟迅速,如果还能切实学以致用,那绝对是策略汩汩不竭的源泉。

图6是“黑天鹅事件”的示意图,这是一种研究例外之后产生的颠覆性策略。自从《随机漫步的傻瓜》刊发之后,加上电影《大空头》的推波助澜,在投资领域人们真正相信了“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少数几步”,投资并不是始终在交易就能挣钱,挣到大钱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关键性决策。“黑天鹅”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往往在事物发展的非连续节点因为出现全然的飞跃或断崖,因此一般性策略全然不管用了。所以策略还来自于对“诸行无常”思想的深刻洞见与应用,实在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在众人思维的盲区中构建独一无二的策略。

️tactics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谈策略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