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之简史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禅之简史_第1张图片


一声棒喝

一个机锋

一杯清茶

禅之一字,千重面目,万般风采

每种姿态都妙绝天下

自由活泼、直指人心


狂者、痴者、肃者、静者

嬉笑怒骂,只是随机应物

拈花一笑,八风不动,方为禅者气派



禅意、禅诗、禅茶、禅画,中国文化已经和“禅”这个字难分难解。然而“禅”何时起源,何时传入中国?还要从印度说起。

印度瑜伽

梵我合一

“瑜伽”是梵语Yoga的音译,本意是给牛上轭,引申成为结合、联结。


“梵”是意指最高的宇宙的本体,是不可超越不可定义,唯一真实的存在。


瑜伽的意义在于,通过静坐、调息等方式来控制自己的心与意,将自己的小我和宇宙的大我融合,达到“梵我同一”的境界。


婆罗门教里,三大主神中信众最多的湿婆神就被认为同时也是是瑜伽之神。


经典的三面湿婆像中,右边恐怖,表示毁灭;左边和善,表示创造;中间庄严,表示瑜伽,是湿婆的本相,通过瑜伽修行,将一切联结,契证“梵我同一”,获得创造与毁灭世界的力量。

禅之简史_第2张图片

距今有4000多年湿婆神印章。湿婆双腿盘起,结跏趺坐、冥想沉思,正是经典瑜伽坐姿。供图/TPG


瑜伽修行中的结跏趺坐,中国人并不陌生——佛教寺庙里盘腿而坐的佛陀禅定相,与此十分相似。实际上,人们所熟悉的禅修,追本溯源正式来自于古印度的瑜伽术。


“禅”,是梵语Dhyāna的音译,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瑜伽修行的高级阶段。印度人把禅描述成一种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修持。

释迦摩尼

悟道成佛

佛教创立者,放弃王子之位、离开娇妻幼子的乔达摩·悉达多,在悟道之前曾经追随瑜伽大师修行瑜伽禅定,也曾在尼连禅河畔苦行林中,苦行枯坐6年之久,直至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却仍然无法获得解脱。


他忽然明白过来,这样的苦行、访道不会有任何结果,真正的解脱之道,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

禅之简史_第3张图片

巴基斯坦博物馆里犍陀罗艺术的巅峰之作,世界瑰宝佛陀苦行坐像。《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1期摄影/张超音


于是他走出苦行林,接受了牧女供奉的乳糜,破了戒律,到菩提树下敷草而坐,发誓不成正等正觉,宁碎此身,不起此座。


七日后的凌晨,他看到启明星冉冉升起,终于悟到了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真相,成就佛道,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的创立,是对传统婆罗门教的背反。比如,佛陀抛弃了一味苦行、摧残身体的做法,认为人生的目的应当是“离苦得乐”。


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也不是湿婆、大梵天等等大神,而是每个人自己的心。从这个角度来看,佛陀是个真正的革命者,解放者。


禅之简史_第4张图片

终南山的一名正在打坐静虑的僧人。摄影/刘晓芳


但是,在具体的修行方式上,佛教沿袭了婆罗门教的一些内容,比如禅修。佛教经典中描述的:两齿相合、舌抵上颚、以心持心、降服心念的禅修方式,与瑜伽如出一辙。


就这样,婆罗门教的禅修变成了佛教的禅修,禅修的目的从“梵我合一”变成了得道成佛。佛教认为,成佛有六条最重要的途径,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禅修,仍然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式。

达摩祖师

一苇渡江

印度是禅的起源之地,中国则是禅的脱胎换骨、发扬光大之所。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仍是一位南印度高僧,同样出身皇家的菩提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于南北朝时期从印度航海来到中国,他在广州登岸,然后北上金陵,面见弘扬佛法的梁武帝。


禅之简史_第5张图片

少林寺达摩像 摄影/和来贵


其时,梁朝经过改革和励精图治,正是国力鼎盛,繁荣富庶。笃信佛法的梁武帝,更是已然第一次舍身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简直就是高僧传道最好的时机和地方。


然而,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也就是言论和文章的明确逻辑,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不太合拍。


梁武帝一见达摩,非常高兴地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无数,功德、福报一定很大吧?”


没想到,达摩当头浇了他一盆冷水:“这些都只是小功德。真正的功德,是自心的清净、证悟,别无所求。”梁武帝大为不快,于是这场辩论不欢而散。


达摩认为无法度化这位执着于“有为”的帝王,而长江以南都是萧衍的地盘,于是只能北上找寻找可以传播“禅宗”的地方。


相传,达摩来到长江边,见江水滔滔、岸边芦苇随风起伏,便随手折了一支芦苇,投于江中,飞身一纵落于其上,悠悠然乘风波浪,向江北而去,梁武帝想追回达摩,然而为时已晚,其人已然飘然而去。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


禅之简史_第6张图片

天下第一祖庭少林寺的塔林,有古塔230余座,是唐代到清代的少林寺历代高僧之墓。


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枯坐,参禅九年,终日默然,影子都嵌入了石壁,人称“壁观婆罗门”。


这种修行法门与当时中国流行的小乘佛法大不相同,实际上“壁观”修行摒弃了小乘佛教的繁琐仪式,而达摩仅以四卷《楞伽经》为传法经典,又简化了佛教经典的学习。


这样的佛法更容易为忙碌的士人所接受。就这样,作为大乘佛教的少林寺在嵩山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大。

禅宗奠定

明镜无尘

禅宗在少林奠定,达摩之名传遍九州大地。僧人慧可慕名前来求法,在大雪里站了一夜,积雪没膝。


达摩却不为所动,冷言道:“佛法是无上正觉,需要长久的刻苦精进,不是下一点小功夫就能求得的。”慧可为表其志,一刀砍掉了自己的左臂,供奉在达摩面前。达摩见他为了求法能舍弃形骸,知道他是大根器之人,便向他传授了禅法。


这便是著名的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中国禅宗的从此再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直传承到六祖慧能,开枝散叶。


禅之简史_第7张图片

日本禅僧雪舟(1420-1506)所绘的《慧可断臂图》 供图/FOTOE


然而外来宗教想要真正深入人心还缺乏一个极其重要的一点,“本地化”改革,也就是禅的“老庄化”、“玄学化”——用玄学的水灌溉禅的种子,将印度禅改革成中华禅。


听起来很容易,这场改革却足足持续了数百年时间,直到唐宋时期才宣告完成。这个“改革派”的标志性人物,非唐代的六祖慧能大师莫属。


慧能的传奇经历,在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六祖坛经》里有生动的记述。


为了选择接班人,五祖弘忍命众弟子各写一首偈子。大师兄神秀知识渊博、勤学苦修,提笔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禅之简史_第8张图片

南宋梁楷的《六祖斫竹图》。六祖慧能原为樵夫,开悟后仍不失本心。经他改造的禅宗,少了打坐冥思、钻研佛经的枯寂,而是充满了真实、自然的生活意趣。这样一来,禅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供图/木子桦


他说,人的心性本像一面镜子,但是很容易被种种妄想、欲念染污。所以,出家人要勤于修身、摒除妄念,保持心性清净、光明。通过长期的磨炼,这面镜子就能照见佛的智慧。此偈一出,众师弟纷纷叹服。


不料,在后厨碓房里踏碓的慧能也作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认为,自性本就是清净的,那么也就不需要向外求索。


此偈意境超绝,石破天惊,竟胜过了大师兄神秀,弘忍因此为慧能讲法,并将衣钵传给他。


按照慧能的理想,修禅不需要刻意修身、渐修积累,因为众生的自性里本就已经具足佛的智慧,只是被妄念所迷,不得显现。只要离却妄念,真心呈露,就可以顿现真如,直了成佛。这就是“见性成佛”的顿悟禅。


它的特点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势如破竹、一悟到底,而不必钻研浩如烟海的佛经和复杂的修法,甚至在普通的日常劳作中也能修禅。因此,不论男女、贫富、学问高低,都可以顿悟成佛。这是思维上的一小步,却是禅宗史上的一大步。


慧能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慧能才是中国禅的真正创始人。

一花五叶

不拘一格

为了躲避众多僧人对衣钵的争夺,慧能辗转南下逃到了广东一带。所以,他的禅法被称为“南宗”,而“北宗”神秀,曾数次被皇帝迎请进宫说法,时人称之为“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国师”,盛极一时。


但历史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慧能大师,他的弟子神会用破除偶像的“顿悟”,向北宗繁琐的“渐修”发起了挑战,晚唐时期北宗人才凋零,南宗全胜。


禅之简史_第9张图片

禅宗法脉:一花开五叶。据《坛经》记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作传法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他预见到了,他从天竺带来的传佛心印之法,将在中土开出五个花瓣。果然,禅宗在六祖慧能之后发展出了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五个流派。加上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五宗七家,盛况空前。


不过,这样一种不信天、不信地、不信一切神佛鬼怪的革命精神,任由发展到了极致,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一种“无法无天”的境地。晚唐五代以后,禅宗就刮起了一股火辣的“呵佛骂祖”之风。


唐末的丹霞天然禅师曾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他还把佛像劈成木柴烤火。比他稍晚的大禅师赵州和尚也说过“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一声,漱口三日”。


唐末五代时期的云门文偃禅师说得更绝,有人问他什么是佛,他答道“干屎橛”(即厕筹)。传说佛陀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文偃禅师放话说:“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


禅之简史_第10张图片


当然,这些禅师不是真的轻侮佛法,而是为了破除人们心中对偶像、教条的迷信和执着,展现一个禅者彻底的解脱、心无挂碍。


如果执着于公案的表面,将“酒肉穿肠过”、“随心所欲”演绎得五花八门,却忘了“佛祖心中留”、“不逾矩”的内在真意,这样就失去了公案的应有之义。


五宗皆继承六祖慧能的顿悟禅而来,而传道授业、接引学人的方法各有不同。


沩仰善用温和的暗示或劝诫手法;

临济则单刀直入,机锋峻烈,全机大用,棒喝齐施;

曹洞温和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精耕细作;

云门只言片语,无尽锋芒,孤危耸峻,令人费解;

法眼往往根据学人的机宜,对病施药,量体裁衣。


沩仰、法眼、云门在宋代以后皆失传,只有峻烈的临济和婉转的曹洞延续至今,似一个严父、一个慈母,一个将军、一个士民。
不过,经殊途而得道后,又何需拘泥于入门的形式?






禅是如此的透彻,甚至有些超前,到了今天仍毫不过时。


如今,禅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在哲学、艺术乃至摇滚乐、工业设计中都可以找到禅的精神。禅史的长河,还将奔流不息。


—— 本文整理编辑自《中华遗产》2017年06期 ——

撰文/杨逸之 供图/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陈伟峰 图片编辑/朱浩


你喜欢禅宗的境界吗?



精选内容 别错过




400mm攻防|华夏大迁徙|中印边界

全球大迁都|帕米尔高原|东北之殇

紫禁城的风水| 贝加尔湖

你的中国星座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之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