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碎片(二)--休谟和他的怀疑论

很难说休谟的哲学思想究竟是哪一个模块最具有影响力:经验主义,怀疑论或是伦理学。但一般来讲,人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休谟的怀疑论了,其实际上彻底撬动了休谟身前的启蒙运动之理性主义的根基,并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哲学危机,等到康德时才被运用理性批判得以解决。



哲思碎片(二)--休谟和他的怀疑论_第1张图片
休谟,没错,他是个胖纸

休谟,1711年生于爱丁堡,父母是苏格兰人。旅居法国的休谟在1734年-1737年完成其主要著作《人性论》,然而却是个印刷机前的死胎。“当时,30岁之前的他没有一点名气,各种学派都不接受他得出的各种观点结论,他期待着猛烈的攻击,结果谁也没有注意这本书(罗素语)。”之后休谟写成了几本比较成功的著述:《道德政治论》《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则研究》等,相比起思想有些超前的《人性论》,比较受当时欢迎。

休谟投身政治生活并广交名流,于1763年作为英国大使的秘书居法国,并于1769年回到爱丁堡。在这段时期他结识了让·雅克·卢梭。回到英国后由于卢梭受到政治迫害--主要因为《社会契约论》--而收留了他,但晚年的卢梭患有迫害妄想症,不久就逃走了,在贫困潦倒中去世,不过那是后续,就与休谟无关了。休谟在爱丁堡过着富足的生活--直到1776年逝世。

在谈谈休谟的怀疑论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他的认识论。休谟认为,我们心灵中的想象力其实上不过是基于我们心灵中的观念重组--休谟称之为“知觉”。休谟将观念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印象”和“观念”。所谓“印象”,就是最为原始的思维素材,可以理解为单一的感官经验,例如视觉所接触的红色,被刀扎的痛楚,或是看到婴儿的愉悦。当我们运用理性对印象进行加工(即思考这些印象),就具有了观念。有些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型论,观念可以被理解为印象的摹本。没有印象,我们的心灵就如同荒原,一无所有。更详细的论著可见《人性论》。

回到正题,休谟的怀疑论实际上是对于“因果性”的怀疑。试问,我们是如何认识到因果关系的?实际上就是对于相关性(correlation)的归纳推理。如果我们不断地经验到A发生在B之后,而且A与B由紧密联系,那么我们就断言B是A的“原因”。

但这样认识因果性真的正确吗?举个例子,一个农妇每天早晨九点给火鸡喂食,火鸡观察发现无论是晴天雨天,无论空气干燥湿润,无论农妇心情愉快还是焦躁,都会雷打不动地给火鸡喂食。于是火鸡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农妇都会在早晨九点给我们喂食--直到感恩节,农妇在早晨把火鸡都杀掉了。

休谟想要说明的是:相关性无法保证因果关系。两个现象被观测到一万次,一亿次没有特例而具有相关性,亦不能说明他们具有因果关系。好比一个女孩子,连续十次穿着绿裙子出门,正巧每次出门后都造成了股市大涨,可以得出结论女孩穿绿裙子出门导致股市大涨么?显然不可以。以此递推,一百次,一千次也无法得出这个结论,因为相关性与因果关系无关。

同理,我们不能证明牛顿三大定律--因为力学问题本质上是通过实验归纳找出来的规律,就算做无数次实验证明了一个定理,只要出现一个反例,体系就会轰然崩塌。休谟的怀疑论说明了就算你做一万次实验证明了某个结论,也无法证明第一万零一次实验的结论与前一万次相一致。例如你摔鸡蛋和鸡蛋碎了先后紧密发生,并不能推导出结论:摔鸡蛋导致鸡蛋碎掉。这就是休谟怀疑论的精髓--抬杠。它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的心理错觉。我们对于世界的一切认知,不过是受限于我们的经验而已。

休谟的怀疑论毁掉了因果律,否认了理性分析的作用。普遍规律被抛到一边,科学实验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归纳,理性主义变成了独断论,经验主义--虽然休谟就是个经验主义者--也坍塌掉了。这就是休谟所引发的哲学危机,等到了康德时期,这个坑才被填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思碎片(二)--休谟和他的怀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