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世_85.高句丽简史

命世

     - 从八王之乱到鸦片战争


高句丽简史

临死前,萧绰为他儿子耶律隆绪举行“燔柴礼”让其亲政,但随后在去南京幽州的路上病死。耶律隆绪亲政后,由于檀渊之盟的订立,辽已无后顾之忧,正好当时发生“康肇之变”,高丽西部戍边将领康肇弑君杀王诵,改立宗室王询。于是耶律隆绪以替王诵报仇为名,兴师问罪,欲借此军事上的扬威一举摆脱他母亲萧绰的阴影。接着,耶律隆绪以他弟耶律隆佑为皇太弟留守京师,以萧挞凛之子萧排押为统帅,亲率号称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东征高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高丽小国。

这里还要分支出来特别说明一下,高丽和高句(gōu)丽(lí)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其实,这个政权的真名只是“句丽”或“句骊”,因为统治者姓“高”,所以才简称为高句丽。而高丽,是后来的王氏统治者为收买民心、掩人耳目才定下的名字。

惹得隋炀帝三征的是高句丽,其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末年,隶属于中原王朝边境线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东汉末年的时候,高句丽趁乱侵袭了辽东地区,但是被后来的曹魏一举击破其国度 - 丸都城。然而曹魏军队在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就此灭亡,故没多久就撤离了,结果几十年后的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大乱,高句丽趁机重建丸都城,并再次袭击辽东,吞并了中原王朝的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一时极盛。但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之后马上就在慕容鲜卑部、前燕的攻击下不得不收缩西线转而向东南发展,于是跟南半岛的百济、新罗两个氏族部落发生了激烈的军事斗争。

再后来,北魏起来了,高句丽无力与之争锋,遂迁都平壤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而百济和新罗当然不满被奴役的地位,所以联合起来攻打高句丽。联军虽然打赢了,但新罗在背后捅刀,抢来的地盘全部被新罗霸占,百济出力最多结果却成为最弱的一个部落。随后就是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隋军几次出征而不得灭亡其国,不过高句丽也不好受,元气大伤,严重削弱了其对周边地区的控制。

随后,唐朝来了,唐军在消灭东突厥之后,与朝鲜半岛的本地政权新罗联合,薛仁贵在横山大败高丽军,首先就灭亡了那个最弱的百济,使得高句丽三面受敌,陷入孤立。几年后,唐军以徐世绩为主帅再次东征,薛仁贵在金山再次击破高句丽大军,兵至平壤城下,围城数月,末代高句丽王高藏被唐军俘虏,高句丽就此灭亡。然后唐朝与新罗瓜分了高句丽,汉末原属辽东的几个郡以及大同江以北地区划归唐朝管辖,而新罗则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因为新罗统治者姓金,又称为金氏新罗,有传言说,现在的北朝鲜统治者金日成一脉是新罗后裔?

之后发生的故事跟中原王朝就没什么关系了。

新罗为了维护其统治,便臣服于唐朝,结果“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的日益衰败,新罗的统治随之也陷入了危机之中,同时新罗因王族之间争夺王位导致的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以这时候的朝鲜人民站出来纷纷起义。而新罗内部也分裂出弓裔、甄萱两人投入起义军的队伍:其中,弓裔击败了起义军领袖梁吉,自立为王,宣称自己是高藏的外孙,要复兴高句丽,所以国号还是高句丽,史称后高句丽;而甄萱则是直接起兵,攻城略地,声称要复兴百济,于是自称百济王,史称后百济。

随后,弓裔四面开疆拓土,一面向新罗余部展开激烈的攻势,另一面又要出兵北方与渤海国争雄,还要从海路南下袭击百济的后背。弓裔暴政黩武引起了他人的不满,搞的部下人人自危,于是弓裔又自称是弥勒佛转世,希望依靠宗教来维系自己的统治。有意思的是,弓裔又杀光了所有真的佛教僧人,而这种倒行逆施终于导致了弓裔的垮台,弓裔的部将起事,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和朴智谦驱逐弓裔,拥戴王建为王,弓裔在逃亡的路上被杀。

之后,由于新罗最后的国王金峣死后无嗣,所以金峣传位给了外戚、他爹的女婿朴景辉。这下甄萱抓住了机会,以此为由攻陷新罗首都庆州,扶立新罗宗室后裔金傅为王。但马上就有了一个问题,此前的新罗就已经向弓裔的高句丽投降了,所以王建的高丽代立之后,便以百济干涉他国内政为由责问甄萱。双方一言不合便再开战端,结果高丽军大败,王建仅以身免。不过,甄萱的后百济到底是因为地盘太小、国力不盛,虽然胜得了战争,但后力不足无法彻底消灭王建,于是甄萱再一次遣使向日本请援,却又被拒绝。

而王建则针锋相对地向中原王朝后唐求援。后唐是五代最强盛的一个朝代,一时恍若唐朝光复,而第二任皇帝李嗣源也封王建为高丽国王,王建一看这大腿抱得住,便立刻自废年号,改奉后唐正朔。之后,王建卷土重来再次出兵后百济,高丽军在洪城之战中大破百济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再后来,后百济内乱,长子甄神剑不服甄萱将四子立为储君,于是联合二弟甄良剑、三弟甄龙剑起事,杀死四弟,并将其父甄萱幽禁起来,然后甄神剑自立为王。问题是甄萱竟然敢从中脱逃,带着小女儿去投奔了他的敌人王建,王建收容了他。随后甄萱便屡次主动请缨去讨伐那三个不孝子,王建也抓住这个机会一举灭亡了后百济,朝鲜半岛再次统一。

高丽刚刚统一就面临着新兴草原民族契丹的威胁,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兵灭亡渤海国,并以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帝”,在渤海故地上建立了东丹国,至此高丽国和辽国直接接触。当年耶律阿保机派使者去与高丽国交好,结果王建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与北宋结盟,将契丹使者被放逐到孤岛。

面对高丽的公开绝交,由于当时的耶律德光正忙于经略中原,而之后的耶律阮、耶律璟和耶律贤时代的辽国不仅内乱不断,而且还要应付后周和北宋的进攻,无暇东顾,故而对高丽采取绥靖政策,不愿两边交恶使自己腹背受敌。但是到了耶律隆绪这会,在他母亲萧绰的治理下,辽国走向全盛,击败了赵炅图谋幽云的第二次北伐后,辽国大军转而向东讨伐高丽,高丽君臣震动,于是国王王治遣使求和,改奉辽朝正朔,并与宋断交,同时请求归还鸭绿江以东的女真故地。辽军本来就不愿意到那种山高水远的地方去,况且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于是萧绰见好就收,表示同意。后来辽军大举南征北宋,虽然节节胜利,可是最终也陷入对峙的泥潭,幸好缔结了“檀渊之盟”使得辽军得以在南方战场得以抽身。萧绰死后,耶律隆绪亲政,正好发生了康肇弑主的事情,于是就有了上面耶律隆绪以为王诵报仇为由,率领号称四十万的辽军出征高丽。

很快,辽军渡过鸭绿江,康肇率领号称三十万的高丽军迎战,大败,康肇被活捉问斩,王询一看形势不对,于是上表请降。耶律隆绪听从左右的意见“待其势屈力穷,纳之未晚”,于是辽军继续南下,克郭州、肃州、饮马清川江,接着又连陷霍州、贵州、宁州等地,兵临高丽都城开京城下,王询弃开城而逃,避难平州。辽军进入开京后纵火焚烧,但由于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耶律隆绪担心辽军会再次陷入战争泥潭,于是就开始计划撤军。果然,在撤军过程中遇到了高丽军反扑,一路上降附高丽各城发生叛变,幸亏皇太弟耶律隆佑在边境上筑来远城接应,辽军总算还能够全身而退。之后的耶律隆绪东征西讨、文治武功二十来年,使得辽朝彻底进入封建化社会,步入极盛。

而王建的这个高丽王国,在元朝被驱逐之后,被明朝扶植的代理人李成桂发动军事政变,威化岛回军夺取政权,被称为李氏朝鲜。李成桂之后有心将王位传给八子李芳硕,于是将其立为世子,结果被五子李芳远率军入宫,乱刀砍死了他弟弟李芳硕,朝鲜人称之为“恭昭之难”、或“戊寅靖社”。面对霸王硬上弓的李芳远,李成桂又气又恨,但无奈只能被迫承认既成事实,遂决定以退为进,直接将王位传给了二子李芳果,寄希望于李芳远乖乖就范。结果不仅是李芳远不服,连四子李芳干也在觊觎王位,所以这两人就首当其冲的干了一架,李芳干军溃散北奔,最后被活捉,一番审判之后依然被流放。之后,李芳远借口他哥李芳果没有儿子,强行将自己立为世子,不到一年就逼着他哥禅让。而李成桂则被李芳远抓回来幽禁在深宫,度过了最后六年余生。

之后的朝鲜王国就相对安稳了,仅在明朝末年、清朝末年的时候有过一些大变乱,并且在清朝末年日本入侵的时候亡了国,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依然是分裂状态,这些在后面都将会有所提及。

你可能感兴趣的:(命世_85.高句丽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