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优秀产品经理”和“普通产品经理”的区别在哪里?

在奇虎360,我觉得我就是最大的产品经理。当然,我这样认为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么成功,而是因为我曾经是个的失败者,曾经在用户体验上犯了很多错误,甚至被别人骂得狗血喷头。现在大家看到的大多都是我投资和参与做得比较成功的产品,但其实大家没有看到的是,这些成功背后还有很多不成功的功能和产品,只不过这些失败没有被大家关注和记住而已。

周鸿祎:“优秀产品经理”和“普通产品经理”的区别在哪里?_第1张图片

但正是这些经验教训,帮我做出了后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同时,也正是这些经验教训,让我对产品经理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心得。在我看来,要想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必须具备以下“四心”。

1、用心:对自己、对产品负责任

说到“用心”,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词比较“虚”,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现在大家可能觉得老周做的一些产品还可以,并且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但实际上,我每做一个新产品,没有锦囊妙计,也不是三分钟就能找到灵感。相反,我也要花很多时间去看同行的产品,去看论坛的用户评论,然后也要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思考和打磨产品。总之,对每个产品都可谓呕心沥血。

在我看来,做产品有时候就像一个女人10月怀胎生孩子。就算你已经成功养育了三个孩子,第四个孩子也不会说三个月就能健健康康地生出来,还是得经历10个月痛苦的孕育过程。产品经理也是一样,无论你之前有过多少成就,但只要有一刻不用心,就没办法再继续拿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这是必然的。

所以,我觉得用心——对自己用心,对产品用心;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产品负责,是成为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基本前提。

事实上,我觉得很多产品经理应该自省,问问自己你们做产品是为自己在做,还是只是在执行老板的旨意或上级的命令。很多人认为自己就是公司的一颗螺丝钉,甚至连螺丝钉都不是。所以,他们做出的产品仍然能够被挑出很多问题。当然他们可能也在工作,但也仅仅是尽到了工作职责。而仅仅靠尽到工作职责,是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的。

在我看来,如果你把自己看得太小,只把自己看成一个打工仔,那么这样的层次和胸怀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的,更不可能做出好产品。

所以我希望产品经理即便是在别人的公司上班,也要拿出一点创业精神。很多人会说我又不是创业者,干吗要有创业精神。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式来思考:难道非要自己办公司才能把一个产品做好吗?在别人的平台上花着老板的钱,用着公司资源,做成做不成都是公司在给交学费,在我看来,这就是公司能给予你的最好的机会和平台。如果在公司能把自己充分调动起来,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让产品在市场获得成功,还可以给自己积累声望和人脉关系,就算做失败了也可以积累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成功做铺垫,这就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所以,我经常跟产品经理讲,我们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大我,要对产品负责任,要把产品看成你自己的产品,这样做,我就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

我们有很多同事自己家里买了房子,需要装修,所以他们迅速就成了装修专家、瓷砖专家、马桶专家。因为这是自己的房子,他会用心,所以每天会花很多时间在网上搜索比价,每天会到建材城和人斗智斗勇。所以只要你能拿出装修自己家的精神和用心,就没有理由不会成为一位优秀的产品专家。

2、同理心:从用户角度出发

前面的“用心”是说大我,是说要有创业精神,敢于承担,而“同理心”讲的则是小我、忘我、无我。

做产品,无论有多高的技术、多好的设计,想要给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从用户角度出发。

用户体验之所以叫用户体验,而不叫产品经理体验、老板体验,就是因为所有体验的好坏都是由用户来感知,并且最终由用户来评价的。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必须承认,产品经理觉得好的,用户不一定买账,甚至有时候行业专家选择一个产品的理由跟用户选择一个产品的理由会大相径庭。

所以,我们做产品,最根本的出发点一定是用户想要什么,而不是你自己喜欢什么。这种从用户角度出发的产品逻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随着经验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不管成功与否,最愿意说的就是“我认为”“我觉得”“我喜欢”……都有一个非常主观的自我在里面。所以我经常说,有些产品经理做产品,不是给用户做,而是给自己做。

做产品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几伙人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互不让步。其实,这恰恰说明我们可能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而是从自己的认知出发,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很多人来说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心态问题。所以,我经常告诉产品经理们一句话——像“小白”用户一样去思考,思考完了得出结论,然后再像专家一样采取行动。但事实上,很多人颠倒过来了——像专家一样思考,然后像白痴一样采取行动。

这其实也就给我们的产品经理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自带按钮,只要用户需要,就能自动迅速切入白痴状态或者进入傻瓜模式。我在公司常常和产品经理们一起讨论产品,这对产品经理绝对是一个挑战。而我之所以比他们更能找到用户需求的点,就是因为我能这么多年一直被用户骂,能一直坚持在一线看用户的帖子,能在微博做用户的客户。这些当然都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能够真正理解用户的想法,做到将心比心。

我坐飞机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从飞机前面假装上厕所,走到后面再走回来,目的就是要看一看飞机上的人都在做什么。开会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会主动坐到其他人中间,然后可能会借用一个90后小姑娘的手机,因为我想了解一下她手机里的软件跟我的有什么不一样。

所以你要花很多时间去接触用户,才能够理解用户是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一定要放下自我。有太多人做不了产品经理,就是因为他们太自我,总是觉得这个东西是我做的,得体现我的能力、我的想法,我要去引导用户、教育用户。这绝对是不可取的。相反,我们只有大量接触用户,才能建立这种同理心,将心比心。

事实上,我做产品,至少有一半的灵感是来自用户的,这当然不是说用户会具体告诉我一个产品应该怎么做——我的经验是,具体需求一定不能直接问用户,否则会被用户牵着鼻子走,而是站在用户角度,把自己置于用户情景中,去看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想、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抱怨、这个抱怨的根源是什么。

就这样,一边是从用户出发的思维模式,一边是产品经理自我的想法,两种思维不断碰撞、交战、磨合,最终找到最好的产品体验方案。

3、处处留心:产品体验无处不在

很多人觉得改善用户体验都是在公司、在上班时间、在产品讨论会上完成的,下班之后,这事就跟自己没关系了。要我说,这种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在优秀的产品经理眼中,产品体验无处不在,甚至我们每时每刻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与产品体验有关。比如,在乘坐航空公司的飞机时,登机过程、机场安检流程等都是体验;在医院里,排队挂号、问诊、住院等都是体验。

在传统医院的流程中,永远不知道在哪里划价、交费、拍片子……这会让你楼上楼下跑很多次,这是最坏的体验。当我说这一段话的时候,我就是个用户。作为产品经理,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当成一个抱怨的用户,处处留心,然后把它再上升一个层次——抱怨完了之后,想想为什么会抱怨,该怎么改善。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训练自己用户体验感觉的过程。

过去一个好的诗人,也不是天天在屋里看《唐诗三百首》,然后照着抄就能写出伟大的诗篇。他要有赤子之心,要有胸怀,也需要到处采风,游历名山大川,和朋友喝酒,和家人欢聚,这样才能有灵感。

事实上,很多产品的灵感都来自在产品之外。据说,苹果设计负责人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进入苹果前,设计的最酷的产品是马桶.很多人觉得很奇怪,设计苹果的人竟然是一个设计马桶的人。但伊夫却反问,你们不觉人们得在白色上有共同的灵感吗?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之所以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在不熟悉的领域处处留心,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可能就是发现用户感受、培养同理心的好地方和好机会。如果我们能够在上班的那几个小时,或者在开会的那几十分钟之外,还能让自己时刻处于“小白”用户模式下,能让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体验不好的地方,久而久之,对产品用户体验的感觉就会提升。

4、没心没肺:脸皮要厚,不要怕人骂

最好的产品可能是优美的和优雅的,能解决用户问题,但它一定不是完美的。苹果的产品即便到了今天也有很多缺点,但是没关系,只要你的产品有一个点或者几个点能够给用户带来强大的诱惑和感动,这就够了。

很多设计师出身的产品经理:一方面,做事要求完美,要求一步到位把产品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又有一颗玻璃心,被老板一批评就蔫了,被同行一挑战,被用户一吐槽,就觉得受打击了,“好,我不跟你讨论了,你不懂”。

在我看来,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在对产品结果负责的同时,也要有开放的胸怀,能够接受产品的不完美。同时,心也要粗糙一点、迟钝一点,更要能够受得了被别人骂,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对我来说,竞争对手雇水军来骂我,虽然很难听,但我也会咬着牙跟团队说自己希望产品有什么改进,最终让他们骂不出、没得骂。

当我们谈论苹果或其他成功公司的产品的时候,一定不要看它们今天的成功,然后去模仿,一定要看它们刚起步的时候的原型有多么粗糙。因为任何好的产品,都是经过不断失败、不断打磨最后才出现的。好的体验更不可能一次到位,你需要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去改进。

在我看来,做产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做艺术品,但又不仅仅是做艺术品。因为艺术品可以给少数人看,实在不行还可以孤芳自赏,但是产品如果想要获得成功还需要获得商业上和大众的认可,还需要跟市场抗争,跟竞争对手竞争。

所以,我经常说,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产品经理很难做到优秀。我们必须要能够忍受来自市场各种用户的建议、正常的反馈,甚至包括恶毒的攻击。所以得有一颗粗糙的心,得有一种没心没肺的精神,这样骂你的人多了,你也就习惯了,甚至还会从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想法和创意。

总之,任何一个成功的产品,它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招制敌,更不可能是一炮而红,而是至少经过三五年不间断的打磨、尝试和失败,最后才脱颖而出,走进我们的视线。产品经理必须对此有心理准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鸿祎:“优秀产品经理”和“普通产品经理”的区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