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黑糖可可”(ID:CoolCocooo)
作者 | 曾小苏,IDG资本对原文有改动
这张封面图是我最近最喜欢的一个物件。随意涂抹的浓墨重彩里透出爱心形状的天,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这两位人类史上最厉害的科学家和表演艺术家,共同站立着举着牌,上面写的是 Love is The Answer。
这是一张真实的画,有一面墙那么高,上个周末我在SOHO一个画廊里找到的。艺术、科学、哲学、创造力,大概和美相关的一切元素都包含在里面。让我确切说我也不能完全说明白,但看到时心里的感受是特别震撼的。
陈丹青的《局部》里面有句话超感动,意思是看一幅画不需要懂得,需要的只是站在画前那几秒的惊喜。而惊喜是不需要道路的。
比如这幅梵高的画,我刚看到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名字。但知道,会有那么重要么?
创业、物理和艺术,在这里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创业
创业是一件看上去血淋淋的事,群雄逐鹿深坑遍地,创业者每天都行走在棋盘里,在楚河汉界搏斗厮杀。创业是一件好像和美谈不上有什么关系的事。为什么我想放在第一个说?
就像每一个钢铁直男,心里都有侠义柔情的一面。创业史上有诗有酒有故事,那些集大成者的商业案例,在资本纵横同时一定同时碰撞着满满人性的东西。有最初对这个世界某个不好之处的抗拒,过程中想达成更好状态的动力,以及终极意义上的对大美境界的追求。
很多人的创业,最早都是始于创始人一行“像诗或者风一样的代码”。
中国的第一代创业家们如马化腾、雷军、李彦宏、陈天桥,然后是王小川、张一鸣,再到最近登陆纳斯达克的拼多多创始人,他们都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
美国一个研究表明,少数的、顶尖的、赚到大钱的程序员,创造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的软件。可以说,最顶尖的5%程序员写出了全世界99%的好软件。
代码界是有鄙视链的,比如Google和Facebook就相互存在代码鄙视。
在Google,上传的代码需要经过三个人的审核,成为大家都觉得不错的样子。而在Facebook这样一个Hack精神极强的地方,追求 move fast(要跑的快),凡能跑通的代码都立刻上传。
Google 和 Facebook,对诗和风的追求,这一周期回国加入创业潮中的人起码具备其中一个特质。来自前者的更多一开始就成为创业者本身,后者更多先是一个有时效性、战略性项目的带头或者执行人,然后再创业。
上面说的只是程序员出身创业者类型的一个现象,更适用于第一、二波创业者,也就是技术创业者。但在创投领域涌入大量资金和人才后,任何行业的人只要会“找人找钱找方向”,都有玩转科技创业的可能。
前提是要有比较漂亮的营收数据,或者讲出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比如硅谷有一个视频团队,跨境创业潮火热时候给中美两地相互拓展中的创业者拍宣传片提供送水业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金流生意,赶在风口上很快有了不错的营收。基于此引入投资人时,他们先说出了一个一句话的故事:我们要做硅谷范儿的一条!获得了千万级天使投资。
然后有了一个新的故事版本:通过视频作为切入口,给出海的科技公司提供全套出海品牌服务,做轮渡和水手。包括之后的品牌、制造、销售、市场,等等。“一个中国公司出海的全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最近他们融到了Pre-A,这是科技创业中一个典型的 story teller。
对创业者来说,一个很美的故事,就是一场筑梦。梦很美,然后便实现了。
更偏传统的那些行业。我和被爱马仕收购的中国原创品牌「上下」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蒋琼耳聊过,“每一个产品推出去,必须同时讲一个和美有关的故事”,蒋琼耳说。
来自四川某偏僻乡村的最细的那种竹子,闻香室里最纯的那缕香,都有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他们有出处,有来路,也有前方。
「上下」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体验店,在夜幕里本身就是缄默又欲言的故事
我们对一个创业公司的期待,来自这个公司的期权,依据的是近似于“市梦值”的公司估值。
诗和风,轮渡和水手,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极客精神,或者是传统的产业,甚至于小买卖,真正能抛开理性框架打动资本和人心的,都是盛大的盛开着的和美相关的盛典。
艺术家
YC孵化器创始人、硅谷传奇投资人Paul Graham写过一本书叫《黑客和画家》,我看了三遍。黑客,他定义是“有艺术家特质的程序员”。Paul说,让黑客懂得计算理论和让画家懂得颜料的成分差不多,其实电脑上的模型没那么复杂,即使是解决复杂问题也有很多方案。
就像是建大桥一样,你不用每座桥都去重新设计,只需要在可能的方案中选一个适当的,具体情况具体修改就好了。
最极致的例子是乔布斯。
乔布斯本人那种艺术家高度自我和激情的气质,产品中科技和人文的混搭,禅意、艺术在理念中的高度融合,都是苹果横空出世成为现象级产品最基础的配置。
苹果是普世性高级审美设计和颠覆性产品功能这两者的一场化学实验。乔布斯请过后现代主义戏剧制作人来筹划他的发布会,苹果公司的商标、宣传广告、外观设计都是由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来完成的,他本人也参与到了设计的全过程中。
当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对产品线进行了评估,发现太多太杂,尤其不能忍同一种产品为了销售的需求设计了许多不同型号。他砍掉了几乎绝对大数,只留下了四种。
他醉心于冥想与禅修,这种对极简的追求关乎的是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极简主义审美观贯穿在了苹果的每一个产品中。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乔布斯在里德大学修过书法。2005年,他对斯坦福的毕业生说:
我学习了衬线字体(serif)和5无衬线字体(san serif),我还学了调整不同字母组合间的间距。10年后,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时,书法的一切都在我脑子里涌出来。
Mac,是第一台受到优美排版风格影响的电脑。
但乔布斯的去世带走了苹果的高级审美。
我自己就是在他走后渐渐失去了对苹果的兴趣,同时一直觉得当年的iPhone 4S 是经典中的经典。一本《史蒂夫·乔布斯传》,更多人知道了他对世界的态度、对艺术的追求、对美近乎极端的执着。
他在世时从绝境中挽救出来的皮克斯影业,创作出了更多有趣的充满科技色彩的优秀作品。
而乔布斯生前几乎99%的公开场合都在穿的黑T恤,是同样融合了极简审美和禅意设计的三宅一生专门为他打造的。
三宅一生有一个著名的设计设想是:用一块布,做出让所有人都能穿的衣服。为此,他们探寻了日本将近失传的织染艺术,做出了“一块布成衣”,A-POC (A Piece of Cloth)。这是折叠衣物的前身,布料通过计算机精算编程编制,边缘绝对不会脱线,穿的人可以随意裁剪。
三宅一生的广告片,酷到没朋友
这是不是和苹果极简一体化的操作系统理念很像?科技和艺术,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多美好啊。
物理
其实,谁又不喜欢美的东西呢?物理学研究的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础,物理学家对美的追求更偏执。
目前物理学领域最基本理论——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很多方面都是很美的。
超对称、多重宇宙和大统一理论都是和美学上的标准对应的产物,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追求更美的假设一直是既定的共识。研究一下物理学术史,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约40年,无数的科学家集中投身在这几个领域。
回到早期,其实界定一个人是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是特别难的。
当物理学家发现了弦论所需要的空间中的另外六个纬度(卡拉比-丘流形),数学家开始研究这些空间结构,他们共同发现了卡拉比-丘流形具有对成型。这种性质的研究在数学中繁荣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然后推动了无数新的研究分支。
物理和数学两者共性共情的关系推动了科学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怎么定义这种美呢?物理学界给出了这三个精准的词:简单、自然和优雅。
因此,如果物理学家觉得某些理论还不够简单,他们会试着把它们简化。比如通过把几个力统一起来,或者假设能把粒子组合成有序集合的新的对称性。
第二个标准是自然。自然是一种试图摆脱人为因素的尝试,它要求理论不应该用看起来是人工选择的假设。这个标准最常被用于没有单位的常数值,例如基本粒子质量的比值。自然要求中这样的数字应该接近1,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的话,理论上就需要解释为什么不是。
然后是优雅,这是美的第三个也是最难捉摸的方面。它通常被描述为简单与惊喜的结合,两者结合在一起,揭示新的联系。我们在 Aha Effect 中找到了很多优雅之处,那是顿悟时刻的灵光乍现。
物理学家目前认为,根据这三个标准,如果一种理论是美丽的,那么它就很有希望。
瑞士摄影师 Fabian Oefner 就把物理学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最受欢迎的作品《黑洞》(Black Hole) 表现了油漆在向心力作用的瞬间呈现出的绚丽色彩。他在钻头上连接了一个传感器,向摄影机发送指令。
拍摄前,他先把颜料涂抹在一根铁杆之上,另一端使用电钻驱动。在电钻启动的瞬间,颜料随之转动迸发出来,这时他便利用每秒1/40000的高速摄影机捕捉瞬间的色彩。
这种不仅抽象而且是直观的美大大激励了物理学家。比如,他们作出例如质子会衰变的预测,比如他们认为应该能够探测到暗物质粒子,轴子或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理论变得越来越简单,它往极端推演去是会变得无法预测,因为这个理论不再包含能进行计算的足够信息,这就产生了关于美的悖论。
基于以上得到的假想就是现在理论家所说的“多重宇宙”—— 一个拥有不同自然法则的无限宇宙集合。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个结论更接近真相。
但简单看一下科学史可以知道,作为理论发展的指导,其实对美的论证目前并没有特别好的记录,许多关于美的假设是错误的。也有其他一些曾被认为很“丑”的理论,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当开普勒提出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而非圆形时,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都认为,这理论简直丑到不可能是真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曾对自己关于电场和磁场的理论持犹疑态度,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美的标准是齿轮和螺栓;狄拉克(Paul Dirac)曾斥责麦克斯韦理论后来的版本很丑,因为它需要复杂的数学技巧来消除无穷大。
尽管很多导致猜想和论证不断冲突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美学层面,还因为现有数学上的矛盾,但走向和论证美始终是许多物理学家强烈的个人意愿。
因为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存在矛盾,爱因斯坦抛弃了绝对时间的概念,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接着,他又解决了狭义相对论与牛顿引力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广义相对论。
狄拉克后来消除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分歧,这带来了量子场论的发展,我们到现在还在粒子物理学中使用量子场论。
希格斯玻色子的诞生也是出于对逻辑一致性的需求。2012年,在LHC上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确保标准模型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希格斯粒子,粒子物理学家会得出概率大于1的计算结果,这是个数学谬论,没法用来描述现实。
当然,数学没有告诉我们它一定是希格斯玻色子,它可能是别的东西。但在LHC建成之前,我们就知道一定会有新的事物出现。这种推理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
粒子物理学家利用超对称性来弥补这一能感知到的缺陷,想让理论变得更加完美。于是,预测LHC应该能观测到超对称粒子,不过是基于主观希望而非合理的逻辑。其实超对称粒子至今也没有被发现。
事实上,不具备超对称的理论在数学上其实也没什么过错,不被物理学家重视只是因为它不够优美。在讨论世界是否需要建造下一个更大的粒子对撞机或另一个暗物质探测器之前,物理学家必须现在就重新思考他们的方法。
但物理学家他们好像根本不在乎,虽然遇到这么多麻烦,但在可以往前的每一步里,他们都很努力去试着和美更靠近一点。美是种信仰。
美,在各个领域都是通用的。
数学家的公式、作家的文章、建筑师的设想、厨师的烹饪、艺术家本身的创作,其实各行各业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他们是在从事美业的艺术家。
美本身是非常主观的,没有好坏之分。可是要严肃对待的时候有没有一种相对的标准去判断是丑,还是更美呢?其实是有的。放到客观层面里,审美在一些地方有一些定义高下的方法。
比如把一个画家的第一幅画和二十年后的画放在一起对比,就能感觉到差异。如果你看到一个原来觉得很赞的东西,能够承认确实有比这个更高级的设计和构造,那么你的品味就已经有了变化。
一旦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艺术本身的高下在许多学科中都是有一些共同规则的。
回到《黑客和画家》,Paul在书中总结了14条标准,有7条是特别到位的:
1、好的艺术都是简单的设计。
在数学中最简短的证明往往它就是最好的证明,最简单的公式它往往也是最漂亮的公式。比如爱因斯坦的公式E=MC2,简单的一个公式就解释清楚了能量是怎么回事。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特别难,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新手都喜欢复杂的东西。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新手喜欢用长句,一句话加很多的形容词和定语,完全根本不像他平时说话时候的样子,为什么呢?是为了显示自己有文采。
再比如说刚刚入行的理发师,往往喜欢把头发弄的杀马特造型,五颜六色的,为啥?他想要表现的是我就是干这一行的。再往潜意识去探索,他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是新手。
2、好的艺术往往永不过时。
以永不过时这个目标来设计产品就可以避开潮流的影响。Fasion fades, only style remains the same。
这个也很难做到,因为任何东西都会过时,但这至少是一个可以靠近的目标。怎样检验一个作品会不会很容易过时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测试一下它对上几代的人有没有吸引力,比如说爷爷奶奶,如果他们和你一样觉得一个东西很好看,那有可能这对两千年后的人也会具有吸引力。
3、好的艺术设计都是具有启发性的。
《红楼梦》是一部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的作品,它不仅仅是讲一个好的故事那么简单,还不断通过埋伏笔,设计线索让人去猜。
《红楼梦》80章以后的内容丢失,我一直默默认为这是一个刻意设计的事儿,因为这应该是所有喜欢《红楼梦》的人一个心结呀!我自己就是。我听过有人说愿意拿所有财产来换《红楼梦》丢失的情节。
所以,如果《红楼梦》是全的,很可能它就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对于读者也没有那么多的想象和启发空间了。
4、好的艺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有趣。
这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但是很多好的艺术作品看起来都特有趣。为什么有趣这么重要呢?因为幽默感就是强壮和自信的表现,艺术其实是需要艺术家本人在创作中自我非常强大的。
有趣之所以出彩,是因为它是以一种解构的姿态看周围一切的,往往就容易很高级。
5、好的艺术都要经过艰苦创作。
这也是Paul本人一直奉行的一条艺术创作规则,在面临艺术创作选择的时候,挑难的那一件事情干其实往往容易。但如果看上去容易,那其实背后要付出很大很大的努力。但看着容易的,才是更接近美的。
在绘画中,肖像画通常有很高的地位,比如说蒙娜丽莎,梵高的自画像。这不是因为肖像画最常见,而是我们天生就非常善于观察别人的表情,所以肖像画的画家就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达到我们对美的标准。
从事艺术如果你觉得很轻松,那用作者的话说,你很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
6、好艺术是一种再加工。
比如来自生活,或者来自情感,在第一次表达的基础上经过很多的雕琢。其实这条规则是所有做原创工作者都知道的一条铁律,大多数好的文章都是好几遍甚至几十次修改出来的,好的雕塑它也是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神来之笔不在这个普遍规律范畴内,一些创作时的“上帝之手”占据顶级艺术作品的比例是极小极小的。
如果在创作的一开始就用完美主义的想象,其实是艺术工作者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不管是写文章、写代码、画画,开始的时候都有草稿,这是一个出发的地方,是一个完美作品的开头。
7、好的艺术其实是能够复刻的。
最伟大的大师都会达到一种极其自我的境界,他们的目标就是找到终极的正确答案,所以只要为了做出好的产品,遇到了好的创意就拿过来直接用,并不担心自己会失去原创性。
乔布斯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到位,他的名言是,对于抄袭优秀作品,苹果从来都是很不客气的。这些规则在任何领域都普遍适用。乔布斯和毕加索的创作都说明了,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窃取。
实际上通常一个伟大的艺术设计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修正艺术家眼中很丑的东西。它本质其就是一个品位更高的人,在看到一个东西之后心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就是这个东西太差了,他可以做得更好,于是动手去做,或者是让别人去改。
一个人的品位决定了他能不能发现丑。比如学术理论的不简洁、不自洽,产品的不好看、不好用。发现丑的能力往往也决定了能不能靠近真理或者机遇,如果发现者本身同时具有实现自己对于美感愿望的能力,这个时候一个更好的东西就会出现。
一个审美水平高的人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普遍很高,他们于是也能创造出符合普遍规律的美的东西。于是,物理或者数学家能推论出更简单自然优雅的公式,作词和作曲家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一个创业者也能抓住人性的本质同时获得财富。
“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行走,最后在美学的山顶相遇。”
你还不能错过:
进入【独家精选】菜单或点击下列关键词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2017 薪酬报告|2017IDGVIEW| 2017 年度总结| IDG 大咖说|IDG 私享会
消费升级| 新电商 | 泛娱乐| 出海 | 品牌| 人工智能| 金融科技|消费金融| 体育
微信ID:idg_capital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IDG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