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敢不敢做一次“镜子测试”?


编者按

“五一”期间,魏则西之死事件不仅刷了屏,更刷动了人们内心中的恐惧。百度和CEO李彦宏也继血友病吧事件之后,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彼得·德鲁克引用了2500多年前的哲人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我绝不有意造成伤害”。他认为,企业领导者也应该这样这样要求自己。如何考验自己的决策是否带来了伦理的伤害?德鲁克提出了一个“镜子测试(mirror test)”。


几年前,美国咨询顾问伊丽莎白多蒂与38位商界人士进行了访谈,她发现,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心灵与现实利益的冲撞问题非常普遍。多蒂说,“我们都希望自身和组织能够达成‘契约’,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契约’往往都会被打破。并非出于个人恶意,而是因为组织的私利。”


多蒂在访谈结束后,总结出了商界人士在面临冲突时通常采取的行为。


1将理想“暂时搁置”


在被访谈的对象中,近一半的人在遭遇价值观挑战时,会将个人理想搁置一旁,希望能够先获得足够的能力和财富,然后再去寻找理想。然而,当自己被成功的欲望裹挟走了很远,再想要找回理想,早已经看不到来路了。


2在别处寻找价值


一些商界人士在面临冲突时,会这样安慰自己:“工作就是工作,我的成就感来源于工作之外的生活”。这种方式对于基层人士或中层或许行得通,但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尤其是李彦宏这样的创始人,如果秉持这样的“领导力”,企业就失去了灵魂。


3退出游戏


一些领导者为了保全人格而离开组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稳定的收入或勇气来冒这个险。一位CEO说得很坦率:“为何我可以坚持自己,果断离职?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是低的。我已经买车、买房,还存储了一年的生活费用。除此之外,我还拥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充足的精神财富,这些都带给我很多安全感。”显然,退出游戏只解决了个人内心的问题,而外部的现实矛盾依然存在。


现实的情况是,当价值观与现实利益发生冲撞时,领导者们要么向现实无条件妥协,要么缩回到自己的理想王国。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那些最终保全了信念,也迎战了困难的领导者,秉持了哪些原则呢?


李彦宏,敢不敢做一次“镜子测试”?_第1张图片


4不要单一价值观


当领导者秉持“价值观”去迎战现实时,首先需要问自己的是:我的价值观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领导者要学会时常从自己的信念中抽离,理解多样性,并发现多样性背后的内核和本质。以不同社会的殡葬制度为例。一些社会崇尚火葬,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火葬是对死者最不敬的方式,他们采取土葬或其他方式。不同文化下的成员都认为自己社会的殡葬方式是最好的,也许在具体的殡葬形式下,他们永远也达不成统一。但问题的核心在于,无论采取哪种殡葬方式,他们能够在一个问题上保持一致,那就是:殡葬方式要体现出对死者的尊敬。


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领导者常常被要求安于矛盾之境,“这就必须打破捆绑我们意识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找到第三个角度,即在相互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平衡点的方法,也是穿越悖论的必经之途。”汉迪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来阐述这种“三合一思维”。1793年6月30日,法国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其中,自由与平等会相互抵销,而掺入了“博爱”,两者便能和谐共存。这种“三合一思维”,就是不断寻求调和或启迪对立双方的解决方案。在领导者面临进退两难的选择时,运用“三合一思维”通常能够发现解决方案。


价值观的多元论者绝不是犬儒主义。即便是妥协,他们仍坚持认为抗争和主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5保持弹性


弹性,意味着领导者的价值观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修正。领导力的弹性体现在左右开弓,“有时信任,有时怀疑。有时理想,有时现实。有时严控,有时放权。有时抓短期,有时看长远。有时迅速行动,有时凝神倾听。你必须拥有一个内在的坚实基础,然后才能放开眼界,从容应变,而不是迷失自身。”


那么,信念要在多大程度上坚持?弹性要在多大范围不越界?


从作家赵焰对晚清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的对比中,可以窥见何为“适度而良性”的弹性。曾国藩巨大的内心力量支撑着他的人格和境界,他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的看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必须在人生中尽最大的努力。虽然他在晚年目睹了太多丑恶,也被迫做过许多妥协来获取来之不易的胜利,但曾国藩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道德的社会归根到底一定要由有道德之士来纠正,梳理正确的道德规则和态度必须成为首要目标,经世致用之术不管多么重要,也必须处于从属地位。这是曾国藩“弹性”中的“刚性”成分。


相反,李鸿章务劳务实,精明狡诈,以此应付乱世。这种极其实用的处世方式在给他带来功名的同时,也给他的人生重重地打了折扣。在李鸿章的聪明和实用上,很难看出他的真实思想和真正追求,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赵焰认为,由于李鸿章本身缺乏真正的济世的思想体系,因此在考虑中国前途与道路的诸多问题时,采取了浅层而实用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流于“器用”。


6承认动机的复杂性


《沉静领导》一书告诉领导者,在真正需要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时,应该放开那种刻意的英雄主义的道德诉求,承认“复杂动机”,也即承认一项决策中自利与利他成分的同时存在。承认个人私利与利他主义的“混杂动机”,意味着放弃英雄式的高调形象,用最为切实的态度来解决伦理矛盾。《沉静领导》援引一位企业家的说法:“既是为了自私的原因,也是为了基本的道义,我选择了迎接挑战”——他们的决策中,一部分包含了切身利益,也许他们的动机并非悲天悯人,但他们有足够的善良和力量,这足以让他们做出正确的抉择。


谈及商业伦理和道德时,彼得德鲁克引用了2500多年前的哲人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我绝不有意造成伤害”。他认为,企业领导者也应该这样这样要求自己。如何考验自己的决策是否带来了伦理的伤害?德鲁克提出了一个“镜子测试(mirror test)”。


上个世纪初期,一位德国的外交家在伦敦毅然从爱德华7世的宴会上离开。这位国王是个好色之徒,声名狼藉。德国外交家说,“我不想让自己在明天早上对着镜子刮胡须时,看到镜子里的是一个皮条客”。这就是镜子测试。归根到底,当你在信念与现实间抉择不下时,不妨自问,你想要在第二天的镜子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自己。


李彦宏,敢不敢做一次“镜子测试”?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彦宏,敢不敢做一次“镜子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