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看关于新闻的电影。年轻时,看得热血沸腾。现在可以很冷静想想,究竟新闻业,新闻记者,为何会让人热血沸腾。看完《Spotlight》,顺便谈谈以前看过的几部好看(甚至是必看的新闻电影)。
我曾求教于最尊敬的一位新闻记者(现在他已经不在一线写新闻,但他提供的价值仍是业界一流)关于新闻业的困惑,他说,在中国其实新闻记者其实是一个收入和门槛都比较低的行业,做记者,有正义感,有基本常识,就能做好了。
现在我仍觉得这些话,虽然简单,但一语中的。新闻电影中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元素,其实就是正义感,每个普通人都有正义感,而在电影中被点燃。
我看的第一部和新闻有关的电影,是AL Pacino和罗素.克罗主演的《惊爆内幕》。在这部电影里,正义感更多体现在新闻当事人而不是新闻工作者身上。它以《60 分》的故事为主,也提到了纽约时报。
《60分》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现在有时间还会追看,他最经典的做法就是把镜头推到极致,用整个屏幕呈现受访者的一张脸(不管你脸大脸小,到我这儿,你的脸就等于屏幕面积),但在许多名记(比如和长者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相继病逝,意外过世后,近几期觉得有点儿丧失锐气,因为看到结尾记者说『我们对×××发出书面采访邀约,至今未获回应』时,多少会有点失望,以前你们的制作人可以安排到,让记者采访到任何人的。现在这算是什么?我已经努力了,但我做不到?
《惊爆内幕》开头就是制片人AL Pacino安排 华莱士采访阿拉法特的场面,特别惊心动魄,采访也很精彩。
但接下来,并没有继续为记者树碑立传,而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烟草公司科研人员,如何凭着自己的良知,勇敢站出来揭发烟草公司内幕的故事,整个过程更加惊心动魄,这个普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烟草公司暗地找黑社会威胁他,丢了工作,妻子带着儿女离他而去。他是普通人也想过放弃,但在制片人的鼓励下,终于坚持站出来。
可是结果呢?他们的电视台被这些烟草公司收购了,制片人和节目组精心准备的这期节目播出版被大量删改。而记者们居然允许这样的节目播出。AL Pacino 饰演的制作人对着整个节目组咆哮了几分钟后,愤然辞职。而罗素克洛演的线人,去中学教化学了。
这是电影的结局,不是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是: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正义一定会来。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制片人的作用,以及让人悲哀的想到,一个普通人,为了公众利益,如何微不足道的被牺牲了。此后,每当看到宏大的新闻事件,我总会想到背后的一个个普通的个人。在整个事件的阴影下,他们被忽略了。
比如每一次恐袭,死去的其实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家庭,新闻热点会过去,报道也许煽情或者真诚,但一个月或者更短,一星期后,所有人都去追看新的热点,而这些失去亲人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还得继续。我为这些普通的个体太息。
ISIS在世界各地发动恐怖袭击时,许多人多说,不是不去整他们,而是时机未到。他们仍有利用价值,对待朝鲜也是如此。的确,他们在政客们的议程设置里,是没有被考虑的因素,是『合理的』牺牲。
AL Pacino经典的『方法演技』,我观察到的一个特征就是,每部他主演的戏,他都会咆哮一通。《威尼斯商人》《惊爆内幕》《中奸人》,更不用说《疤面煞星》。在这部戏里他的角色表达的意义,胜过了所有记者。
《Spotlight》则更加强调记者和编辑,它甚至可以作为新闻教科书。这样的电影比较难拍的好,内行看门道,外行可能会睡着。
这部电影里,记者都是敬业的,他们的敬业来自正义感,以及对自己职业的热情。记者工作的常规,对受访者的保护,吃了闭门羹也要硬着头皮再去,用非常手段堵截受访人,争分夺秒,谨慎但迅速。其中记者和编辑发生了一次冲突,就是记者想立刻发稿,而编辑则想再深挖一下。这是前线做实事的人和曾经做过事实,但已经成长为编辑的人视野的不同。记者没错。但编辑则更加技高一筹,看得更远。
比编辑更高的,是主编,新来的主编,甫一到埠就抓出这个案子,让团队深入调查,团队说,我们有向来是选题独立的,主编说:那,请问,你们可不可以考虑一下我这个选题。充分表达对前线人员的尊重。(内心的对白是:你们这帮货不识宝,但我年轻时也是这么过来的啊)
然后,主编走高层路线,见主教,见政客,争取老板的支持。编辑想方案,记者做实事。
最后,主编决定什么时候发稿,安排后续报道。
完美的团队,完美的合作,本该如此。
最后想提一部港片《A1头条》,这部片当年宣传语是:【人在做,天在看,没有真相,只有头条。】
这个宣传语其实说出了新闻业的大部分本质。
这部电影是很好的新闻伦理教程。我特别喜欢的看了两次,刚出时看一次,来香港后又看了一次。它更契合HK的媒体环境,在HK媒体业,正义感当然也爆棚,但因为被标签八卦新闻的缘故,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行业。
这部电影一开始就讲一个调查记者,突然车祸死了。留下一个U盘。据说是他正在跟的一单大新闻,和一个富豪以及他的平民女友有关。这个女友突然自杀了。他们报社突然被富豪收购了。他的女友,一个做消费品报道的记者,卷进这个报道,歪打正着,在很多人(包括老记者,看更,高利贷公司的收数佬)的帮助下,查明了真相,做了个头条出来。而她也从消费组调到要闻组。
而真相是什么呢?这个撞车死的记者是个好记者,同时,私生活也比较混乱,烂赌,欠了高利贷,撞车是自杀。而富豪并没有像记者们想的那样,因为怀孕被逼婚派人杀死他的平民女友,他是爱她的,碍于家族以及生意,不能和她结婚,她于是自杀了。富豪很伤心,不想张扬。而介入调查的警察也觉得不应该让报纸把这个惨剧用小报新闻吸引眼球的方式公诸于众,于是也帮着掩盖,于是越闹越扑朔迷离。
最后真相也许令人失望。好像正义感打了空。但的确就是真相。
大部分时候,看新闻一定要多看几个信源。因为,只有头条,没有真相。的确是这样。
还有一部是关于HK色情杂志的电影《豪情》他讲述的是媒体应该如何做Marketing --色情杂志在HK曾经是非常辉煌的媒体事业。我的同事现在还会回忆起他们如何凑钱买一本来过瘾,又不知道藏在哪里,最后,包了塑料膜放在厕所的水箱里。这些年HK的色其功能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界限逐渐模糊,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普及,纯粹的寻春指南也失去了市场。这类媒体就没落了。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它包含了,性,友谊,阴谋,正义等各种元素,创作大胆(把 狮子山下 改编成黄色歌曲)。我看过三四遍,但关于这部电影,喜欢的写不出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