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总结

一、会议基本内容

本届论坛延续以往的理念,旨在促进社会工作学生交流学习社会工作的体会和个人发展的经验,探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社会工作服务经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及社会政策实践方面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本届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的主题是社会治理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在这个议题下,大会根据10个分议题,讨论分为主论坛和分论坛。

8月3号为所有同学的报到时间,8月4日是会议的开幕式以及所有参与同学一起参与的主论坛。首先是王思斌老师以及山西省民政厅领导、山西医科大学领导等的致辞。以及主论坛学生的发言。主要有20个分享人一起分为研究篇、实务篇、本土化以及社会治理等主题做主题发言。主要讨论了社工学生的社工学习经验,包括学习与就业的选择、服务学习的运用;讨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利弊;讨论不同实务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如抗逆力视角、心理社会模式、寻求现实视角、系统理论视角、社区营造等在“法律孤儿”、艾滋病患者、灾后转校生、“组子家庭”、“临时夫妻”、韶关梅南村等不同实践主体中的运用的讨论。主论坛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实践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的利弊,以及社工学生的实践。

晚上王思斌老师就新常态下社会工作在社会政策托底中的作用做了主题讲座。从社会转型和新常态下社会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机会与风险、以积极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实施托底功能以及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等几个方面讲述在现今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可以发展的空间,表示无论从社会治理创新还是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的发展都扮演着积极角色。通过更适宜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社会工作获得了更大的合法性空间,可以在服务改善民生、构建新的社会治理结构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也要增强自己的服务和干预能力,为人民福祉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8月3号则是分论坛的讨论以及闭幕式。根据学生组成以及选题分为六个论坛。分别是研究生论坛、主题10社会工作专业与个人成长论坛、主题4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专业服务提供论坛一、主题4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专业服务提供论坛二、主题1、5、7论坛、以及主题2、3、4、6、8、9论坛。按照分组,我主要参与的是第一个研究生论坛。由于第一天已经在主论坛上发言,所以今天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作为一名听众,听来自不同高校的社工研究生代表分享自己的社工实践。通过这些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社会工作实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研究的成份相对占据比较大的比重,从矫正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彩礼问题的讨论到实践性分享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者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到不同学生的多元组成。

在总结及闭幕式上,各组代表就本组讨论进行总结分享,同时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武琪博士还分享了美国儿童保护体系。本次论坛共评选一等奖14名,其中研究生4名,本科生10名。

二、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

从主论坛的讨论到分论坛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各地高校的社工大学生们齐聚一起讨论社会工作的发展以及自身的社会工作的实践。可以看到每一个社工人都在就社会工作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点滴力量。会议讨论的重点是社会治理下的社会工作实践。

社会治理是近年来政府比较强调的主题。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有很多同学做了主题发言,讨论社会治理视角下社会组织服务服刑人员、农村陪读家长专业服务的提供、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互助模式、空巢老人、介入虐童案件、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城中村居民……等服务的提供。但是都只是就具体的社工服务展开讨论,并未讨论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会工作怎么具体介入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真正比较有感触的还是王思斌老师在主题讲座中所提及的,社会工作所背负的社会治理责任。王老师认为,关于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取向主要有国家主义的、社会中心主义、合作(法团)主义、国家自主性(斯考克波、萨拉蒙)。而目前主要有两种社会治理:博弈型社会治理(政治学、公共政策)与服务型社会治理(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同时提醒社工学生要明确,社会工作不是为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而存在的。但是不能说它不要发挥社会治理的功能。提出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工作的责任,也是促进国家发展、专业发展的机会。

如何看待广州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会后以及讲座后的对王思斌老师的提问,可以知道王思斌老师也在强调广东社会工作的发展的确是走在全国发展的前端,但是他本人更为欣赏上海社会工作的发展。可能就专业性来说,广州社会工作发展的作用更多的一种“维稳”的作用。主要是基础服务的提供,如果家综模式要想突破更多的还是“3+X”后的“x”,特色服务的提供,家综的发展要体现自己的特色。

三、个人收获和体会

参与完论坛之后,自己的最大感触还是不同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差异以及专业社工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往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如何在现阶段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背景下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而听完不同地区的同学的分享之后,北方同学更多的是强调,如何利用社会工作去契合政府的发展。同学们分享的很多主题,我们在之前的论文,或者我们的课堂讨论中也有过讨论。关键是自己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理解。一直以来我们可能都站在自己所在区域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当真正参与这种全国性的论坛,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可能都不一样。或许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在这种不同中形成。

尊重多元的社会工作发展。非常偶然,从广州过去的四个同学分享的并不是广州政府购买服务,除了分享自己与社工同行故事的同学之外,其余三名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在讲农村,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广东财经大学也是我本科母校的师妹讲述在韶关梅南村社区营造的实践,华农的同学则是强调在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要抛掉“专业性”的束缚。看似偶然性的背后其实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发展的多元性。在主论坛的分享中,我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实践取向导致的社会工作有所不同,我们要尊重不同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我们除了实证取向的城市政府购买服务之外也有其它不同的尝试,这是广东的实践发展的缩影,也是社工发展的缩影。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有待进步。在主论坛的分享之后,我们几个广东过来的同学都在“吐槽”会议的一些讨论。理论视角是社会工作视角、社会治理视角,这能否是一种理论视角呢?研究方法是定性、定量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何种定性呢?定量又是什么呢?还有就是个案、小组、社区也能够算做一种研究方法吗?……这是基本的问题,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都曾多次强调。这时候,也是无比庆幸自己是在广州学习社工、是在中大学习。一年的学习,中大社工专业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在这次的分享中,有很多同学都在反复提及这些我们曾经在课堂上多次讨论的问题。不是我们喜欢“挑刺”而是这些基本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大胆性”。从来没有经历过实习的社工学习,在没有督导的条件下,可以给身边的人开个案,这是我们之前都曾经非常避讳的问题,我们在表扬这种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是一种间接的支持呢?但是这种实践真的能够有吗?史柏年老师也强调一定要有专业督导的指导。但是我相信老师所说的督导,并不是单指社工老师,而是有过这方面实践的实践者。我们在进行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对服务对象负责。在听完会议之后,我和同学的一致看法是同学们都好勇敢以及同学都好厉害。只要是有需要就敢介入,每一次的介入都能够取得和书本上一样的成效。可能是自己太胆小,但是这种尝试真的得在对服务对象能够负责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不仅是对服务对象的伤害,也是对实践者积极性的打击。可能也是自己实践性太差,自己以往的社会工作实践,无论是理论的运用还是服务对象的改变都和计划有一定的差别,并且不一定都能够达致。但是这些分享中,似乎每个实践者都能够达致这些目标,似乎书本所学和现实并没有太大差别。这些文章背后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是这些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社工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鼓舞”。当自己实践之后,在发现实践和课本差别之时,这种无力感,只会让社工学生远离。如何培养社工学习的正确期待,也是社工教育应该考虑的方向。

要做一个会用文字发声的社工实践者。 这是晓春老师之前分享自己继续深造的原因,在这次的会议中,我也深感这句话的重要性。在看到有同学在分享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中的专业失效性问题时,我的第一想法是,作为曾经在家综实习的社工实践者我并不是很赞同你的想法。你在批判的时候,是否真正想到对话呢?对于实践者而言,专业性真的不复存在吗?兴趣小组也有其专业性,并不仅仅只是兴趣而已。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当我们在用学者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服务的提供时,我们或许应该看到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问题不应该仅仅只是自己的遐想,而应该是建基于对话基础上的讨论。还有就是要能够把自己的实践用文字进行书写。这次的会议中还有很多是自己进行了一个调查以后看到了某个问题,然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的确这是我们写论文的常见的“模板”,但是,这样的建议的可实施性的确有待商榷。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