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的文本

文/小浪

强悍的文本_第1张图片
图片为作者所摄

        毋庸置疑,人类会说话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有了文字,文字的产生弥补了口头语转瞬即逝的缺陷,有效记载人类好的经验和思想,人类文明因此得到繁荣发展。

        较之口头语,文字显得更为正式,因此它的意义远大于它所承载的信息。例如,你口头向你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远不如一封情书表现得那般郑重。当然,因为时下网络的发展,人们几乎已经抛弃了传统信件,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邮件,但是,用电子邮件写情书可能会比较怪,发短信嘛,似乎也显得不够正式。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同样,如果一个妻子在一次吵架后向丈夫口头提出离婚,丈夫或许不会太当回事,觉得可能是妻子一时赌气罢了。若是妻子起草了一份离婚协议,那问题就变得异常的严重。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到文本的力量极为强大,写下来的总比说出来的更有力!

        说出来的难免会受说话人的情绪影响,表达可能未必充分,写下来的深思熟虑,总能表达得更为清晰。此外,说出来的往往也会受听话者情绪的影响,因此对方可能什么都听不进去; 写下来的,不管对方何时读,总是还能读到,且对方终究是有心情平复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件或短信比打电话或者语聊更有优势。

        写出来的可以反复斟酌、润色,对之前说过的话做一定的调整,让其显得更加滴水不漏。记得有一年教师节,一家小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我,纯属机缘巧合,并非是我具有什么影响。第二天我浏览一下报纸,发现我的谈话变得更加充实和"完美",我近乎记不得我所说的,只记得我好像并没有说这么多。采访时我提出用了化名,或许正是如此,记者才会这么尽情发挥。

        有些时候是先写出来然后才发言的,这样的好处是更能确保所说的"四平八稳",但是通常缺乏一种活泼,难免有点儿"speak like a book"的味道。在某些场合下发言,你事先写下来的,在说之前通常需要给某个人过过目,不是因为他/她文采横溢,主要因为此人阅历广泛,思维敏锐,做事稳重,且担有一定责任。

        一般而言,说出来的如果能得到正式印刷和发表,就会显得更加权威。某个人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未必能令人折服,若是他/她拿出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书说这番话乃是出自自己的著作,相信会有人觉得他/她的言论"权威"了许多。当然,事情不全是如此,若是此人言而无物,夸夸其谈,只会让人怀疑出版社的水准。当然,学界不乏有学富五车却不著书立说的学者,他们说的远比有些人写出来的更令人折服。

        因为出版的权威性,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显得非常重要,教材一方面让课程更为完整,一方面让课程显得更权威。鉴于此,有些高校还明确规定: 教师不带教材上课是很严重的教学事故。但是,我觉得不带教材能教好课者绝非凡人,对这样的教师我甚是钦佩。对教师的评价,课堂质量才是关键,还是不拘泥于教材为好。另者,教师其实应该要超越教材,而不是要受限于教材。法国哲学教育奠基者 Monzie甚至说"让自己躲藏在书本后面,教师会失去权威,因为这等于放弃自己的人格。教材是给为学生而写,并非教师。"

        人们普遍都比较"务实",因此认为写下来的总比说的更加"可信"。当前,工作上的"留痕"现象背后恐怕就是这个逻辑。上级检查工作,你说你做了,领导可能仍然觉得不那么可信,问你有会议纪要没有,你若说没有就差不多等于你没做。这其实暴露出人们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有些单位和部门做了一些分内的工作,总要通过美篇在工作群里进行推送,这当然也是出于"留痕"的目的。

        在个人交流方面,同样也存在类似的"留痕"现象。例如,群里有某个朋友让你参加网络投票,你投完票或许感觉还不够,总是忍不住要发一个投票截图。所谓" 有图有真相",截图一来让这位朋友心安,二来表明你确实付诸了行动。截图也是记录的载体,功能上与文本并无二致。

        文本不光记录过去,还可以反映现在和预见未来。 在这类文本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类历史,历史的意义显然不只是记录过去,通过历史人类可以鉴古观今。新历史主义史观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客观的史实,历史无外乎就是文本,文本取决于叙述者的意图、认识、甚至偏见。历史始终是人写下来的,而人要受权力的支配,因此文本显然会受权力话语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若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有某些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文本的力量简直令人为之颤抖!

你可能感兴趣的:(强悍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