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之free命令buff/cache过高

在Linux系统中,我们经常用free命令来查看系统内存的使用状态。在一个RHEL6的系统上,free命令的显示内容大概是这样一个状态:

free-g

其实:buffers/cache占用的较多,说明系统中有进程曾经读写过文件,但是不要紧,这部分内存是当空闲来用的


Linux内核会在内存将要耗尽的时候,触发内存回收的工作,以便释放出内存给急需内存的进程使用。一般情况下,这个操作中主要的内存释放都来自于对buffer/cache的释放。尤其是被使用更多的cache空间。既然它主要用来做缓存,只是在内存够用的时候加快进程对文件的读写速度,那么在内存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当然有必要清空释放cache,作为free空间分给相关进程使用。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buffer/cache空间可以被释放,这个理解是正确的。
但是这种清缓存的工作也并不是没有成本。理解cache是干什么的就可以明白清缓存必须保证cache中的数据跟对应文件中的数据一致,才能对cache进行释放。所以伴随着cache清除的行为的,一般都是系统IO飙高。因为内核要对比cache中的数据和对应硬盘文件上的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需要写回,之后才能回收。

在系统中除了内存将被耗尽的时候可以清缓存以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下面这个文件来人工触发缓存清除的操作:

$sudo su 先切换到root用户
#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表示清除pagecache。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表示清除回收slab分配器中的对象(包括目录项缓存和inode缓存)。slab分配器是内核中管理内存的一种机制,其中很多缓存数据实现都是用的pagecache。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表示清除pagecache和slab分配器中的缓存对象。

我们用free、top等相关能够查询到当前内存的使用情况的命令时,总会有一个buff/cache让我们很困惑。

buffer

即写如磁盘时,先保存到磁盘缓冲区(buffer),然后再写入到磁盘。

cache

即读磁盘时,数据从磁盘读出后,暂留在缓冲区(cache),为后续程序的使用做准备。

如何划分buffer/cache(已使用 or 空闲)

操作系统的角度:这块内存确实被操作系统使用了。
用户角度:如果用户要使用,这块内存是可以很快被回收而被用户空间程序使用,因此从用户角度而言这块内存应被划为空闲状态。

Linux这种机制的好处

这是Linux一种非常优秀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磁盘IO的性能,从低速的块设备上读取的数据会暂时保存在内存中,即使数据在当时已经不再需要了,但在应用程序下一次访问该数据时,它可以从内存中直接读取,绕开了低速的块设备,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之free命令buff/cache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