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总是无言,所以来去匆匆。

工作闲暇,尝试着登陆了校内网(这么多年了,我还是习惯这么叫,人人网的现总裁会不会不高兴?),惊喜的是竟然登上去了。最后的一个动态定格在2015年1月,“看了一遍留言板,物非人非。”

是的,朋友们似乎不约而同的转移了阵地不再更新状态。

曾在留言板里打情骂俏的朋友、相互@的朋友早已失了联系不知去向,如果不是那些留言摆在那里甚至想不起来曾经关系那么好,那些无厘头的话题现在看来都那么的可笑。时间不仅带走了青春,还冲淡了感情。

叹息着关了网页,不禁想起来大学的那几年。那段时光,五味杂陈。

1、初来乍到

依稀记得报到那天的失落,父母陪着我坐了十八九个小时的绿皮车穿越近百个隧道来到我们憧憬的大学,然而却不是我们心中想象的样子。对于一个百年学府而言,她的历史感远比她的文化底蕴更为直观的映入我们的眼帘,先入为主的左右了我们的情绪。高考就像噩梦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经历两次。母亲哭成了泪人,但我只能硬着头皮报了到,夜间手里攥着母亲写给我的信搂着被子偷偷的哭肿了眼。

2、母亲的背影

大学一上就是四年,除了对家的思念就是对父母的牵挂。因为路程远,几乎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是在绿皮车上过。填志愿的时候一心想去外地,真到了外地却一心想要回家,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的人才知道。

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就是来送我,之后几年出远门也都是为了看我。一个人不声不响的跑到徐州买上站票就来了,快到了才给我打电话。绿皮车习惯性晚点,十七个小时的车一般会十八九个小时到。

看到母亲从车站里出来,因为提了太多太重的东西走起路来都是一瘸一瘸的,跟在母亲身后看着她的背影,我笑了,然后眼泪瞬间就流了出来。怎样的决心和毅力才能让一位很少出远门的母亲,提了大包小包的东西不远万里而来,只为见一面自己的孩子,那时的我还不是很懂。来到宿舍把各种好吃的都摆出来,帮我收拾收拾东西和我聊聊天,上午到的站,中午休息一会,下午就又赶最早一班火车回去,又是十八九个小时的车程。

母亲后来说,害怕被打坏主意的人盯上,那时候到了车站都会主动地往人多的地方凑,主动和提着大包小包的人聊天,买不上最早的返程车票时就将就着在车站凳子上睡一宿,每次回到家两条腿都会肿的很粗……

3、父亲的目光

父爱如山,不会如母爱般表露的那么明显,但是我懂。记得高三的时候崴了脚肿的像个大包子,父亲每天背我上下学,医生说很严重的时候,父亲一把将我抱起来说“别怕,没事儿”,父亲这么说,我就相信一定没事儿。

大学四年每次的离开,都是父亲给我收拾行李,整齐又有条理,原本被我装的鼓鼓的盖不上的行李箱,三两下就被父亲收拾好了,而且还能再装下很多东西。离家的时候,母亲骑着电动车先将大行李箱运到车站,我背着包跟在后边,父亲说走吧,然后就远远的望着。不敢回头,眼泪啪啪的流。

毕业多年后的我,南下广州,自诩已经长大的我,毫无畏惧,父亲送我坐Brt(通往火车站的城市快速公交),帮我运来行李箱,我拉着行李进站上了车。回头一看,很远的地方,一个熟悉的身影,一束关切的目光,久久的不离开。在他的眼里,我,永远都是个孩子。

心疼父母,便不愿远游。

所以当时在面对保研名额的时候,想都没想,因为我一定要回到父母身旁;现在朋友逗趣的讲,几个要好的朋友都走出到大一点的城市只有你还在原地没动,是的,父母在,不远游。

4、大学生活一二三

大学里汇聚了天南海北的人,我们会被朋友说的方言逗得哈哈大笑,会一起吃假期返校时带来的特产,会相约一起四处游玩,会轮着班占座上自习,会在背地里给老师起外号,会一起翘不喜欢的老师的课,会和室友在没课的周六日睡到中午十一点然后起床洗漱打水吃光在食堂点的土豆丝,两次碰上地震不敢上楼睡觉会一起在校园里吹凉风……这些,现在想来都是多么珍贵的一二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岁月总是无言,所以来去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