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渡赤水”

昨晚的暴雨让江南部分地区蒙受洪水袭扰,除了看到新闻上一些受灾报道,跃然于纸面的还出现“赤水河”几个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因红军“四渡赤水”而出名。在我看来,这次红军长征史上的胜利,可以作为教科书般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是保留红色血脉的关键战役。

世人只知道解放军“三大战役”的壮阔,因为“三大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但是作为总指挥的毛主席,他自己认为一生中最经典的战役还是“四渡赤水”。

毛主席这样认为是有道理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总体实力大打折扣,加上战斗中牺牲、叛逃、重伤等情况,再经过湘江战役的惨烈,红军整体只有不到三万人,再加上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一些装备辎重全部抛弃,那支红军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脆弱,尤其是面对恶狠狠的国民党大军,形势极度危机。

那时候的红军,如果没有一个沉稳冷静理智的指挥者,后果不堪设想,刚才我又认真学习“四渡赤水”战役的行军路线,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厉害,我想所谓“四渡”只是数量问题,如有必要可能会有“五渡”、“六渡”存在,全看如何随机应变,这就考验一个指挥者的能力,墨守成规肯定没有出路,变通才是硬道理。

好多年轻同志跟我说,想到社会中去闯荡,可又不知道该干点啥,貌似热门行业都已经饱和,感觉自己没有出路。我有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疑惑,不过借鉴“四渡赤水”的经验,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看得到的热门肯定还热,只是盯着别人的出路,终究不适合自己,在碰壁时及时止损变通才是关键。

这就不得不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变通?

就拿“四渡赤水”来说,遵义会议后,红军已经制定好北上的战略转移方针,攻克土城“一渡赤水”之后,国民党军也意识到红军要北上,所以在长江以南,赤水以东排兵布阵,就当是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红军毫无突围的胜算,继续沿用“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思路,很有可能全军覆没,即使改变作战思路,碰到堵截敌军时,向后转,避开正面冲突,有效保存作战力量。

之后的几次渡河,让蒋介石琢磨不透红军到底是要北上还是南下,就是在“二渡赤水”后,他亲自坐镇指挥也无济于事。因为红军的变通,及时调整行军路线,让主动权牢牢把我在红军手中。

这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我得到这样一则启事,弱者也可以是强者,利用好自己的优势,灵活变通,这是成为强者的必经之路。细数红军当时的优势有:一是兵力少,便于统一官兵思想,有利于团结一心;二是辎重轻,便于灵活机动,有利于快速行军;三是战力弱,便于麻痹敌军,有利于出奇制胜。

也告诉我们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盯着强大的竞争对手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没自信,要相信自己是干大事的人,弱小者是不会被人重视的,这样创造了竞争压力较小的环境,留给自己厚积薄发的空间。也告诉我们年轻人,不要随意小看别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知道那些看似弱小的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要学会与人为善,谦虚谨慎!与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四渡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