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比起机器人

我们更需要人性




如果我问你,是什么时候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可能有绝大多数的人会回答,是近两年才接触到这个概念的。


然而,从有所耳闻到眼见为实的速度却快得惊人。自从AlphaGo 击败李世乭之后,大量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概念被包装上市,一副未来已来的样子,好不热闹。


最近,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马云在演讲时表示,过去 30 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我们将把机器变成人,但最终应该让机器更像机器、人更像人。


通过人工智能,把机器变成人我们还有多远?机器和人又该像什么?确实值得在大潮来临之前,认真思考一下。


“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_第1张图片






把机器变成人我们还有多远?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人与机器的差别其实是维度的差别。


2016年3月份,阿尔法狗把李世乭打败,但这只是单一维度的比拼,真正的竞争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维度上的比拼,而是维度的多少。


心理学上以前有一个说法叫做白痴天才,就是说某些天才他在某一个单一的方面,具有常人无法比拟的能力,但是他的所有的能力都集中在这个维度上,在其他的维度上,他的能力很低,甚至没有那个维度。


“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_第2张图片


有研究表明某些机器人可以达到人类4岁儿童的智力,这个智力所代表的就是一种单一的维度。语音识别技术可以使得机器人能“听懂”人们所说的字,一个4岁的儿童,他不仅能识别语音,而且能够察言观色,他能从相同的语音上感受到完全不同的语义。


茶馆里头的,两个地头蛇去敲诈王掌柜的。


“王掌柜的,你新开业了,是不是得意思意思啊?”


王掌柜:“您那点意思到底是多少意思啊?”


地头蛇:“王掌柜的,你是明白人,你还能把那点意思搞得没意思吗?”


这里头的几个意思语音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它们在语义上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_第3张图片


我们期望机器像人,那么他就必须是多维度的,但是机器的思考能力却比人类高出太多数量级,会不会失控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机器有机器的优势,稳定、专注、高效,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而不是像人有情绪,有惰性。我们希望机器能像人一样思考、决策,根本原因是我们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沉浸在社会分工的职能里。


与其让机器成为人,不如让你成为你自己。






长久以来,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让机器更像人,我不知道何时机器会变成人,但我知道相当多的人已经沦为了机器。


你的职业就是你的机器标签,画家就该画一辈子画,厨师就该做一辈子菜,作家就该写一辈子书。有人说这是匠人精神,可你不觉得这更像是机器精神吗?


“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_第4张图片


跨界成了一种例外,一种特权,似乎只有那些成功的 “机器” 才有资格体验。主持人、歌手、作家大冰,曾经在演讲中说道:我愿意在不同领域做到60分,而不是在唯一的领域做到90分,这样我就等于活了好几辈子!


当然还有无数的螺丝钉般的工作者,像机器一样周而复始的运转,只能换来一句廉价劳动力的夸奖罢了。我们都觉得不舒服,却又说不出为何,因为你已经像一个机器一样去思考。


“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_第5张图片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有一句著名的话,人有人的用处,那么人的用处到底是什么呢?


人的用处就是去创造、去体验、去分享,我们应该把机械的工作交给机器,把思考和感受的美好还给人。


《互联网时代》中有句话我很喜欢:“原本稀薄的得以聚合,曾经蜷曲的得以伸展,容易被忽略的得以显现,可能被排斥的获得接纳;孤独的不再孤独,卑微的不再卑微,每一个生命绽放的声音,从来没有像这样韵味深长。”这句话不止适用于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更适用于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也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用技术服务于人类,让人类得到更多的自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活出自己,沿着心灵的足迹找到归属,忘掉自己曾是个机器。


“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_第6张图片



原创文字

图片均出自网络

微博:@ IanYik 

有趣的深度思考者 

带上好奇心跟我一起出发


“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