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小饭桌新媒体记者 王艳 -
如果不创业,陈祺本可以过着一份优渥的生活:武汉大学遥感专业毕业,任职航空航天集团和阿里巴巴。但是生活轨迹稳定,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却不是他想要的。
结果他选了一条最苦最累的活,连续几个月在地里和农民调研,身上晒脱一层皮,在农村碰上地头蛇阻挠、被狗追着咬这样的事也常遇到。
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陈祺和宫华泽、刘龙创办的麦飞科技仅在湖北省就服务了百万亩农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遥感监测和精准施药服务。
◆◆◆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最大痛点
时间拨回到13年前。
陈祺和宫华泽是大学里一个宿舍的兄弟,二人却性格迥异,一个天生叛逆,一个专注学术科研。
陈祺还记得在武大读书时,下课后陈祺一溜烟跑到舞蹈队的练功房跳舞,宫华泽就背起书包去图书馆上自习。四年后,遥感专业的二人毕业,宫华泽进入中科院继续深造,陈祺则放弃父母给安排好的工作来到北京只身闯荡,进入航天科技集团,负责汽车导航业务。工作后的陈祺几年后又回到武大完成硕士学位,回到航天科技集团后,陈祺带领团队建立起国内的实时交通规格和产品。2013年,陈祺进入阿里负责大数据平台的产品和运营。
而此时的宫华泽已经在拿到中科院博士学位后成为研究员,主要负责农业和遥感相关的研究。
本已生活稳定的二人经常凑在一起讨论,如何能让农民真正能够感受到遥感技术带来的便利,要知道,国内的农业种植技术与国外比较相对落后。“土地分散、看天吃饭”还是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在这片蓝海市场中,病虫害防治仍是农民最大的痛点,而利用遥感技术恰好能够及时探测出肉眼无法监测到的情况。
“病虫害是突发的,防治的窗口期只有短短的三五天,否则一年的收成都没有保障。”
二人一拍即合,宫华泽又找来中科院的师弟刘龙,三人凑了数百万启动资金,在中科院旁边找了个废弃的设备间,2016年12月麦飞科技在北京成立。
麦飞科技的商业模式是包工包药,从前期的病虫害监测服务到农药购买、飞防服务全都包含在内,核心产品是自主研发的监测硬件和农业AI云系统。
以往的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卫星搭载多光谱相机来收集信息,但是这种技术适用于大区域空间特征的差异性探测,时空分辨率较低,难以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
麦飞科技的监测机先是通过遥感技术去做植被的病虫害情况整体观测,再结合无人机利用光谱病虫害探测技术进行更精细的观察。
具体来说,麦飞科技自主研发了一款针对低空农业的“麦视探针”,搭载在无人机飞过庄稼上空时,就可以采集庄稼的光谱信息,同步到麦飞科技的AI云里,通过机器视觉技术积累大量的数据后可以看到叶片的受侵害程度,监测完成后AI云会生成一张施药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庄稼遭受病虫害的情况。
▲麦视探针
基于此,麦飞科技的植保无人机便可以通过控制喷头的转速进行精准的农药喷洒:哪里该施药哪里不需要施药,哪里可以减少用药量哪里需要重点喷洒都能做精准的控制。目前麦飞科技的AI云上已经积累了上亿组光谱数据。
“定量定位的施药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民的用药成本50%以上,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庄稼过量的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
陈祺说,通过这种精准打药的模式,未来麦飞科技还可以支持分级收割,没有打药的农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这样,从种植到收割,麦飞科技和农户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从而提高了用户黏性。
现在土地流转下的集约化经营已经成为趋势,相比于人工喷洒,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200-300亩的喷洒任务,效率提升10倍以上。麦飞科技主打全程托管服务,而且还有后续的回访保证喷洒质量。
◆◆◆
做无人机中的“京东”
相比于“滴滴式”的飞防无人机撮合平台,麦飞科技要做的是飞防植保中的“京东”,通过自营的模式保证服务质量。
“和农民打交道讲究的是信任,并且病虫害防治的窗口期太短,只有通过自营的方式,让熟悉当地农户情况的工作人员为农民及时提供服务才能产生用户黏性,简单的撮合模式很难保证服务质量。”
农民下单后,麦飞科技后台的SAAS系统会根据订单的大小分配到不同的飞手,根据不同的地区,农技人员对用药进行评估,生成用药处方并在车间完成配药过程,飞手接单后只要拎着药箱开车带着无人机到农田就可以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
在整个农业种植环节中,农资占种植成本比重较大。农民从经销商处买到的产品往往经过了层层加价,麦飞科技则是直接和药厂对接,成本更低。目前麦飞科技的上游供应商有五家农资上市公司。
通过这种包工包药的模式,麦飞科技在监测、农资、飞防等环节上有了更多的利润空间。据陈祺透露,目前麦飞科技的用户中90%以上已经预订了明年的订单。
在过去一年,麦飞科技在湖北省服务了百万亩农田。
之所以选择湖北,是因为江汉平原土地肥沃连片,适合无人机进行大规模的飞防服务且市场相对空白。“光监利一个县就有200万亩土地,这就是一个两亿的市场,湖北全省的农业市场规模就要在千亿级。”
据陈祺透露,麦飞科技在湖北子公司设有80余位工作人员,包括飞手、农技人员、运营调配和市场人员等。
在获客上麦飞科技依靠B端和C端两个渠道,一方面和大的农场、政府合作拿到订单,另一方面来自田间的地推活动,再通过口碑效应传播。接单标准在200亩以上的连片农田,用户主要是300-500亩的农田大户和千亩级的合作社、农场等。
麦飞科技的农技人员主要来自长江大学和当地的植保站;飞手一部分由麦飞科技自己培训,另一部分来自北方天途等培训机构还有当地植保队的加盟。
陈祺说,未来麦飞科技建立起品牌影响力之后,还会在自营之外逐渐引入加盟的方式,将各地零散的飞防植保服务商整合起来。在今年麦飞科技将在黑龙江和江苏再铺设两个服务点。
目前麦飞科技的团队在全国有百人左右,北京团队有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