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弑父杀兄

      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当时已是太子的杨广继位,史称隋炀帝。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充满了疑团,其中就包括隋文帝的死因,据说就在不久前久卧病榻的隋文帝收到了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原本是杨素寄给杨广的回信,被误送到了隋文帝手中,书信的内容是杨广与杨素商议如果隋文帝突然驾崩,该如何处理身后事,隋文帝看后勃然大怒,毕竟自己还活着这些人就来盼着自己死,任谁看到都不会好受,就在此时,宣华夫人哭着来找杨坚告状,说杨广对自己欲行不轨,这可真是在火上浇了一把油,怒不可遏的杨坚叫来柳述和元岩说:“召见我的儿子。”柳述等人问:“是太子吗?”“是杨勇。”杨勇是杨广的大哥,如今的废太子,文帝现在如此说,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重立废太子。

      出了这么大的事,已经是太子的杨广不会不知道,事实上柳述等人连诏书还没写完的时候,杨广就已经接到了杨素的密信,太子之位眼看就要不保,杨广当然要有所动作,杨广迅速假传圣旨将柳述等人下了大狱,又调来东宫的兵甲将仁寿宫围了起来,关闭宫门严禁出入,除了右庶子张衡在宫内伺候文帝以外,后宫的其他人均被赶到了别的房间,随后便传出文帝驾崩的消息,这简直就是一个凶案现场,若说文帝是自然死亡估计谁都不信。

      但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有问题,问题出在那封书信上,如此重要的一封信怎么会被送错,还好死不死偏偏被送到了文帝手中,相信但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干出这样的事,更何况是杨广和杨素,而后来宣华夫人的控告也有问题,因为据《隋书·宣华夫人传》中记载这宣华夫人本就是杨广重金收买安排在文帝身边的卧底,自己人又岂会来倒打一耙,但偏偏后面的事也是《隋书》中的记载,对于那晚的事诸多所谓的正史中也是前后不一,漏洞百出,徒惹后人猜疑。

      更为有趣的是隋文帝在得知杨广对宣华夫人欲行不轨后,曾痛心疾首的大呼:“独孤误我。”这就要追述到四年前的废立太子一事,据说杨坚会废掉杨勇而改立杨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独孤皇后的枕边风,我们都知道独孤皇后是一个比较善妒的女人,曾因为隋文帝的一夜风流而杀掉了尉迟氏,所以独孤皇后是很厌恶三心二意的男人的,偏偏当时的太子杨勇风流成性,且对自己的太子妃很不好,所以独孤皇后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在太子妃无故暴亡之后这种厌恶更是达到了顶点,那为什么会选择杨广呢,要知道杨广可是出了名的荒淫无度,论起好色他可不比谁差,但杨广这个人比较会装,在继位之前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形象,文武双全不说,还用情专一,深得独孤皇后的欢心,所以独孤皇后在废立太子一事中很自然地便会推波助澜一把,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隋文帝在看清杨广的面目之后才会大呼:“独孤误我。”

      但这里面也有问题,废立太子可不是小事,这关乎的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除了一些昏聩之君外,没人会那这事来开玩笑,隋文帝显然并不昏聩,或许独孤皇后在这件事上是起了一些作用,但如果隋文帝无心废立太子,独孤皇后就是把天说破,隋文帝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所以废立太子一事很大程度上是出自隋文帝自己的心思。

      那么隋文帝又为何会动了废立太子这样的国本大事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当时杨广的实力配备,首先杨广是次子,支持他的杨素是朝中的二把手,杨广的势力范围也大多在洛阳,洛阳是当时的政治副中心,可以说杨广是一个典型的万年老二,再来看他大哥杨勇,首先是嫡长,有朝中第一重臣高颎拥戴,更是有着西北关陇贵族的支持,这可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无论是杨隋还是李唐都是靠着西北关陇贵族的力量才起家的,这样对比来看杨广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但有时候不是这么比的,强未必赢,弱也未必输。

      杨勇输在他最大的凭借西北贵族的支持,而杨广赢在他看似的软肋在洛阳的势力,隋文帝是依靠西北关陇贵族起的家,隋朝在隋文帝时期的政治路线也一直是关中本位,发展的重点一直是在北部,而在隋炀帝继位以后,却把政治的重心放在了洛阳,不惜工本修建东都洛阳,可以说隋朝是明显的分为了两部分的,无论是政治路线还是政治中心都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或许才是废立太子的根本所在,在隋文帝晚年应该已经起了要更换政治路线的想法,而事实上洛阳在各个方面的确是要优于关中的,隋文帝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很合情理的,包括后来同样依靠西北起家的李唐在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政治重心的东移,而想要完成这个变化,显然不能指望杨勇,所以这个重任就只能落在杨广的身上,所以杨广也就必须当太子。

      如此看来杨广这太子之位还是来的比较正统的,但这也并不能证明杨广就不会做出弑父这样的事,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而后来杨广所做的事情反而显示出杨广的底气并不是那么的足。

      杨广继位以后几乎是迫不及待的在屠戮自己的同族兄弟,首先便是废太子杨勇,杨勇是奉旨自杀,奉的据说是隋文帝的遗诏,但到底是谁的意思就很值得玩味了,而且时间这么敏感,一时自然是众说纷纭,但杨广却是不管不顾,什么舆论名声统统无所谓,接着他又以巫蛊的罪名圈禁了自己的弟弟蜀王杨秀,至于直接造反的幼帝杨谅则更是只剩死路一条,而这些事几乎都发生在杨广继位后的一瞬,而且不光是兄弟,就连侄子们有没能逃得脱,几乎全部被处死,虽然此前也有新皇继位后为了稳固皇位大肆屠戮宗室的先例,但大多都是因为皇位来路不正才会如此,而且也很少会有做的如此急又如此绝的,而且杨广所杀的人也很有趣,所选的都是兄弟或子侄辈而叔伯辈则无一人被杀,换句话说他所杀的都是有皇位的合法继承权的人,尤其是对于杨勇这一支更是斩尽杀绝,看来杨广的底气确实是有些不足。

        而杨广自继位以来做的所有决定,则更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操之过急。不仅急还都是大手笔,可以说是即大兴土木又大肆用兵,修建东都洛阳,挖掘大运河,亲征吐谷浑、高句丽,对突厥、契丹等部也是多有战事,但我们也不能说这些事是错,恰恰相反这些事大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其是挖掘大运河一事,直接连通了南北,这是多少帝王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绝对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事实上,那些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帝王,诸如秦皇汉武之辈,或多或少都曾做过类似的事情,大兴土木也好,对外用兵开辟疆土也罢,这在当时都是被看做是一种功业的,而杨广如此着急的要去建立一番功业,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去想,杨广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皇位来到不正,所以才急于去建立一番可以让自己千古留名的功业,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担的起这个皇帝之位,或许,杨广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便是出于这种心理的驱使。

      事情是没有错,但错在太急,这些事虽然是功德无量,但却是劳民伤财,如此密集的去进行人民早已是不堪重负,在歌功颂德的表象之下是饿殍遍野怨声载道,无论是出于何种心理,杨广完全忘记了张驰有度的道理,熟不知用民还需养民,可惜他不知道后来的那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过这句话也要多亏了他的前车之鉴。

      不光是人民,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不可弥补的分裂,不要忘记了隋文帝之所以会选择杨广,是有任务的,在政治路线的改变上,杨广做的同样太急,没有丝毫的过渡,以至于遭到了西北关陇集团的强烈反弹,这才给了李家起事的机会,如果杨广可以放缓自己的脚步,那么能够成就千古帝业的恐怕就不是唐太宗而是隋炀帝了,毕竟平心而论,无论是能力还是眼见着实杨广未必比李世民差,而两个人的某些经历又是如此的相像,或许正是有了杨广的失败,作为后来人的李世民才会成功。

      无论怎样,杨广带着隋炀帝的谥号和一身的骂名,永远的埋葬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一千多年以前的那个晚上所发生的一切,也同样永远埋葬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供给后世人无限的猜想,而至于篡权者这个头衔,则是加也可不加也可,我们可以暂且称其为准篡权者,毕竟谁也不知道历史的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广:弑父杀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