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好像增长了,你为什么却更烦躁焦虑了?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此颜怎么讲(be-better-type)

请注意:无需要授权即可转载;

如阅读,请只字不漏地阅读;

收入好像增长了,你为什么却更烦躁焦虑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现代人何以焦虑不断增加?

载载:“爸爸,你给我订购的《超强大脑》,书什么时候到?”

“周一下的订单,下午有信息提示说已经发货,按照目前的物流速度,估计周三可以到吧。”

周二晚上,“书什么时候会到?我都特别想要看了。”

“周三吧,根据过往的经验,两天的时间差不多了”

周三晚上,书没到,

“爸爸,你又说周三书到,怎么还没到呢?我都看不进其它的书了。”

“因为不是某东或者顺丰的快递,所以会有点慢,再耐心等等,周四应该可以到”

周四晚上,书还没到

“书又没到,我都要生气了,现在的快递公司怎么都说话不算话了,周三不到周四还不到”

周五,书终于到了。于是,世界安静了。

重点是,这一周的五天,他都在时时刻刻关注着“书的到来”这事。在书还没有到来前,产生了焦急、烦躁、甚至生气的情绪。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一位文化人类学家。

他在复旦大学的一个演讲中,提出了相同的命题:同三十年前相比,每一个中国家庭的财富都是增长的;每一个人的知识积累也都成倍增加。但是,绝大多数人会感觉自己在精神领域经历的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更有钱了、知道的也更多了,但是感觉却更差了,更焦虑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收入好像增长了,你为什么却更烦躁焦虑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国现代“做人”的转变

阎云翔教授认为,用人格来概括一个人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为人的状况”,或者用中国的说法:做人。

做人的框架中,可以称为三个小人,分别是:

代表欲望和直觉的个体(Indidual)

代表反思能力的自我(Self)

代表社会的关系人(Person)

第一个小人个体, 这代表着欲望,它不需要任何教育和刺激,对自我利益近乎本能的追求。

第二个小人自我,是一种反思性和伦理性的存在,会用价值规范作为衡量标准来看待自己和各种事物。

第三个小人是关系人,顾名思义,这个小人主要是基于社会生活发挥作用和采取行动的,它希望不断寻求社会认可。

如果我们将个体、自我和关系人的做人框架用来分析中国社会,可以看出:

1.  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国人做人框架中的主线是“自我反对个体”

什么叫自我反对个体?

中国人一直喜欢强调集体和关系。用孔子的话说叫“礼”,晚清时梁启超提出来“小我”和“大我”,也就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国家则不断提倡个体服从集体。

中国人头脑中代表着反思和伦理的第二个小人,不断在打压代表个体欲望和个体利益的第一个小人,目的是为了做更好的关系人,也就是第三个小人。

2.  改革开放后到现在,做人框架中的主线是“自我反对关系人”。

自我反对关系人是指,改革开放之后,个体开始从单位和组织中脱离,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人们称最早的商人是“个体户”。

第一个小人,“欲望在中国经历了羞羞答答地登台,到完全合法化,然后极度膨胀。”第二个小人自我不是去压抑第一个小人,而是对第三个小人,也就是关系人产生了深刻的质疑,“我活得这么累难道就是为了满足他人对我的期待吗?”

这个转变,就回答了为什么现在中国人虽然在物质上和知识上比过去都更好,但在精神生活上却感到纠结和焦虑。

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叫“对得起”,它可以理解为:

在伦理上要对某些人负责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向其他人解释自己的行为。

以前是对得起别人、家庭甚至更大的国家。现在出现的新的现象却是,“我要对得起自己”。

以往是自我对关系人的负责;现在,是自我向个体负责,要更真实的做自己。

收入好像增长了,你为什么却更烦躁焦虑了?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做人转变带来的比较式焦虑

当自我对关系人负责的时候,多处于集体制中,一个词叫“同煲共捞”,意思是指一起干同样的活,一起吃同样的饭,没有差异;

但当自我对个体负责的时候,个体分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比较”的行为,比较是魔鬼,一比较,事情就坏了。

正如开篇所讲的“书为什么没到”,其根本原因是在他的思想中,常规是两天可以到的物流,结果需要四天以上的时候,无法不对比,但一对比就发现自己所需求的没得到满足,于是情绪就上来了。

同理,推广到整个社会:

-  同样年纪轻轻,他出入香车美女春风得意,我却还在挤公交汗酸淋漓;

-  同样的朝九晚五,他平步青云升官加薪,我却还是个小混混郁郁不得志;

-  别人都已经N多套房在担心房产税的事情,我却还在为首付焦头烂额;

-  人家的小孩都已经德智体美全方面培训,我却为这幼儿园学费捉襟见肘;

...

如果要罗列种种对比,只要不是看央视的新闻联播,都能找到无数的例子,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充满着如此种种的吐嘈。

大家发现没,我们所吐嘈的种种背后的比较,其本质都指向了“财富拥有量”的比较。

我在《即使你只是个销售员,也能在7年挣到首付》中说,我们需要在某个行业做到前20%,这样才资格去拥有更高的财富。

但在成为这20%,或者面对别人成为这20%,我们在工作中常常有着两种常规的比较:

自我个体和公司集体的比较:

- 拿这么点工资,要做这么多事,亏大了;

-  干嘛这么拼,公司又不给我多的钱;

-  加什么班嘛,为了这丁点加班工资;

自我个体和他人个体比较:

-  他就是爱挣表现嘛,做多错多,让他表现去得了;

-  他做那么多,不还是才挣多那么一点?

-  瞧那得意劲,我是不想去做,我来做肯定比他做得好

上述两种的比较的最终结果就是:看着别人升职加薪而自我越来越焦虑及烦躁。

有一个道理,我们必须想明白:虽然我们都在借口拿“有钱不一定幸福”来安慰自己,但事实上“没钱也不一定幸福”,既然幸福与有钱没钱没有绝对的关系,那我们就要勇敢面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有钱”还是比“没钱”更具有优势的。

收入好像增长了,你为什么却更烦躁焦虑了?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建立多种收入渠道破解焦虑处境


“不知道今天的收益是高是低?”

“这个月的收益率不错,小赚一点”

“这个月的收益率太低了些,不过也比没有好”

….

自去年介绍了老赵投资一个产品,每月公布分红。当时老赵赋闲在家,也没多想就投入了。但没想到,自从他投入后,就天天关注当天的行情及月度收益,不断的每天问这样问那样,我多少有点不胜其烦。

我说“投资的功课做在投资之前,投资之后就不用这样天天关注的了。你有这时间,不如出去找份工作,多个收入的渠道”。

幸运的是,几个月后,他终于听从我的建议出外挑了一份工作,打那以后,世界就安静了。

“咦?最近怎么没听到你跟我讨论这个行情及收益的情况了呀?”我调侃道。

“那个投资只是一个收入渠道,我现在有另一个收入渠道了,还在想拓展第三个收入渠道,渠道多了,就不用太在乎其中一个渠道”老赵回复。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打工谋生”,意思是,只有一份靠付出劳动形成的收入,也就是所谓的主动收入。

既然是主动收入,一旦不主动,停止工作,那么收入也将停止。这样的模式,不仅收入赶不上CPI的增涨,而且这样的模式让人极度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和别人的比较,不自觉地深深的陷入了焦虑之中。

国际对富翁定义,是指“其被动收入占总收入的95%以上”,不仅仅拥有“被动收入”,而且还要占总收入的95%以上。

缓解焦虑的最佳办法:让自己的收入渠道,在主动收入之外,至少增加一种被动收入。拥有三种以上的收入渠道,将会让人生更加从容

就是,哪怕有一天不工作了,躺在家里睡觉,也知道今天是有收入的,这就是所谓的躺赚。嗯,想想,如果我们实现了,是不是焦虑感就没那么强了呢?

推荐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其中谈到的个人商业模式升级,让你拥有多种收入渠道,解除现代人的焦虑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收入好像增长了,你为什么却更烦躁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