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需九重零零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是在最近这一年才遇到这句话的,然而其实我也并不认为早一点“仅仅知道这句话的存在”会对我的生活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道理”真正有多么的锋利。

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不去期待任何的回报。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011年去往洛杉矶求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我一直到现在的人,他说:

“如果我帮一个落难的人回家,事成之后他就是泼我一身冷水,我也就把脸擦干笑笑就走。”

这不是恩将仇报么?真的就这么过去了?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无法理解与拒绝相信,这就是我听完这句话之后真切的感受。

是的,大多数的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心里面总还是有一些期许的,可能是语言的赞美,可能是物质的回馈,也可能是感情的补偿。这样的想法被很多人持有过,并且还会继续被相当一部分人持有很长时间。

世界很神奇,所有人都生存在一个共同的客观世界之中 ,而每一个个体又同时生活在自己独一无二的主观世界之内。更神奇的是,很多人因为对某一个概念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因此可以看到另一些人所看不见的世界。而作为这份神奇的反衬,那些未能更深刻理解某些概念的人,也竟完全不相信另一个主观世界的存在。
2011年的我,就是对另外一个世界将信将疑的人。

幸运的是,人们总是会经历一些特别的时刻,就像我遇到了这位朋友,虽然当时我并无法理解他说出的每一个字,但是我竟也没有反驳,我虽然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中有很多人可以做他口中说出的事情,但我竟也没有怀疑过他可以身体力行。这样一些时刻,没有在刹那间改变我们的人生,但却使我们人生的矢量在方向产生微妙的调整。在这样一个时刻,一颗种子埋在了你的世界之中。

于是,那一天之后,我竟然无数遍的想起过这句话 :

“就把脸擦干笑笑就走。”

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大器”。我以前也这样子想过,但是,所谓“大器”分明是能够这样做之后的结果,这绝非可以这样做的原因。于是粗浅的模仿就只能掩饰表情的不纠结;而了解为什么,却可以获得内心的坦然。

所以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他然后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比这更幸运的是,有一天又听他讲到:

“帮一个人,如果我不求任何回报,我就去帮。”

简单的一句话给出了之前一句话的合理逻辑。
是啊,如果可以从开始的时候就不求任何回报,那么应该是能够“把脸擦干笑笑就走”的吧。可是当自己真的这么去做的时候,习惯带给我们的阻力终于会告诉你“绝知此事要躬行”:条件反射式的答应一个请求,不假思索的设定没有经过双方同意的交易,默认对方的情感回报,自己那抹不开的面子···这应该是我此生第一次主动着挣扎着改变自己,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懊悔与当头一棒,决定下次彻底改变的时候下次又总是会被自己的固有思维带进了沟里···扑街1w次···。等到写文章的今天终于可以这样子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回过头后去看,才知道像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每个都踩到过,事情也就做的差不多了[1]

所以几年后当自己遇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的时候,居然就刚好有一个对它的解释:
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不去期待任何的回报。

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不过分地追求帮助的效用。

同样是来美国之后,逐渐的发现与妈妈在电话中可以聊的越来越少。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思考,只知道这是越来越没话说了。

现在想来,年龄越小,环境越接近,其实你跟家长对大多数概念的理解,也就是你们主观世界的相似度就越高。客观环境显著变化之后的话变少,只是主观世界差异化的日益显露。新改变的人否定着自己的过去,未改变的人在抗拒着可能的未来。但是当时的我,显然还没有这一层的思考,只感觉自己使用了新的思考方法之后,生活简单了许多[2]。于是又简单的想到了一个有效的增进沟通的方法 - 传授做事方法[3]

碰巧当时正在读《少有人走的路》,于是在把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绝不期待任何的回报。” 又从书里加了一句“因为你在帮助别人的那一刻,就已经得到了”后连同书一起送给了妈妈[4]

以儿子的身份,地球两端的距离,十几年截然不同的经历去动态的传输一些我所谓更“正确”的概念,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期间给妈妈推荐书籍阅读,视频节目观看,专栏的学习,甚至最近推荐妈妈开始学英语,几次都几近放弃,可是每每看到一路走过来的痕迹又会挣扎着燃起希望,因为与父母的可沟通状态[5]这一人间难得的幸福,对我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又每次在前进曲线的谷底又都会煎熬,不知道自己所提供的学习指导有没有效果,不知道妈妈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是不是难以承受。这种焦急的心情又会加剧我对学习成效的期盼,期待能看见的成长以值回我付出的时间,结果长此以往耐心就每每处在崩溃的边缘。

直到有一天,妈妈再一次走到学英语单词这个关口的时候,尝试了几天,妈妈说英语可能不适合自己。但是我清晰的感受到学英语是一件可以让妈妈生活形成方向的契机。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遇到这句话,端详着它,我的心无比的平静,我知道我要做的就是示范与鼓励,心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原来是在说:
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不过分地追求帮助的效用。

若相信所做的事情有价值,就不去在意外界是否及时认同。

每次更深的理解了一个概念,都不自主的感叹“啊!原来它是这样的意思!“ 然后不假思索的以为自己终于领悟到了真谛。终于有一天,当你与遇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惊叹变成了“啊!它还有这样的意思!”“是与还”之间,明晰了对概念的理解是永无止境的。面对着新的理解,会对自己多一份肯定,但也知道前路真的漫漫。

很幸运,“是与还”的时刻很快就来到了我的生命里。
自己从去年开始断断续续写一些东西,却总感觉输出的信息凌乱一地。没有章法,甚至不知道怎么继续。其实在刚刚开始写上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面还是有疑虑的。如果没有人看怎么办?如果写的不好怎么办?实际的意义不大又怎么办?到时要不要停下来?要不要写别的东西?甚至要不要继续写下去。

我不得不承认巧合与好运气,确是我不断理解这个概念的一大助力。因为刚好在这个时候,我又读到了李笑来的一篇文章《你为什么一定要学会写作》,文章最后的一句话正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是的,写东西的过程就是可以促进已有的认知结构化,就是可以提升有效沟通的能力,就是能够梳理自己的思维,就是一个对世界表达自己的契机,又如果我写的东西确实是可以对他人有用甚至因此在其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又或者因为写作而收获到留言讨论中不同的观察视角···我想写作对我是有价值的。

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写好,不断地写下去,至于以后怎么样,现在又何必去在意呢。

所以,我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又产生了新的理解:
“若相信所做的事情有价值,就不去在意外界是否及时认同。”

用有价值的方式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不执着于即时的反馈。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一生,自学是每个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自学相对于学校教学有一个方面的天生劣势,这就是自学缺少即时的反馈,即学校学习中的节奏与老师同学给出的参照。而当人处于一个反馈匮乏的环境之中的时候,焦虑就更加容易在内心深处滋长。这时候我们用来缓解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快进程,结果是当进程迅速跑完之后我们面对着技能毫无长进的自己就自然地选择了放弃。因为在强大的挫败感之下,没有什么比“面前这个东西不适合我”更能安慰到自己了,因为不适合,所以放弃,这不是必然的结果么?- 这就是自学的经典路径:从开始到放弃。刚好最近的我就在自学对我来说十分陌生的东西,编程。下面这一天的心理活动详细的刻画了这次我侥幸的与“从开始当放弃”擦肩而过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学编程?因为在期望着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想法,从开始的那一天内心就渴望着一个产品。所以在昨天,我又一次在焦虑的催促下进行了一次急功近利的知识突击,一天之后,直愣愣的看着自己翻过去的书和解不开的题。不但不知道自己真正从突击中得到了什么,比这更严重的是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焦虑会迫使我们盲目的注重速度,而这种以快为先的突击更是在过程中加深了我们的焦虑,最后焦虑状态下的我们有意的忽略认真的(一字不差的)阅读,更谈不上对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为是在提高效率的学习,实际上是在很有效率的浪费时间。而这段突击之后依然看不到成效的挫败感,就经常表现为“一着急,反而就无法学习。”

一门学科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化过程,无数先人只是的累积与沉淀形成了我们现在可以选择去学习的各种技术。当我们走在从入门到精通的这样一条无比漫长技能成长之路的时候,短期的努力很可能就会刚好会处在一段前无告示牌后无里程碑的地界里(想想你开告诉要是不告诉你还差几公里到,你是不是也慌?)。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路,我们就必须面对因为缺少反馈而带来的焦虑。而不是在这个时候去刻意的寻找,去营造一种进步的错觉。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简单地放下“进步眼见为实”的妄念,让积累在沉默中发生。因为如果这件事情真的是有价值的,如果这样做真的对这件事的做成是有价值的,那么专注地用有价值的方式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不执着于即时的反馈。你终究会抵达终点。即使成功不在明天,但是你在路上。

何必莫问前程。

不同的理解,不一样的场景。

当此时此刻的我们认真地去品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时,发现若我们不去期待回报,不去追求效用,不去在意认同,不去执着于反馈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似乎已经模糊了所谓“莫问前程。”
因为如果我们已经放下对付出的期许,又何必再提醒自己“莫问前程”?

前路,但行好事足矣 。


本期思考:

你对这个概念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这份理解又是怎样影响着你的生活呢?
以后你会把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应用在哪件事情上呢?

往期内容:

零零零 大千世界


  1. 踩坑是打磨自己小套路非常有效率的笨办法,但是很有效。 ↩

  2. 当我确实能做到“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绝不期待任何的回报”的时候,也发觉自己帮助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因为你会把你有限的时间给予你真正放不下的羁绊。 ↩

  3. 当时的逻辑是通过把自己最新习得的思考与做事方法介绍给妈妈,通过提高思维相似度来增进沟通。 ↩

  4. 与妈妈一起读书 - 这样一个无意的举动,竟没想促成了一段充满回忆而且还在继续铺展的旅程。 ↩

  5. 能说话不等于可沟通,就像读过书不代表有知识。 ↩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功需九重零零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