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鲁迅的《灯下漫笔》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判断出中国历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并从劳动人民地位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作者通过“同化”,“生活美”等实例,指明中国人民历史地位形成原因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礼教纲常”。作者认为这种文化培养着中国人民的忍辱,苟安,压制的社会性格。由于这种文化在古代中国获得长期广泛认同,给人民带来畸形的满足感:“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作者比喻:“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由此,作者认为:在中国社会文明中,有人能“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表达出作者批判封建文化,希望青年摆脱这种文化束缚,抛弃这种文化的想法。
这篇文章带着“进取之心”,对中国封建文明进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鲁迅“以人民地位为角度的”历史观点,对中国封建文化持否定态度的变革精神。
其实这事他用的一种讽刺手法,这是我学的时候说的o(∩_∩)o...
鲁迅是反对一切“瞒”与“骗”的,他还要我们正视,中国人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处于“下于奴隶”的状态的。他举例说,在中国历史中,老百姓经常受到“官兵”与“强盗”的双重“杀掠”,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制定出“奴隶规则”,以便遵循的心理,这与前文当了奴隶还“万分喜欢”的心理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还有发展,身为奴隶,却希望建立稳定的“奴隶秩序”——鲁迅行文至此,发现(揭示)了这样的奴隶心理,他的心情不能不是沉重的,他的笔调也愈加严峻。
以此观照中国的历史,所看到的竟是中国人的悲惨命运:在五胡十六国、黄巢(唐末)、五代、宋末、元末与明末张献忠时代,“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百姓反不得安宁;“纷乱至极之后”,有人“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反而“叫做‘天下太平’”。由此而推出的自然是这样一个“直捷了当”的结论: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这是本文“跳跃性”思维的第三级跳,第三个重要发现。它是对中国历史的又一个意义重大的概括。看起来这好像讲的是历史循环,其实质意义是强调,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奴隶时代”,区别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始终是奴隶”这一本质是没有变的。这也就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鲁迅的这一论断的另一个含意是,鲁迅赋予“先儒”(实际是孟子)所提出的“一治一乱”说以新的意义:不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老百姓)的奴役;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作乱人物”(例如前文所说的张献忠),就其本质而言 ,都是给新的“主子”(例如取代明朝统治者的满清统治者)“清道辟路”的,或者他们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例如历史上的刘邦、朱元璋)。鲁迅对中国历史上的“作乱人物”(其中有些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的这一尖锐批判,虽不是本文的主要意旨,也是发人深省的。
以上这一大段,是本文的主体,通过三次思想的跳跃,提出了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历史三个重要的概括与判断,充分显示了鲁迅思想与文章的批判锋芒。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一问,把文笔转向了现实,也即本文的第三个层面。
鲁迅先以退为进,“我也不了然”;然后指明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却或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言外之意是清楚的:“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
于是,又说出两个反诘句,向每一个读者,也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百姓,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不满于现在,难道就只能像古人与复古家那样,神往于过去吗?
这一反问,就逼出了新的回答,另一种选择:人们不满于现在,无须反顾过去,还可以向前看——“前面还有道路在”。
1. 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
答案: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暗中听说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 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答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 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做一种奢望,甚至说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竟然就“万分喜欢”了。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统治、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鞭挞和批判。
4. 鲁迅先生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提示: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走出做奴隶时代的要求。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或是复古,或是避世,其实质都是“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悲凉与绝望,不得不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5. 怎样理解本文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
提示:鲁迅随笔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议论情感化。这篇随笔,情感与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例如,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上似乎是客观冷静的科学论断,实际上,作者已将内心悲愤的情感(憎恨封建暴政,怨恨国民麻木,期盼走出怪圈)熔铸在里面了。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我想是指在乱世中,在老百姓看来,连做奴隶都是一种奢望.有时连牛马都不如.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太平盛世中.老百姓终于实现了他们的"渴望",作成了奴隶.体现了老百姓安于现状,麻木不仁的思想.
三.走出一治一乱的历史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而老百姓在其中成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