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必须了解的奥秘!中高协差点段位与认证

2017年5月10-11日,广西高协在南宁嘉和城球会和青秀山球会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场中高协差点系统段位认证赛·广西试点赛,共有49名球员获得一段至六段不等的高尔夫差点段位认证。


球友必须了解的奥秘!中高协差点段位与认证_第1张图片

“差点段位”这个听起来很有点意思的新名词,也在一夜之间成为国内众多球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要说这个“差点”,本来并不是啥新鲜东东。作为业余球员的一种身份标识和打球能力的量化数据表现,以USGA(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差点指数为代表的差点系统早已成为全球公认和普遍运用的技术标准。

不过,“差点”这玩意在中国确实还是显得有点神秘,和整个高尔夫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就被莫名其妙披上的神秘外纱颇为相似——玄乎。

念叨过“差点”的当然也有。

譬如,一些平时参加业余商业赛活动较多的球员,可能多少都听说过“新新贝利亚差点”,或者还拿过“差点净杆奖”之类。

但是,此“差点”非彼“差点”,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新新贝利亚差点属于非竞技性的娱乐玩法,是随机抽洞确定当场差点,净杆成绩如何主要是看运气,和球员个人的打球能力没什么必然联系。

USGA差点系统则是一套体系严密、数据科学的技术标准。

这些天在业界开始流传和受到关注的“差点段位”,是中高协差点系统在国内引进和推广USGA差点系统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需要,在USGA差点系统基础上注入的一种创新元素。

因此,球友们如果要想了解和理解、讨论这个“差点段位”,就必须首先知道一些USGA差点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运用要素。

一、关于USGA 差点系统

1、差点指数的意义

从高尔夫爱好者实际运用需要的角度而言,USGA差点系统的核心数据其实就是一个:球员差点指数。

这个差点指数的核心功能,便是用一个具体的数据来科学衡量业余球员具备的潜在打球能力。

比如,球友们见面,想了解一下互相的水平。通常的情形是:你打多少杆?90杆左右吧!

这个“90杆”实际大有讲究。

例如,如果是在青秀山球会黑梯打的90杆,那显然是水平不一般;如果是在嘉和城白梯打的90杆,那就只能算马马虎虎了。

即便同样是黑梯,在北京东方天星黑梯打出来90杆和在大连红旗谷黑梯打出来90杆也不能列为一个水平比较。

所以,单纯的、没有前提条件的“杆数”反映不了球友的水平。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几年球打下来,水平基本比较稳定了,到一个从来没有打过的新场子,到底打多少杆才是正常表现呢?

如果没有一个用来衡量自己打球能力的标准数据,那就只能打完再说,是多少杆就多少杆了。

第三个问题:两个没有同场竞技过的球友,第一次一起站在同一个球场的同一个梯台,想比试比试球技,怎么打?互相要不要让杆?谁让谁?让多少?如果没有一个公认的衡量球员打球能力的标准,也就只能靠“谈”了。

有了“差点指数”,上面这些问题便都不再成其为问题——您水平如何?我现在的差点指数12.5;哈,承让承让!那得向您学习,我才18.2!

2、差点指数的来源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是作为衡量球员打球能力的标准,那这个差点指数到底是怎么来的?怎么算的?怎么就能够被用来衡量打球能力?

国内最初流行的做法(包括多年前中国移动通过手机提交成绩算差点)和很多球友的理解是:若干场成绩(比如10场以上)的平均杆数就是差点。

其实不然。

原因很简单:就像前面说的,一场球的成绩和你打的球场有直接关系,在相对简单的球场打出90杆和在相对较难的球场打出90杆基本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都不具备可比性。

现在也还有不少球队和一些自行开发的APP客户端在继续用统计总杆平均值的方法来计算所谓“差点”。

USGA差点系统计算差点指数时是以球场的难易程度为前提,按融进了球场难易程度数据的“差点微分”来衡量球员的打球水平,而不是单纯只看杆数。

这就涉及到差点指数的基本属性和另一个关联概念:差点微分。

差点微分=(总杆成绩-球场难度值)×113÷球场坡度难度值

这个公式中的“球场难度值”和“坡度难度值”,是USGA差点系统衡量球场难易程度的两个数据。

所谓球场难度值和难度坡度值,通俗的理解就是综合考虑不同球场不同梯台的长度设计、球道宽度和走向、地形地貌、果岭形态、障碍区设置等若干影响因素后,用大量实测数据来科学反映出一个球场的难易程度。

球场难度值和坡度难度值由差点球场评定师经过一系列的现场测量和计算程序来确定——这也正是中高协差点系统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差点球场评定。

从差点系统的角度来看,在一个经过了差点评定的球场,球员一场球打下来,可以得到两个数据:

第一,总杆数;

第二,差点微分。

总杆数表明这场球的表面结果,差点微分则表示球员在这个球场表现出来的打球能力。

从差点微分的计算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同样的总杆数,球场难度值和难度坡度值越高,得出的差点微分就会越低,表明球员的打球能力越强;反过来,如果是同样的球场难度值和难度坡度值,总杆越低,得出的差点微分也越低,也表明球员的打球能力越强。

理论上说,在相同的打球状态和相近的天气条件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差点球场会打出不同的总杆数,而根据总杆计算出来的各场球的差点微分应该是基本相同的或相当接近的。

一场球的差点微分(注意,不是总杆!)反映了球员在这个差点球场的打球能力,若干差点微分反映球员在若干球场的打球能力;把积累到一定数量的差点微分值大体平均下来,便可以通过一个量化的指标来比较准确地反映球员的潜在打球能力——差点指数:

差点指数=(被提取的差点微分之和÷被提取的差点微分个数)×0.96

球员每提交一场成绩,系统便会计算出相应的差点微分;所谓“被提取的差点微分”,是指在这些差点微分中被采用来按前述公式计算差点指数的那些差点微分。

也就是说,并不是球员提交的所有成绩都会用来计算差点指数,系统会有一定的选择。USGA差点系统对差点微分的提取规则(系统在后台自动处理)是:


球友必须了解的奥秘!中高协差点段位与认证_第2张图片

假定老张已经提交了8场成绩,系统按这些成绩算出的各场成绩对应的差点微分分别为11.2/13.1/10.6/12.4/16.3/9.7/12.9/10.1,按上述表格,应是提取其中最好的两个差点微分(9.7/10.1)计算老张的差点指数:(9.7+10.1)÷2×0.96=9.5

显然,球员给差点系统后台数据库提交的成绩越多,所反映的差点指数也就越趋于准确和稳定。

以上就是差点指数的来龙去脉。

3、差点指数的运用

对球员来说,差点指数的最大意义就是反映出其潜在打球能力,最直观的运用便是用来计算球员的球场差点:按照你目前阶段已经拥有的差点指数,在某个差点球场的某类梯台你能打多少杆?

例如,假设老王的差点指数是11.6,则系统可以计算出来他在桂林山水蓝梯的目标成绩是86杆,在南宁青秀山蓝梯的目标成绩是85杆、白梯81杆,在南宁嘉和城黑梯的目标成绩是89杆、白梯84杆,诸如此类。

再如,假设老王的差点指数是11.6,老张的差点指数是4.1,两人都打桂林山水的蓝梯,则系统计算出来的数据是老张应该让老王9杆——因为系统给出的老王的目标成绩是86杆,而老张的目标成绩是77杆。

可以看出这里面的一些奥秘:

(1)差点指数只和“人”有关,是一个带小数点的数字,反映出球员在目前阶段已经具有的打球能力。

(2)差点指数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表示球员的打球能力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3)球场差点则直接和“球场”有关,是一个整数,反映球员在这个球场应该表现出来的打球水平。

(4)同样的差点指数在不同的球场会表现出不同的差点——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差点指数的球员在不同的差点球场会打出不同的杆数。

二、差点系统在中国之痛

通过以上关于USGA差点系统的概要性介绍,我们可以总结两点:

第一,差点指数是科学反映球员潜在打球能力的一个量化数据标准。

第二,根据球员拥有的差点指数,可以判断其在相应差点球场打球时应有的表现水平。

这其实也就是差点系统对于高尔夫业余爱好者而言最有意义的一个核心功能。

例如,如果是按差点净杆成绩比较有不同水平业余球员参赛的比赛结果,同样是打90杆,对于一名在这个比赛球场的差点为10的球员来说肯定是发挥很失常,如果差点是20的球员就算表现很好了,理当获得赛事奖励。

结果也正是如此:前者的净杆成绩(总杆-球场差点)是80,后者的净杆成绩是70。

看起来很完美。

但这里面必须有一个大前提:球员的差点指数是真实的、可靠的。

差点指数真实、可靠的前提又有两个:一是按规则打球,二是如实提交成绩。

于是乎,问题来了:当国际公认的差点系统进入中国后,“中国特色”便开始鬼魅般的如影随形——国内业余爱好者中能够按规则打球的比例本就少得可怜,而在弄明白“差点越高比赛越占便宜”后,平时提交成绩时有意高报甚至干脆虚报,也就成了一些自以为“聪明”者的题中应有之意。

结果,本是用来科学衡量球员打球能力的、全世界都行之有效的这个差点指数,进了中国便被弄得谁都不愿相信、谁也不敢相信——天知道你平时是怎么报的成绩啊?你不是动不动就打小八的么?怎么差点指数显示才20啊?

如此一来,中高协差点系统的推广和运用在实际过程中便遇到了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棘手问题:如何才能让球友们愿意相信和主动接受、积极运用这个差点?

三、段位指数:不可小看的中国创新元素

USGA差点系统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如差点指数、差点微分、球场差点等;但是,遍查USGA差点系统相关资料,确实就没有“段位指数”一说。

这个“段位指数”确实是USGA差点系统在中国落地后被中高协差点系统研究注入的一种中国式创新元素,其主要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差点指数容易出现不靠谱、不被信任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段位指数”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球员必须是在规范化比赛条件下严格按照高尔夫规则打球(即参加差点段位认证赛)并取得相应的成绩。

其次,通过USGA差点系统计算差点微分的方法,得出对应于球员这一场比赛成绩的差点微分。

最后,对这场比赛球员各轮成绩(1-3轮)的差点微分取平均值,便是所谓的“段位指数”。

如果看明白了前面关于差点微分、差点指数的阐述,就可以清楚一点:大而言之(忽略差点系统的公平杆数控制等细节因素),中高协差点系统这个“段位指数”,说穿了其实就是通过正规比赛获得的“差点指数”,或者说是通过正规比赛检验出来的球员打球能力。

也就是说,相当于把平时自己提交成绩取得差点指数的程序,在某一时点(差点段位认证赛)浓缩为通过参加中高协差点系统专门举办的规范化比赛而取得差点指数,对这种指数专门再起一个名字:段位指数。

这样一来,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如何保证差点指数真实、可靠的两个必要前提:按规则打球、如实提交成绩。

如果不解决或解决不了差点指数真实、可靠的问题,可以说差点系统基本就不可能在国内众多高尔夫业余爱好者中产生出生命力,最大可能的结局是热闹一段时间后便不了了之或再次中途夭折。

所以,中高协差点系统推出的“段位指数”这个看起来似乎并不怎么起眼的中国创新元素,其实是在方法上解决了如何尽可能保证差点指数真实、可靠的问题,为USGA差点系统真正在中国生根落地和花结果打开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特别通道。

所以,这种创新才会“在中国高尔夫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高协官方公众微信平台评语)。

至于“差点段位”,则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国人的口味和习惯,用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将“段位指数”这个听起来多少还是有点“学究味”的东东表现得更好理解、更好运用——

哥们您的段位指数(实际也就是来源很靠谱的差点指数换一种说法而已)是10.6?哈,不错啊!五段水平啦!

什么?才22.4?要加油噢,也就是三段么!

再倒过来说——

哥们打球啥水平啊?

哈哈,七段!

或者:不好意思,才打了几年球,下场也不多,现在也就是混了个三段而已!

好玩吧?

也更好懂。

四、差点段位认证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比赛”

百度百科的解释:“比赛”就是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比较本领、技术的高低。比赛由多个人参加,或者团队参赛,并且有一定的规则,一般用来选拔人才。

从这个解释的内容来看,中高协差点系统最新推出的差点段位认证赛,除了“有一定的规则”这一点外,和“比赛”还真就扯不上太多关系——最起码连一般“比赛”都必须有的第几名、得什么奖之类都谈不上。

差点段位认证赛说白了,其实就是给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取得真实差点指数的官方平台。

或者说,相当于一种资格考核或能力测试。

就像职业球员考试赛,只要你达到了规定的成绩要求,便认你是“职业球员”,而不会在比赛中去区分你是第一名还是第三名。

如果非要说是“比赛”,无非是自己和自己比赛——看看自己到底能表现出怎样的打球能力?这一场认证下来是四段,下一场能不能想办法提高到五段?这辈子有没有可能达到八段甚至九段?

所以,差点段位认证赛最要紧的一个核心环节,就是如何保证“比赛”组织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让参赛球员在差点球场严格按照高尔夫规则打球,取得真实的打球成绩。

至于说,取得这么个差点段位认证到底有什么用?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做各的文章、各唱各的调调了:可以因为自己拥有“八段”身份而自豪;可以好好练球争取继续提升段位;同一段位的球友可以相约比试比试;较高段位的球友可以设擂打擂;城市和地区之间可以组成同等数量不同段位的团队对抗;各球会可以将会员区分为不同的段位板块组织活动;达到一定级别段位的球员可以在各差点球会享受一定的待遇;依段位与全世界高尔夫业余爱好者进行交流。

相信国人一定不缺做这类文章的智慧——而且一定会是妙笔生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球友必须了解的奥秘!中高协差点段位与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