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场效应 第108次分享2017-11-04

关系场效应 第108次分享2017-11-04_第1张图片
关系场效应

关系场效应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种情况下“1+1+l”大于3。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增力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情况下的“1+1+1”却等于0了。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上,统称为“关系场效应”。

“关系场效应”给人们的提示是人们在与集体融合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群体对个体智慧的促进作用,也不能迷信群体在任何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个体活动更有效率。关系场效应体现了权利的微妙,也体现了个人奋斗的精神,当集体决策PK个人决策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群体决策的精确性高于个人决策,这是因为群体成员间的相互提示和启发促进了信息交流,提供了许多选择方案,同时,成员间还能彼此检查对方意见所存在的不足;而个人决策由于是单独进行的,不能交流信息,也无法检查自己意见是否正确,所以难免失误。

透过“关系场效应”,我们可以看到,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实质上有两种原则在运行着:一是“责任依从原则”,一是“责任分散原则”。 先说“责任依从原则”。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来的,他认为群体关系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是“责任依从关系”。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则进—步阐明,“责任依从关系”的发展程度是群体整合和分化过程的一定水平的结果。这种“责任依从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表现在个体在群体中接受群体韵影响,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效果: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的支持力量。所谓“归属感”,即是群体内各个成员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表现得很协调,同一群体成员能一致对外,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群体。“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群体性的袖手旁观现象,正是角色群体中由“责任分散原则”带来的另一种“关系场效应”。 这样说来,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扬“责任依从原则”、弃“责任分散原则”呢 不能如此简单化。 凡事皆有个“度”。一味地扬“责任依从原则”就好吗不一定。倘过了“度”,就可能使个体角色“去个性化”,淹没在群体中。一概排斥“责任分散原则”就对吗?也不一定。因为它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客观牲,而且还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场效应 第108次分享201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