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文学创作训练营第七期总结

惠风文学创作训练营第七期总结

        4月28日,在杏花满地的初春时节,惠风文学创作训练营第七期顺利收官。一个月来,在营长的耐心组织下,在全体五十余名队员的友情支持和热情点赞下,我完成了一部短篇小说、一首自由诗、三篇书评,共计两万七千余字,体裁丰富,题材各异,收获颇丰,大大超出了我开营时的预想值。

一、乡村的回忆

        留住乡愁成为近些年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与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人相关的一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那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努力挖掘从前的生活素材、以文学的方式留住我们对村庄的共同回忆也成为近几年我写作的一个主攻方向。

        今年是德惠解放七十周年,一种沉重的使命感很早就驱使我为了这个不朽回忆写点对自己而言同样不朽的东西。在今年春节前后,我的一位忘年交王文生先生为我提供了与七十年前德惠及郭家那段历史有关的一个家族的一段史料价值极高却不乏趣味性的往事,我将它默记于心,在本期训练营开营时便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那个血火交融的特别年代。

        对于我们德惠人而言,德惠解放是个让这座城市获得新生的一个时代大主题,写惯了征文的我这里并不想把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拿出来加以歌颂,即使那个人是个真正的抗日英雄或战斗英雄。文学不是历史,文学更不是政治宣传及歌功颂德,我只想把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以文学的笔法再现于显示器上,没有灵魂的高大与猥琐,没有形象的完美无缺及卑鄙无耻。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我都不会硬性的将他们机械的公式化的划分为正面人物的高大上及反面人物的假恶丑。

        七十年前的郭家屯是解放战争那个时代东北平原农村的一个缩影,虽说郭家这个弹丸之地也曾走出了郭峰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曾哺育了胡乃超这样的民族英雄,但毕竟,郭家是个没有半点人文气息、战略不甚显著的穷乡僻野,注定不会有什么影响时代及重塑历史的大标题可以在此书写,因此,那段历史下的郭家人都是普普通通的终日在精打细算中掐指过日子的平民百姓。对于解放战争这个时代大主题,他们的思考还是战争是否与过日子有关,他们毕竟都没有太高的政治素养及觉悟,因此,在这个战争年代无法寂静的村庄,并没有出现像我们看到的教材中及从前模式化的文艺作品中所常见的拥军拥属现象,相反却是军民的意外的升级冲突。麻木、冷漠、狭隘、自私、短浅,这其实都符合那个年代人共同的本性。

        《郭家大院》以七十年前德惠解放前夕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五师某连长于郭家被误伤为线索而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写作期间,我除了多次采访王文生先生以外,还找来有关德惠解放战斗及郭家屯战斗的相关资料加以研读,只想让自己的小说更具浓重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小说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除了交待清楚故事情节之外,我还尝试展现与那个时代有关的一些记忆符号,诸如青砖房、土平房、铁锅大炕、大棉袄二棉裤、地主大院、炮台炮手、胡子、大马车、大车店、高粱地、打乌米等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的东西。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半纪实的作品,但在尾声部分我大胆的进行了有目的的加工。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自北京军区来郭家烈士陵园吊唁战友的军级干部曾于纪念碑前跪地失声痛哭。我便借鉴了霍达老师巨作《穆斯林的葬礼》一书的结尾,将此事进行大胆的移花接木,让被打死的连长的战友这一线十分自然的与郭家大院后裔一线巧妙结合,从而使小说十分自然的收尾,在交待各自的结局及生活现状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从而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微信控的生活

        写完小说,按惯例我还要尝试写一首诗歌。老实的说,近些年来,看到异常活跃的德惠诗坛,心里总有一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自卑感觉。从前自己是比较爱写诗的,但近几年来,写来写去,总感觉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没有太大的突破。我很赞成莫言老师的那句话,就是:“抄袭自己是最大的犯罪”。与艺术家的练笔及吊嗓子不同,如果一位作家或写作爱好者写出的作品无论形式及内容都是对从前作品单纯的直白的模拟或复制外,真的很无聊,不如不写。

        诗歌是一种高上的文学体裁,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最为直截和热烈的方式。无论古体诗还是现代诗,诗歌的形式基本模式化了。我们只能尝试旧瓶装新酒,少一些自我的风花雪月的吟咏,多尝试一些融入这个时代人们共同生活的主题。

        为此,我以《微信控的生活》为题写了一篇六百余字的长诗,对今天人们对于微信的依赖及微信的利弊进行一番反思,在朋友圈产生不小的影响。

        诗歌就是将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共同的感同身受以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小众化的自我的东西只能放到抽屉函而封之,渐被人们遗忘或被历史淘汰,大众化的内涵丰富的东西才能直指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直至成为不朽的经典。

三、读书当会思考

        我家中藏书颇丰,常常有人问我,你看这些书都能记住吗?我感觉这是个类似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既让人倍感困惑回答起来又颇感无聊的问题。读书的目的只是单纯的记忆书中的某些东西吗?已经是网络年代,很多东西只需一点鼠标或轻触手机屏幕即可得到答案,是不必要记忆的。我觉得,读书更大的作用还是作为读者对所读书本内涵的一种感悟及性情的陶冶,对思维方式的一种更新和升级,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培养和历练。

        多年来,每读过一部大部头的书后,我都会写一篇长篇幅的书评或读后感。读《西游记》也不例外,只不过,我的书评打破常规思维,没有把孙悟空看作一名勇于反抗的英雄的正面形象看待,而是将他当作生活中的一位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写。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千万不要囿于专家的观点或长期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些共性的认识,读书之时,必须对作者的用意、主要人物的言行及性格、情节的合理性与否有自己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如此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收获。

        在我们中国,《西游记》可谓是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最深入人心的作品了,但一旦认真研读原著你就会感觉其实它却是四部作品中最蹩脚的一部。很多年以前初读《西游记》时,我就对作品语句的啰嗦、情节设置的不合理及前后矛盾、打斗场面描写的单调等致命缺点提出质疑。最近复读,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于是将拙见即时记录以供各位文学爱好者参考。

        四月悄然走过,不到一小时,鲜活的五月即将走进我们期待的盛世华年。半个月后,我们惠风文学创作训练营第八期又将开营。我相信,每个训练者还将文思泉涌,佳作迭出。只要持之以恒,只要不忘初心。

20170430夜


惠风文学创作训练营第七期总结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惠风文学创作训练营第七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