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设计—男装行业的本质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

如今的男装时尚界,能数得上来的牌子中,绝大多数都诞生于六十年代开始的“同性恋解放运动”之中。在这些时尚巨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性……

同性恋设计—男装行业的本质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_第1张图片

——男装行业的本质,就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这些同性恋设计师,释放出了男人的女性特质!

郎咸平/指导 马行空 姜昊 李星 谢辰曦 尤华/文

如今的男装时尚界,能数得上来的牌子中,绝大多数都诞生于六十年代开始的“同性恋解放运动”之中。在这些时尚巨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性:近三十多年来,男装时尚都是由“同性恋设计师”在主导!从过去的克里斯丁·迪奥到华伦天奴,从圣罗兰到如今的D&G,还有堪称左右人们审美的乔治·阿玛尼以及华丽无比的范思哲,他们无一不是同性恋者。为什么他们能够崛起,并取得大众的认可?我们认为,这群伟大的同性恋设计师击中了当时欧美社会的“集体人格”。而“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就是男装行业的本质!

服装设计,是设计师个性和思想的主观表达。设计师自己的情感可以潜移默化地在作品中表露出来。

同性恋者的思维,既有男性的理性,又有女性的细腻感性。这两种视野的结合,使许多同性恋者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

正是由于这种天赋,使他们对于中性美、阴柔美的把握比其他男人更加到位,能够把年轻人压抑已久的欲望表达出来—抓住了社会的集体人格。因此,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战后出生的一代人步入中青年,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这群年轻时轰动世界的一代(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老了也不甘心循规蹈矩。于是,以“中性化”为核心设计理念的男装品牌“阿玛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不仅仅成就了一个如今享誉全球的时尚品牌,更标志着男装行业开始背离传统的“阳刚威猛”的男性形象,转而探索男人内心深处“温柔细腻”的内在人格。之后的三十年中,这一影响依然占据着T型台。

再看如今的中国男装市场,可谓群雄割据,男装品牌多不胜数,但没有一个能够在国际上有所影响。其中一些品牌竞相聘请欧美、日本的所谓的一流设计师,但是,西方的设计师之所以出名,在于他们能够明白西方社会的集体人格。让一群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人在中国做服装设计,怎么可能成功?

总之,一件“男装”要体现出一个人的风格和魅力,而一个“男装品牌”则要击中当时社会的集体人格,这样才能成功。这就是男装行业的本质!

何谓男人?大师说,每个人都是雌雄同体

传统意义上,我们总是在把男性区别于女性的一些特质强化—力量、勇敢、坚强、大气等等,似乎坚强勇敢的肌肉男的形象,才是真正的男人(纯爷们)。

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批阴柔小生颇受欢迎。尤其以《快乐男声》等为主导的全民选秀节目,更代表了这种倾向。以中性美挂帅的超女李宇春红极一时,2010年的快乐男声中更出现了刘著这样极具女性特色的选手。

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思想发展的印记。好像现在男人不再男人,女人也不再女人了,男女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其实在哲学以及近代的生物学领域,很早就讨论过这个现象。从柏拉图到弗洛伊德以及近代的荣格,他们都把“双性”当成是人的一种本质来对待。也就是说,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是“雌雄同体”,身体不过是躯壳,只是每一面表现出来的多少不一样。

一个男人天生包含了从极度女性到极度男性的所有特质,外表显现出来的只会是某些特质。因此,男人应该是不同特质的多元组合,而不只是特定的某种类型。

这样,就不难解释有的男人像施瓦辛格塑造的硬汉那样阳刚,也有的如韩国明星李俊基那样柔美,还有的如张国荣那般妖娆多情。这才是男人本来的面目,他们是多样的,而不仅仅是阳刚、肌肉、勇猛的形象。

既然男人是多样的,那男装又应该如何概括呢?多样性的男人所对应的,是不是多样性的男装呢?

同性恋设计—男装行业的本质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_第2张图片

同性恋运动,解放了被压抑的男装

我们先回顾一下近代历史上男装到底是怎么样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因为经济大萧条,男人们的衣服极度统一,无一例外。都是同款式的礼帽、风衣、皮鞋,不靠近身旁几乎难以分辨出自己的熟人。

到了四十年代末,大萧条风波已渐渐平息。当时的美国已是世界经济大国,工业产品占到了世界的一半,失业率接近零。没有了战争的威胁,人民生活好转,但男人的服装和三十年代比,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仍然是一样的礼帽、风衣。和那个年代的福特汽车一样,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男装如同军装那样的单调和极度统一呢?我们得从二十世纪的历史事件中去寻求答案。

说起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不得不提。一战主要集中在欧洲,二战的炮火则遍布全世界。由于战争的笼罩,当时的男人被迫挑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坚强勇猛便成了社会衡量男人的标尺。你可能想像不到,这和男装的变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由于战时物资匮乏,整个社会追求一种简洁而高效的风格,服装样式也被固定了。简单实用的功能被保留下来,其他多余的花哨装饰一概去除。

各国政府在战时也对民用服装作出各种规定。在英国,民用服装必须根据政府规定的样式制作,确保不浪费布料。德国、法国也都有类似的政策,以保证社会资源最优先供给战场。苏联则更加严重,民用服装已停止制作。美国的政策稍宽,政府颁布男装标准,比如裤子不能有翻边儿,不鼓励穿马甲以节省布料等。

战争结束后,男装上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部分被保留下来。这些衣服的样式,更符合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集体人格—简洁、实用。因此,四十年代末,美国大街上仍然是战时的服装样式,极度统一。

同性恋运动

战后的人口大爆炸,导致六十年代中后期年轻人的比重大大增加。美国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一半以上。欧洲20岁以下的年轻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而二战后,因为美国经济的繁荣,以及接近百分之百的就业率,使得战后的一代没有生活压力。在安逸的环境中,男人多元化的本性强烈地需要解放出来,而不再只是阳刚的一面。

但社会观念却无法迅速转变,战争中走出来的老一代仍掌控着世界,年轻人的个性受到压制。因此,在六十年代,爆发了很多社会运动,去打破这种桎梏。

打破传统的反主流流行文化开始盛行,例如嬉皮士、朋克、吸毒、性泛滥等等。男人们纷纷舍弃以往的短发、西装和皮鞋,蓄起长发,做出鸡冠发,带上骷髅饰品和金属鼻环,穿着磨出窟窿的牛仔裤、画着美女的皮夹克。这群年轻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他们彻底打破了西方社会原有的道德体系,不管这种打破是否值得称赞,都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宗教到法律,再到每个人的思想观念。

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改变了社会的集体人格,而“同性恋”也随着这股潮流,开始在西方兴起,并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接受。这对男装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之前,西方认为同性恋是宗教罪孽、法律犯罪、医学疾病。这些观念,导致男人被压抑,也是服装极度统一的背景和原因之一。

无论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都反对同性恋,新旧约圣经也一贯视同性恋行为为罪。圣经认为同性恋行为的本质是违反神创造的秩序,违反自然及人性。在欧洲,因同性恋而被处死的例子多不胜数。

即使在近代美国,同性恋也仍然不能被接受。1953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命令,禁止同性恋者在政府和军队中任职,并要求与政府有契约关系的公司查出并解雇它们的同性恋职员。难以计数的教师、医务工作者、州和市的雇员因此失业,同性恋者被剥夺公民权利。

六十年代开始,欧美年轻人掀起的一系列反社会的运动,为同性恋者争取权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1962年,伊利诺伊州将同性恋行为合法化,在全美迈出了第一步。1964年联邦民权法案废除了由于种族、肤色、性、宗教和母国等引起的法律歧视。

1969年发生的“石墙骚乱”被认为是现代同性恋运动公开化的起点。同性恋者大规模组织起来,要求平等的社会权利,并且开始募捐资金支持政治选举。

197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以58%赞成、4%弃权通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列表中删除。1975年,同性恋者在联邦任职的禁令被解除。

欧洲社会对同性恋的法律允许更早一些,1951年保加利亚、1961年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67年英国等,纷纷在法律上承认了同性恋的合法存在。

由此,同性恋在西方社会开始被广泛接受。中性化的着装诉求大量出现,为现代男装的多元化肃清了道路。

同性恋设计—男装行业的本质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_第3张图片

男装巨头:尽是同性恋设计大师的传奇

我们发现,在当今男装界,为大众所耳熟能详的品牌的设计师,大部分都是同性恋者。是偶然还是必然?还是先来看看这些大牌再说吧。

1、阿玛尼Armani

无论你认不认可阿玛尼的中性风格,这个品牌都已经在西方社会流行了近三十年,并且愈演愈烈。

阿玛尼是一名同性恋者。1966年,32岁的阿玛尼和建筑师塞尔吉奥·加莱奥蒂Sergio Galeotti坠入爱河。1970年两人合办公司。1972年,加莱奥蒂卖掉了自己汽车,辞掉了建筑师的工作,开始全力支持阿玛尼做自己的牌子。

1980年以后,阿玛尼在事业上蒸蒸日上,甚至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一时风光无限。但就在此时,阿玛尼痛失爱侣。他变得顽固和孤僻,20多年来不近烟酒,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走到哪里都只说意大利语,没有再找任何男伴,继承了塞尔吉奥·加莱奥蒂的一切。男人的偏执与执着,在他身上无处不在。

同时,阿玛尼保持着比女性还吹毛求疵的一面:店内衣架之间的距离、庆典时的桌布和摆设、模特的走台方式、T型台上裙摆的褶皱以及前后摆幅,都是他精心设计好的,甚至连模特的化妆都要亲自动手去弄。

他的成名之作,是1980年专为电影《美国舞男》设计的“权力套装系列”power suit。李察基尔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牛郎,他在电影中穿的服装,全部出自阿玛尼本人之手。这套线条柔美的服装,毫无保留地展示出男演员的随性与风流,完全不同于之前男装的刻板。阿玛尼用中性风来抒发男人的内心。

在阿玛尼男装上,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柔美的线条、大大的翻领,完全颠覆了之前男装的标准模式。可能在今天,那些套装不会让我们觉得怪异,因为今天的西服仍以它为榜样。其收腰、大翻领的基本设计理念,已贯穿到西服的灵魂,改变的只是面料和颜色。

请想像一下,四、五十年代,男人们穿的是连几颗扣子都有限制的标准男装。六、七十年代又碰上了美国的性解放运动,当时的嬉皮士和摇滚歌手穿的那些东西,已经是绝对穿不出去的。

就是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背景下,阿玛尼诞生了。这种中性化的主线,不断发扬光大,直到今天。

阿玛尼每年的时装发布会,都是中性化潮流向前迈进的印证,设计师们在一天天试探着人们接受的底线。

在阿玛尼2008年的服装秀上,男模的深V领已经开到肚子上,完全露出胸部线条,或者穿着像裙子一样的宽大裤子,十分自然地披着女士围巾,中性概念十分明显。到了2010年的米兰时装秀,这种潮流更是被推向极致,男模已毫不避讳地以裙装示人,甚至出现男模手拉一个小男孩的造型,彻底颠覆了男人的形象。

“雌雄同体”恰似男装表达的最高境界吧。如果把这些衣服直接换到女人身上,走在大街一点都不夸张。

阿玛尼率先在男装市场掀起中性化浪潮,直到今天,仍是美国销量最大的欧洲设计师品牌。

同性恋设计—男装行业的本质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_第4张图片

2、圣罗兰YSL

与阿玛尼的故事不同,伊夫·圣罗兰和皮埃尔·贝尔热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

1961年,他们共同创立了“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 Couture House。1976年两人分手,因为圣罗兰喜欢上了现任香奈儿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的男伴,法国贵族雅各Jacques de Basche。但他带给圣罗兰的,却是无尽的噩梦,鼓励圣罗兰纵情纵酒。最后圣罗兰住进了精神病院,几乎断送了他的设计师之路。

圣罗兰就像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概念的孩子,单纯、随性、敏感、执着。而皮埃尔·贝尔热对圣罗兰事业一往情深的支持,令常人难以想象。即使圣罗兰交了新的男友,也依然如故。

他是圣罗兰得抑郁症时唯一去探望的人,几十年来打理着圣罗兰的事业,扮演着与阿玛尼男友相同的角色,给天才的圣罗兰自由的创作空间,不为凡尘俗事所浪费精力。在圣罗兰自甘堕落后,他又四处找寻新的设计力量,以维持品牌生命。

葬礼上,他扶着圣罗兰的灵柩,发誓要把这个品牌经营下去。没有圣罗兰就不会诞生这个品牌,而没有皮埃尔·贝尔热,这个品牌就没有办法延续。同性恋们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奇迹。

圣罗兰的主要影响是在女装的设计方面,但他的男装也同样精彩,一样抓住了时代的脉搏,那就是—近代西方社会解放了的男性需要的中性化倾向。

2004年,斯特凡诺·派拉帝Stefano Pilati成为圣罗兰的设计总监,毫不意外,他也是一名同性恋。他说:“我从小在一个女性世界里长大,我很敬畏两个姐姐,从不反抗她们。因此我变成了同性恋,这对我很有帮助,让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男人的世界。”

2004年6月,斯特凡诺·派拉帝推出第一个圣罗兰男装。以“深U形”的裹胸款式为主打,追求优雅而洒脱的效果,显得飘逸而宽松,又有点漫不经心,颇有阿玛尼的风范,还是不离中性化的风格,模特如同迪奥的一样骨感和纤细。

3、范思哲Versace

和阿玛尼同时期的还有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他也是一名公开的同性恋者,长期生活在对同性恋比较包容的城市迈阿密。因为范思哲的存在,迈阿密变成了美国时装业的中心之一。

范思哲在中性化上走得更远,蛇发女巫美杜莎的商标代表的,正是范思哲的哲学:图案性感、风格妖娆、性情张扬、色彩艳丽。范思哲最擅长的,是运用色彩来抒发强烈的感情,但整体却不突兀。

4、华伦天奴Valentino

相比阿玛尼的痛失爱侣、圣罗兰的跌宕起伏、范思哲的英年早逝,华伦天奴·加拉瓦尼Valentino garavani要幸福多了。50年来,得到爱人杰卡罗·吉米迪Giancarlo Giammetti在工作上和情感上无尽的支持。

杰卡罗是华伦天奴的经纪人、保护者,并甘愿活在华伦天奴的影子里,为其默默奉献。他专心打理公司上上下下的业务,让华伦天奴能够去专心做他的设计。

在华伦天奴的工作室内,没有缝纫机器,你能看到的是超过120名女工用人手缝纫一件礼服。因为拥有杰卡罗的支持,华伦天奴才能这样有余暇为服装做繁复的点缀,才能用如此奢华的方式来演绎完美的服装。

华伦天奴把每一件衣服都当成艺术品去雕刻,裁剪是绝对的完美。模特虽然瘦弱却不病态,但同时也受到中性风的影响,阳刚之气略显不足。

5、迪奥Dior

迪奥的历史更为久远,成立以来一直都是高端女装的典范。但在男装中性化浪潮的推动下,迪奥也于2001年秋天,推出了副牌迪奥·桀傲Dior Homme。

设计师艾迪·斯理曼Hedi Slimane也是同性恋,他和卡尔·拉格菲尔德(即前面所提的香奈儿设计师,圣罗兰抢走了他的男伴)的忘年交扑朔迷离。

卡尔为了穿艾迪设计的“吸血鬼风格”的男装,一年内减肥四十公斤。到底是为了穿衣服而减肥,还是为了衣服的设计师而减肥,我们不得而知。但2007年艾迪离开迪奥转行摄影后,卡尔就不再穿这个牌子,而且也开始开个人影展。说到这,还是看看艾迪设计的衣服到底是什么样的吧。

艾迪对中性男装的另类演绎,在时装界激起轩然大波。阿玛尼男装,虽说中性,但绝对是健康的中性。迪奥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是舍弃高大阳刚的男模,启用女性化特质很强的男模,穿上他设计的窄版贴身外套和修长裤子,男人拥有了无比细腻的外表:孱弱的身材、忧郁的眼神、清一色的骨感,将男人的传统形象彻底打破。

“吸血鬼”般的迪奥男装设计,可以说是只有为数不多的瘾君子才能穿下,甚至对欧洲女人来说都偏小。极度病态纤细的男模们,在T台上展现了林黛玉般的孱弱之美。没办法,艾迪就是因此誉满天下。

2001年到2007年,迪奥·桀傲几乎成了21世纪的男装指标。也是从那时起,开始盛行纤柔、骨感的男模。

6、普拉达Prada

如果你认为迪奥就是男装中性化的极限,那你就错了,他们都比不上后起之秀马里奥·普拉达Mario Prada。可能再也没比“普拉达男装”更女性化的男装了,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中性,成为一个另类的舞者。

如果读者对时尚女装稍有涉猎,肯定对普拉达女装不陌生。那是典型的商场中的女强人,没有丝毫的女人味。当然,这也是她想要打造的女人形象—强势。

1978年之后,普拉达创始人的孙女缪西娅·普拉达Miuccia Prada执掌并担任设计。她本人有着透彻入骨的女权思潮,风格上强调“被阉割的父权”,旗下男装也沦为强势女性主义的俘虏。

普拉达的设计师不同与前面几位大师,她是唯一的女人。我们无从得知她是不是女同性恋,但我们知道她眼中的男人是娇小妩媚的,是女人的附属品。

普拉达男装的灰暗、裸透以及西服长裤所装扮的,无疑是充当普拉达女性铁蹄下的效忠者,满足其对男性的奴役心理。比如它的一款男装,上衣用米色紧身绒线衫,营造出裸露的效果,裤子更是用了极度鲜明夸张的色彩和内裤外露的设计,将男人装扮得无限艳丽。而另一款甚至还给男人穿上了超短裙,成功地完成了男女性别的外在错位改造。

同性恋设计—男装行业的本质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_第5张图片

传统男装市场在,男人大部分还是男人!

即便中性当道,仍然可以找到像HUGO BOSS以及登喜路Dunhill这样坚持推出传统形象的男装品牌,而且这些品牌依旧很有生命力。

其实即使阿玛尼这样率先走中性化路线的男装品牌,也依然有传统规矩的男装出现,只不过已经不在T型台上出现罢了。不过,阿玛尼的传统男装,相比其他品牌的传统男装更加贴身、纤细以及柔软,放大男人美丽身体轮廓的同时又能保留西装本身的优雅绅士气质。

很明显,男性化特质明显的男装依然有市场,这也完全符合我们对于男人多样性的判断。社会的集体人格并非全部转向中性或女性化,男人的多样性没有改变。接下来我们将以典型的走男性化路线的HUGO BOSS 为代表,看看传统男装如何抓住潮流之外的男装市场。

HUGO BOSS诞生于1923年的德国麦琴根。二战期间生产军服,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

BOSS的平面广告当中,男人味十足的模特,无论坐立,都是整整齐齐的打扮、端端正正的形态。仿佛穿上BOSS,立马就成了严谨细致的德国男人。广告强力放送的阳刚味,正是该品牌的灵魂。

设计方面,BOSS男装设计极为对称,口袋、纽扣几乎都是镜像排布,完全对称。到80年代有明显的倒三角设计,将男性的宽肩充分突出,彰显男性的安全感。

和其他时尚品牌不同的是,BOSS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众星云集的好莱坞或各种各样的时装秀上。反而选择赞助德甲拜仁慕尼黑队和西甲皇家马德里队的全部正装,并且每年都投资数千万美元于F1赛事,因为这些才是男人们的运动。#p#分页标题#e#

BOSS男装和只有男性参与的赛车运动,以及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欧洲足球运动员的天衣无缝的结合,深入人心地建立起了硬朗的品牌形象。

有趣的是,在极力增强自己传统硬朗男装品牌形象的同时,BOSS也推出副牌HUGO by Hugo Boss,藉此在男装中性化潮流下,分得一杯羹。大红大紫的颜色选择,清晰可见的花纹运用,纤细柔软的面料,配上女人味十足的手袋和凉鞋,让人几乎怀疑这个品牌出自于严谨刻板的德国,怀疑它是BOSS。

同性恋设计—男装行业的本质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_第6张图片

现任设计师布鲁诺·皮特斯Bruno Pieters和其他设计中性化或者女性化服装的设计师有所不同。他是标准的学院派出身,在大学学习服装设计,毕业后担任设计助理,然后慢慢走上了设计之路,似乎这是一个男装行业内的特例—非同性恋设计师。他的名气远远不及前面所讲的男装设计师,而BOSS的这个副牌也并不是非常热门,可能是没能真正抓住那些有中性化需求的人。

整体来看,上面讨论的这些世界男装巨头们都有着清晰的市场定位,并能准确嗅到社会集体人格的转向。

阿玛尼由于最先引领了中性化风潮而占有了最多的市场份额。他的商业化运作也非常成功,每年的奥斯卡奖必然是他的舞台,明星效应显著。同时,副牌也较其他男装丰富,价格覆盖面很广,所以受众会比较多。

范思哲的男装比阿玛尼要华丽,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更加大胆,因此他比阿玛尼更加偏向女性化。

迪奥则是走非常极端的女性化路线,而且也因此名扬时装界,把男装做到了极致。

普拉达男装根本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女装,他把男装做到了“变态”的境界,一个极力推崇女权主义的人设计出来的“奴役性男装”。

BOSS长期坚守严谨的德国传统,致力于做传统男人这块市场,同样也风生水起。在上海的连卡夫,最好卖的西服就是BOSS西服,他典型的男性化特质能够吸引到中国保守的消费者。

而面对多数从设计师起家的如阿玛尼、迪奥等外国名牌,中国男装的出路在哪?

显然,盲目追求集体人格、盲目追求成为时尚的引领者,对中国男装来说几乎不可能。但对大多数以服装制造起家的中国男装品牌来说,也同样能打造出自己的优势。处在国外大牌和国内激烈竞争之间的中国男装产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己知彼”。设计的缺陷可以用模仿加快速反应的模式弥补,而高效的产业链或许才是中国男装展现自己实力的舞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性恋设计—男装行业的本质是击中社会的集体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