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大家晚上好,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在007里有很多的分享都选择了6月24号,所以很感谢来听我分享的各位朋友。
生活中需要银玲般的笑声,我是最会逛博物馆的外企通信工程师何银玲。致力于推广博物馆文化和非药物疗法。
在分享之前,问问大家,你有没有以下体会呢?
流行社會裡,我們追捧的是這样吃:
日系的和牛以及暖心便當
米其林的星級餐廳
分子料理的黑科技
...
現實社會裡,我們天天應付的是這些吃:
飯局裡,對面坐著仨局長
咽下去的全是口水和酒水,沒敢吃菜
週末終於有空,帶家人來吃頓好的
排隊倆小時,半小時吃完吵一架回家
...
內心世界里,我們認可的還是這些吃的:
舌尖上的中國
小時候媽媽的飯
...
有以上體會的你,可以回答一下我,在讨论区里可以打个1
哈哈,
年齡應該快要過30或者已经过了30了。。。
到了想好好吃飯的時候
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很懂吃
山藥補腎,薏米除濕,核桃補腦
可是吃了半年,沒用,為啥?
因為我们沒懂背後的道理
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其實很高級----我逛的博物馆越多,越有这个感觉。
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
就跟衣服一樣,合身的一定是一人一個尺寸
需要量身訂制
吃和穿一個樣,沒法拿一個模子去套所有人 ---
懂得飲食背後的學問,才能準確度量自己
真能幫你的,不是那些脾虛吃小米的小貼示
而是能把喝茶跟喝水的區別能講清楚
把中西方吃飯區別能說明白這樣的學問~
所以这里先提个醒:那些网络上推方子的人,都得加倍小心,因为很多读者就是对着症状抓方子吃的!能够潜心阅读的人,很容易脱颖而出!有个身边的例子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分享,哈--90后博士 南岛老师)
1、为什么要选这本书分享?
因为对“什么是最重要?什么更重要?”的思考。
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可如今,对自己亚健康状态还不自知人群占绝大多数。比如我去北京厚朴参加十天的健康营,那里的老师就感慨:”现在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
与我们关联最大的就是我们日常的饮食生活,所以我尽可能的做一个提醒。
我跟许多人一样,在听到《黄帝内经》这种传统的国学经典书籍时,第一反应就是摇摇头,看不懂,难理解。偶然的机遇听到了徐文兵老师和梁冬制作的解读黄帝内经音频版,深深被折服。
昔在黄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本书得以出版,还是经过多年的演变和迭代。
2016年第一次听徐老师的音频,在十点读书会里每周有阅读打卡的习惯,可是输出还是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自己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功夫下得不够,希望能找到战友一同研读。
2、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内容简介
徐文兵《饮食滋味》。
【飲食滋味】,是為了使每天吃飯的人能好好吃飯,日子能夠舒服地過下去,首先它厚朴一期三年制中醫班2010 年中的一門課,由徐文兵老師講授,压缩精华后,在今年二月才编辑成书出版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我們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各種從沒吃過的食物和飲食習俗,它們來自外地、外省、外國、外民族。我們的父輩們可能一輩子也就吃過本地產有限種類的幾種食物,而打我們這一代中國人開始,我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流行摧毀了傳統、營養和元素替代了味道…
關於吃的一切都有了變化,那麼,什麼才是不變的?什麼才是中國人的飲食之道?
《饮食滋味》就是把那些不變的道理告訴大家,它的對象和受眾是:把自己當做是人而不是機器,把胃當做是胃而不是口袋,把吃飯過程當成人生享受而不是一道程序。
【飲食滋味課程大綱】 里的第一点就提到:
中西方營養學的區別,以人為本的原則。
中醫營養學以人為本(不同时刻、心态、方法--看看博物馆里古代人用的各种炊具就知道了),西方營養學以食物為本;
中醫營養學是把極其複雜多變的東西簡單化;
食物的寒熱溫涼、升降浮沉、歸經;
中醫認為同樣味道的不同食物歸經不同。
××××××××××××Start 保留文稿部分,不作语音分享×××××××××××
1-2食物的天、地、人座標體系與神、氣、質
吃好了不餓,吃飽了不飢
1-3認識營、養,詳解五穀、五畜
人要先愛自己
營和養要以先天的本能為基礎,加上後天正確意識的引導
動植物都把自己最精華的東西貯藏在自己的種子(精)裡
五穀才是我們所說的吃飯的“飯”
2-1膳的概念與五畜
膳的本意是分餐制,是根據人的體質單獨訂製適合吃的飯
2-2詳解五畜、五果、五菜
陰性的食物被人體煉精化氣就能滋補腎陽,否則就變成異物
水果要吃當地、應季的
中醫的飲食觀:元炁與榖氣的和
道家認為人一輩子吃的飯是有定數的
吃飯的時候省元炁就得專心地吃
2-3五味與藥食的性和用
中醫飲食療法的精髓:調神 ---无为灸精髓所在也是
古人關心的事:食材和藥的性是什麼
學習中醫營養學要知道食物本性
甘味補脾瀉腎緩肝急
鹹味補心瀉肺潤腎
辛味補肝瀉脾宣肺
酸味補肺瀉肝收心
苦味補腎瀉心燥脾
3-1水質與水氣
喝什麼不重要,喝進以後發生什麼很重要
胃=水榖之海
形寒飲冷傷肺
水和水不一樣
水質:硬度越高,陰性越大
水氣越足,水越好
泉水陰陽平和
井水用來滋陰、潤燥、沉潛、沉降
3-2詳解湯、飲、汁、漿、液、膏、膠、糜
湯專指開水、熱水
狹義的飲是用開水、熱水浸泡後提取液體去喝
病在下,取液
鮮榨汁,比水易於吸收利用
水米相將為漿
液濃縮變為膏
膠類的藥物可以滋陰填精、益精填髓
糜粥自養,耗損自身元炁最少且養人
3-3藥酒與水毒
4-1水勢,烹的水加工與油加工
水有水勢
輸液是以勢壓人
烹是人為對食物的加工
烹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幫人更好地消食物
烹的目的之二是為了幫人更好地化食物
人為的目的是節省元炁
幫助消的方式:改刀、研磨、搗捶、拍
幫助化的方式:藉助水、油、火和微生物…
视频是15 個課時,677 分鐘,音频是61集,所以只能慢慢消化。
××××××××××不做语音分享,保留文稿部分 End ××××××××××
3、这本书对自己最大的影响
3.1 飲食,得有滋有味
3.2 以人為本VS以食物為本
3.3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3.4 實際應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字究竟又理解了多少呢?你知道身和體的區別嗎?你知道滋和味的區別嗎?重新認識我們的文字,重新思考文字的內涵,發現越來越多的樂趣。
3.1 飲食,得有滋有味
话说 吃好睡好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也许你可能会为现在的食品安全担忧;
也许你正在因为工作常常要夜班而苦恼;
也许你常常因为生病,而感到无助;
也许……
越來越多人把吃飯當作一道程序,而沒有當成一種人生的享受,我們是不是應該自我反思一下呢?
徐老師曾經說過,“不怕中醫是偽科學,就怕科學是偽真理。” 於本人而言,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晚让我们一起來品嚐下這道“菜”吧,哈。
何謂滋?何謂味?
老師開篇就問,“什麼是滋?什麼是味?滋和味有什么区别?” 都說學習首先要懂概念,徐老師引導我們真是從基本的概念入手。
說文解字,極大滿足了我们的好奇心。
滋是水字旁,唾液為水,腎精所化,味蕾只有在唾液滋潤下才是活的,心其華在舌,紅色的舌頭和唾液的滋潤,形成水火既濟,這叫滋。
而味,分為氣味和口味。
口味粗分有五種,酸苦甘辛咸。細分有十種--酸到極處的“澀”,與苦同類的“焦”,與甘同類的“淡”,與辛同類的“辣” ,與咸同類的“鮮”。
3.2以人為本VS以食物為本
吃什麼不是最重要的,什麼時候飢了、餓了、饞了很重要。這些也都是中醫營養學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所以要切記生氣的時候不要吃東西,等氣順了,想吃了再吃。
中西醫結合才是王道啊。
從去年自己的就醫經歷來看,看西醫不少醫生就是拍片下診斷,吃藥打點滴,是極度無助的狀態。
當時患了肺炎支原體感染,後來不咳嗽了,回去複查仍然顯示指標是支原體感染,當時就非常不解。後來從自己的飲食中進行調整,每次發現吃到一些食物後會引起咳嗽的,我就多加注意,以后不吃或者少吃,身體敏感了,知道哪些該吃哪些少吃。
同樣一個味道的東西,歸的經也不一樣。有句話比較有意思“蔥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原來蔥白入肺,通督脈,蒜是入心的,能溫通心神。正常人吃蒜會感覺辣心,身體陰寒的人吃下去就會覺得很舒服。如果平時你在生活中對某種口味特別偏嗜,那是你身體的本能的自救行為,身體需要他。徐老師就拿他父親的例子解讀,他老人家格外吃韭菜花上撒胡椒面,等過了身體陰寒時,口味就會變化了。
我們很多時候做飯做菜,用的柴火不一樣,煮出來的食物味道也不一樣,這個我老爸經常在過年的時候念叨,因為每逢過年,他就換作柴火來煮年夜飯,說起這個食物的覺知,真比不上老兩口啊。
時節飲食益處多
正常的人是春天少吃肉,少吃酸。
春天发芽了,其实菜比较好。
我曾經在微信朋友圈裡轉發了一篇關於盡量少喝或者不喝冷飲的文章,結果我有一位同事直接留言說:“那倒不如死了算了!”你說,我能怎麼勸?身體是他自己的,如果他自己都未能意識到,旁人多說又有何益,還不是浪費了注意力。
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那個人。
健康的人群,秋天可以吃点梨苹果,滋陰潤燥;
冬天吃点植物果實,如堅果,還有地裡土豆和蘿蔔等。冬天不建議吃反季節的綠葉菜,閉藏時期多吃地裡藏的食物。
中醫講“飲食有節”,順應天時,吃應季的食物,隨着24節氣的變化吃東西。
記得去年7月左右,全身出濕疹,当时才开始忌口,去醫院開過敏藥,可是總是反反复复,好了又出,没法彻底。直到過了季節,什麼藥也沒吃,自己就徹底好了。後來以為芒果那些不適合自己吃,都不敢碰了,直到十一月在時令養生師的指導下食用芒果,內心感觸啊。曾一度以為以後自己都不能吃芒果和牛肉等,桑心了許久(之前因為在海南吃了芒果和牛肉,腳上有個不大的傷口居然引發了炎症。。。这是一个伤心的故事,此處省去一千字)
3.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我們主要食物是方圓百里出產的東西,“常食”。別的嚐鮮即可,不宜多吃。
我是南北方來回跑過幾次,老媽總擔心我會水土不服,每次都讓我帶上一小瓶水和當地的混着喝。這跟徐老師提到古人的預防方法很相似,“到了異地在吃任何東西之前,先用當地的水煮開泡杯茶試試,提前適應一下 。”
想想內陸人跑去海邊城市吃海鮮,不適應者眾多啊。
還有之前吃笋的時候,我以為都是發物,聽完這一課,才知道還要分冬笋和春笋,冬笋產於冬天,有封藏之氣,而春笋產於春天,有生髮之氣,之前我對春笋過敏,就是它的生髮之氣把我內在的陰寒濕濁之氣透出來了。
3.4實際應用
1.水果也是商業陰謀嗎?
我自己是“每天一个蘋果的”受害者,大多数人的体质并不适合天天吃水果。
之前生病期間沒有斷水果,還愛喝酸奶,结果咳嗽一直斷斷續續沒全好。
也許有人提到了科學家中的一個安慰劑效應,我聽完卓克的講解後,也一度認為有可能就是一種安慰劑效應,可是我也很認同,對事物的焦慮不能太多,有時候真的是怎麼吃著舒服怎麼來,才是最好的,比如海南人喜欢吃西瓜的时候往上面加盐(夏天大汗容易流失盐分,顺带补充),潮汕人吃杨梅蘸着酱油吃()
這本書只是給你提供一個參考,了解過後,飲食過程中有所斟酌便足夠,大可不必過度焦慮。
我們平時自己買菜做飯時,你知道了該挑選何種食材了;
我們出去飯店點菜吃飯時,你知道了該如何點菜,為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的健康做了考慮,這才是真的吃得舒心又健康啊。
2.七分飽打住。
很多時候,按照飯點喂孩子吃飯科學育兒法還不如老百姓的土方,土法更解近天真、無為,接近道。
吃好了有没有标准?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跟着觉和感走。聽老師的,學中醫第一件事是找到自我,恢復感覺。觉饥不饥, 感饿 不饿 ,吃好不饿,吃饱不饥。饥的时候要吃饱,吃到七分饱,饿的时候要吃好,宁饥不饿。到饿的时候就伤心了。
能量需要感悟,飲食中也得好好體會體會個中滋味啊~
因为每做一样事情都要考虑积累的力量,不能急,不能太焦虑,否则适得其反。
試着去當一個好廚子
徐老師曾經提過,學醫之人,最好也能成為一個好廚子。
這幾年因為工作的忙碌,吃飯也真是為了充飢。反思之前自己是接近於無知覺的大胃王,155身高接近一百斤,还真的是走过的每一步將就都算數。(现在吃七分饱+站桩+艾灸连续几个月保持在90斤左右)
記得在厚朴上健康營錄像課,徐老師給三期的同學留了一個作業--《記你最難忘的三頓飯》。飲食裡必定帶着很多情感,做出的食物才好吃。就像每年春節,大家回家必定懷念家鄉的美食,尤其是一家人團聚吃到的大餐,都是滿滿的愛啊。
去年年底出發去北京學習歸來後,同學們都對厚朴食堂的美食念念不忘。厚朴中醫學堂從一開始就建立了自己的廚房,聘請了廚師,精選食材烹制美食給同學們提供了健康營養美味的飯菜,以後聽說還要推出實操課程,手把手教會大家做飯,提高生活品質。
概括:
天上飞的偏热,水里游的偏阴,陆上走的偏中,吃的时候把它带有的天地水能量带入身体。比如现在的小孩吃肯德基那些食品,鸡肉多,就会偏好动,晚上睡不好。之前我就试过吃地瓜吃多了引起咳嗽的情况,身体偏寒,地下的食物有些季节不适宜多吃。
非常期待,繼續豐富自己的中醫營養食療學。
慰籍自己,慰籍家人和朋友們~
下面有一些摘錄,有兴趣的战友不妨閱讀探討哦。
https://mp.weixin.qq.com/s/8b8S90PJ-EvOxrIiU-HD-w
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學習中醫,平時的生活中無時不刻貫穿著中醫的價值觀和理念,隨便說幾個:
比如吃飯前,一般的家長也就是讓孩子洗手,我媽總是讓我們坐下喘勻了氣才吃飯,叫「哈哈冷氣」。小孩子瘋跑瘋鬧上氣不接下氣,馬上吃東西,容易嗆著更容易吞咽空氣進去鬧肚子疼;
比如感冒發燒以後,我媽就不讓我們聞熗鍋的油煙氣,因為這樣會郁閉肺氣,不利於宣散外感邪氣;
比如我們平時就常吃烤饅頭片、窩窩頭片,焦苦入心,有利於消化食積;
比如我們從小就知道食物的寒熱屬性,吃炒綠豆芽的時候就要放些辣椒或羊肉,吃雞肉的時候就要放些蘑菇。
道家有一種說法我很認同,它說,人必須先愛自己, 然後才能好好愛別人。現在,我們經常遭遇道德綁架,就像電影《非誠勿擾》 里的情節:賣墓地的人先給你扣上「孝子」的帽子,這樣你就不得不把那塊墓地買下來,因為你是「孝子」啊!
这几天跟厚朴健康营的同学们讨论近期实操的过程和采访大家读过这本书的感受时,其中一位同学说:
我的分享,电子优惠券领取链接在此:
https://m.qlchat.com/wechat/page/topic-intro?topicId=200000148764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