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中散文集笔记

  铜陵市国税局巡察人才库副组长左中同志常年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创作并发表逾10万字,是鲁迅文学院安徽中青年作家班学员,也是铜陵市作协和书法家协会会员。市局税务文化建设巡礼此次以左中散文集《月河》为专题,依托《青铜之梦》,为全市国税系统全体税干奉献了一份精神盛宴。

  铜陵人话铜陵事。左中原籍枞阳,在铜陵工作生活二十多年后,从当初的不屑逐渐变为喜欢,再听不得别人说铜陵的坏话。早上按照惯例是要整碟生姜的,人们常说“铜陵的生姜嫩,吃到嘴里没渣滓”,左中却深知老姜更有嚼头,够劲而且有醇香。他建议大家有机会去看看佘家大院的生姜开花,那里更有一番风味。古语有“梧桐引得凤凰来”,又有“今夜故人来不来,叫人立尽梧桐影”,铜陵无处不在的泡桐让出门的人容易浮想联翩。铜陵有三多——铜贩子多、铜雕多、樟树多。铜陵以铜立市,从一个资源开采城市过渡到全国铜矿开采、冶炼和精加工城市,这背后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铜陵虽是座年轻的城市,但铜矿开采历史却源远流长,是中国古铜都,不过那时候的铜陵只是个江边小县城。铜陵有廉政文化双宝——廉田和廉镜。廉田是操江巡抚李日芃(peng)、池州府推官戚良宰、铜陵县令刘曰义上下一心,体恤民情、智慧行政,在如何保证官员廉洁上做出的新文章。廉镜则是刻有廉政铭文的铜镜。一枚是明代圆镜,背面刻有“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明明德心,惟我与尔”;另一枚是清代方镜,背面刻有“方正而明,万里无尘;水天一色,犀照群伦”。

  左氏后人寻左氏踪。宣统三年,桐城左氏重修宗谱,陈澹然作序,对左氏来龙去脉进行了转述,并且将浓墨重彩的部分留给了“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气节第一的左光斗。祖辈桐城人的身份和左氏的源流就成为左中血脉中的底色。于是就有了三个他必然要去的地方:桐城、桐城北大街的啖椒堂和泾县的左家宕。因为行政区划,桐城东乡划归枞阳,枞阳后来又划归铜陵,桐城名下的历史名人籍贯乱码,连所谓的“张姚马左方”也不能全部定为桐城人了。左家就是一例,于是到桐城就只能是精神返乡。然而,桐城也不再“文章甲天下”的文都气象了,啖椒堂更是破败(啖椒堂是左光斗出仕前居住之地),郁郁文风和铮铮铁骨只能依靠有心人主动寻找,不能寄望于陈迹。隋唐之际,左匡政(字难当)、左难定兄弟生于泾县龙门里入翠坑山上的左家宕,发起武装控制了皖南地区,筑城陵阳山下,号为猷州,后来归顺李唐王朝。左匡政被封为戴国公,后战死在薛仁贵东征朝鲜的战场上,归葬故里。左难定第五子迁至潜山,37代之后,左代一一支从潜山左家湾迁到桐城左家大宕(今枞阳先横埠镇中义村,又叫忠毅村),左光斗就是左代一的后人,出生于枞阳横埠镇横山村大朱庄。左中到了泾县龙门里才知道,龙门里的左家宕自从左难当被封戴国公后就改成了戴家村,当地的戴姓居民都是左家后人。左中老家在枞阳横埠镇横山村桃花山,是左光斗父亲归葬之地,左光斗则葬在桐城吕亭镇双龙村的左家大墓山。顺便提一句,枞阳有个左岗,原来也是以左姓祖居之地命名。2008年在中义村发现了左光斗画像,同时还现身一副对联:“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蹉跎岁月将何时报答君亲”,这是勒石于苏州沧浪亭,左光斗临摹杨继盛书法名联的石刻拓片,只是“将何时”三字以前是“乘时光”。枞阳被誉为气节之乡,自然是因为“铮骨御史”忠毅公左光斗。大朱庄西北方向钱铺乡黄柏岭上曾有个破亭,与魏忠贤斗争失利而被捕赴京的左光斗在此挥手作别家乡父老,留下一句”都回去吧,别再送了”,从容向北再没回头。

  乡愁人梦回乡愁。左中同志生于裕丰圩,八岁因为横埠河发大水,跟随家人迁到桃花山。八岁之前,那时他的祖父健在,早上都是要去虾儿港,裕丰圩距离虾儿港约4公里,他总是不忘嘱咐祖父“带油条”。他祖父在1975年左右“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中,因为贩鱼和养牛贩卖被抓到白湖农场了,一直到在农场生了骨癌去世了,骨灰才算回了家;家里七千块的木材也被没收了,后来按照政策可以折价退还,但家人怕又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放弃了。他祖母很爱干净,极爱栀子花,虽然是小脚,却极有主见,也很有智慧,清清爽爽,整整齐齐。他母亲在裕丰圩的时候做过裁缝,一年四季早出晚归,上门做衣服,一到晚上,孩子们盼妈妈回家开始哭闹,祖母只好牵一个、抱一个再拽一个,带到圩埂上哄:“大脚哎,家来哦,小伢想恩哦”。左中小时候很机灵,也很贪玩,有次因为粘知了没看好妹妹,妹妹掉池塘里很是呛了一回,这样他想起来就心有余悸。小时候,父母都在为了生活勤劳干活,但是免不了还是要经常吃菜熟沫子——隔夜剩饭加上菜薹,调以盐、味精和猪油,小时候吃到厌,上年纪了却又特意当手艺学着做给自己吃。好在桃花山新家门前就有条河,鱼虾菱角倒是从小就有,野菱角菜现摘现炒,家菱角菜腌渍食用。只是白天爬椿树、扳虾子,晚上在伯母家吃晚饭就忍不住“上灯瞌”了。伯父生有腿疾,后来继续做祖父当年做的蓄养贩卖耕牛的生意。由于他父亲在铜陵上班,左中寄养在伯父家。伯父为他和堂兄订的《动脑筋爷爷》《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陪伴了一个与其他乡村孩子不一样的童年。左中的中学历史老师是浮山中学退休,被校长返聘回来的江老师。这位老师上课只需要粉笔和香烟,功力相当深厚。听说语文课有人作文里专门写他,他就硬要看,觉得传神就大笑赞赏。左中舅舅住在周潭章家冲,很会做挂面,麦子成熟的季节,总是有做面的时候多出来的面疙瘩吃。

  税务人忆税务情。1994年,左中入职国税局,上班的第一站是铜陵市郊区国税局安铜分局,每天要挤四十多分钟的大客车去所里上班。好在老所长人非常好,时常喊这帮年轻人到自己家里打牙祭,还尝试给他介绍了几次对象,让他回想起来还泛起一点不好意思。9个月后,左中调动到铜山分局,老所长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送别套餐,这份细心令他感念至今。2016年,老所长在安铜分局工作年满30年,将调动到安庆铜矿分局,而左中作为昔日下属今日领导,为老所长办理职务交接,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后来左中到市局财务科工作,负责处理退休职工住院费报销事务,于是认识了已退休的老税干——梅翁储有政。储老退休后在天门镇的一条乡级公路边找了一块地种果树,取了名字叫龙山果园,但是果园里却没有几颗果树,反倒有100年以上树龄古梅300株,300年以上的古梅10多株,甚至还有一株400年树龄的古梅。原来他有天在天门山采药时,偶然发现山中有不少野生梅树,他略懂些梅花方面的知识,担心这些珍贵的古梅要是被唯利是图之人发现,铜陵最后的“铜梅”可能就此彻底消失,于是他一步步走进了护梅的世界。他为了护梅入不敷出,却乐此不彼,别人出价再高都不卖。储老手书“独揽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怡然自得。他还被铜陵市政府评为“铜陵好人”以表彰他对“铜梅”的保护之功。

  文艺人品文艺美。左中爱好旅行,尤喜寻访他所欣赏的名人故居,闲来无事,也会约上好友,带上儿子走进自然深处,走进原生村落。由这些经历而写出来的游记,他称之为履痕。通过这些身处其境而有的发现和感悟,我们可以发现旅行带给人的滋养。历数文中涉及到的地方,有舒绣文的故乡黟县屏山,海子的故乡怀宁高河(海子的父亲觉得燎原的《海子评传》写得最好),无为的米公祠(按:以前无为州芜湖县,现在芜湖市无为县),九华后山延华寺所在的五老峰,金庸祖籍查济,徽州北岸廊桥,桐城六尺巷、文庙、左公祠,绩溪胡适故居(自然要重提一品锅、曹诚英还有他那位伟大的母亲),太平湖北岸岭下苏村苏雪林故居(按:苏雪林是苏辙后人,1998年102岁的苏雪林从台湾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岭下村,在自己曾经的婚房里呆了很久,次年就去世了。),巢湖金牛镇(惯称山南孙家)孙立人将军故居,骑车到泾县厚岸老街(又叫柳溪村)王稼祥故居,巢湖石头镇丁家坎村丁汝昌故居,庐江县城周瑜墓,上海虹口区大陆新村九号鲁迅先生最后故居,枞阳县石矶乡何家青山青山石屋寺的相国书庐,绩溪看油菜花,黄山龙门乡秀湖村(又叫入翠村)访祖(这里距泾县著名的桃花潭仅一山之隔)等等。走的地方多,交的朋友多,吃到的美食多,看到的风景多,遇到的事情多,体悟到的情理也就比一般人多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左中散文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