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光明还是黑暗

文/迦墨南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光明还是黑暗_第1张图片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这是发生在一个“信息化城市”的连环杀人案,案件的每一个受害者,都是在这座城市被大家广而熟知的“恶人”:致使学生自杀的中学数学教师,谩骂老母亲的钉子户,乱停车辆延误消防车救人的车主,帮助碰瓷老人打赢官司的律师……这些人是社会舆论的焦点,是法律无法顾及的盲区,他们受人谴责,法律却不能予以惩处。于是惩治这些人的杀人犯江亚,在这座城市的许多人眼里,就像是这个城市里一道照进阴暗角落里的光亮,一把随时可能挥向作恶者的镰刀。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当然不是最好的电影,甚至对比同类作品,该片或许也不算突出,但联系起电影的题材以及华语电影的大环境,这样敢于讲述社会敏感话题,贴近现实的作品,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非常难得。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电影就想要表达给我们更多的东西。有人会觉得这部电影表达给观众的元素太多,反而不能够将这些元素表达的深刻。但是电影往往只是一个引子,那些埋藏于冰山之下更为深刻的东西,是需要我们去进行反思,反思,再反思的。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光明还是黑暗_第2张图片
阮经天 邓超 刘诗诗

                    Ⅰ社会负面新闻

2017年真的是无比艰难的一年,北电性侵门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豫章书院、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这些悬而未决的社会负面新闻,虽逐渐褪去热度,但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他们冠冕堂皇的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嘲笑着我们这些迫切想要一个说法的人们。

电影中的每起案件背后,都有这样类似的社会负面新闻的出现。而现实生活中,面对法律无法解决的负面新闻,我们想要的,不是一次次的压制热点,而是一个答案,一个有理有据,能够让我们信服的答案。但每一次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所累积的失望,就像是所谓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有燎原的趋势。

所以啊,我们所期盼的,不过是一个没有欺瞒,能够给予我们公正的社会啊。可是这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光明还是黑暗_第3张图片
“学生自杀案”教师

                Ⅱ键盘侠&吃瓜群众

          鲁迅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他们为了道德而愤怒,为了仁义而愤怒喷溅他人,无关紧要,事不关己,血口大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我想社会的悲哀,人的劣根性往往就在于此。

那个为了利益而枉法裁判的律师,他在临死之前,想要警察告诉他的妈妈,他不像别人口中说的那么坏。可是他身绑定时炸弹,而网络上的投票,决定着他的生死。甚至还有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在他生死的瞬间,还在用手机录着小视频,想要以此来博取眼球。他是做错了事,可是其他人又凭什么站在上帝视角去处罚他,罔顾他人生死呢?

那些所谓的“键盘侠”和“吃瓜群众”,在很多未知的时候,用满嘴的“仁义道德”,收割了一条条性命。他们每个鼠标的动作,都是充满戾气的帮凶,每个显示器的背后都是目露凶光的同谋。都说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的素质普遍提高,但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这还是个“吃人”的社会,一点都没有改变。

难道少说一句恶毒的话,就这样难吗?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光明还是黑暗_第4张图片
“老人碰瓷案”律师

              Ⅲ程序正义OR实体正义

当程序正义无法对一些事件进行判决的时候,那些饱受伤害、身心俱疲却状告无门、走投入路的人还能怎么办呢,他们只能祈祷老天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云云,或者是在绝望之下不惜一切代价报仇雪恨。

江亚不是最好的例子吗?虽然他不是受害人,但他在残忍的杀害那些做了众所周知的坏事,却逃脱法律惩罚的坏人时,成为了这个城市一束照进黑暗的光,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救赎。可是像他这样,打着正义的幌子,却做着罪恶的事情,不是光明,而是黑暗;不是救赎,而是毁灭。

那些附和的人口中所谓的实体正义,不过是另一种犯罪罢了。真正的城市之光,是方木这样用法律手段去抓住罪犯的人民警察,而不是杀人成瘾的江亚;是程序正义,而不是实体正义。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光明还是黑暗_第5张图片
方木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样一部商业电影,探讨了社会,也探讨了人性,在我们的电影大背景下,算是不错了。可我们的电影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是实话。

                   

                      元旦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光明还是黑暗)